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就业歧视现象,严重影响了劳动力市场的正常发育与成长,损害了就业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也损害了劳动者的劳动就业权。本文结合反就业歧视的历史和现状,针对目前我国反就业歧视立法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探讨了加强和完善反就业歧视立法的途径和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2.
我国劳动力市场存在性别歧视、年龄歧视、户籍歧视、学历歧视、经验歧视和健康、身高及容貌歧视,这些歧视已对就业的增长产生了消极影响。消除我国劳动力市场存在的就业歧视现象,要求政府发挥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劳动者因其社会性别角色的定位,往往被排斥在次要劳动力市场,就业困难且频遭歧视,社会性排斥是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借口",而分割的劳动力市场又强化了社会排斥程度,如果没有相关的约束,这个恶性循环机制难以规避。通过深刻剖析社会排斥与中国劳动力市场大学生隐性就业歧视的原因及危害,采用多维、综合、动态的方法,着重围绕大学生劳动力市场研究失业与社会排斥的关系,凸显经济性或社会机制动因,为政策和制度的建立提供理论研究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而消除就业歧视则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本研究通过梳理就业歧视 相关文献,结合劳动力市场就业歧视的主要类型及表现,分析就业歧视产生的原因及对就业市场的影响。研究发 现,随着社会发展就业歧视类型逐渐多样化,出现户籍、性别、年龄、健康等歧视,也导致我国劳动力市场分割、 人力资源流动不畅、劳动者不公平感加强等危害。研究建议,我国应完善相关就业法规,维护就业者合法权益, 打造公平公正的劳动力市场环境,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实现。  相似文献   

5.
就业歧视是中国劳动力市场上长期存在的普遍现象。通过对2002年、2007年及2013年的招聘广告样本进行内容分析,统计我国劳动力市场上就业歧视的现况及其趋势,研究结果表明,进入新世纪以来,招聘广告中出现雇佣歧视要求的比例并未明显下降,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就业歧视现象依然严峻。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劳动力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就业歧视现象也日益盛行、形式多样.就业歧视是对法律的公然践踏,不仅侵犯了劳动者的平等就业权,也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危害,成为建立和谐社会一个很不和谐的音符.因此,保证公民的平等就业权,消除就业歧视,是推动我国法治化进程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7.
经济法的反就业歧视机理及其制度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就业歧视问题凸显市场调节失灵与政府管制缺陷的两难境地,体现国家渗透市场理念的经济法恰好是以市场与政府的互动结构作为自身分析和解决社会经济问题的通常机理。因此,运用经济法这一机理来解决就业歧视问题无疑是一个很好的方案,建立起符合现代经济法本质要求的反就业歧视双向联动调节机制将成为解决就业歧视问题的理想制度选择。  相似文献   

8.
黎建飞在《工人日报))2007年3月28日撰文,对就业促进法立法过程中应该遵循的原则进行了探讨。1.禁止就业歧视,保障平等就业。就社会成员而言,公平的就业机会包括得到职业培训的机会、得到就业的机会以及获得平等的就业条件。就业平等是开放性的全方位的平等。以劳动报酬为例,一个人虽然找到了工作,但在该项工作中得到的劳动报酬却低于同岗位的其他人,则其就业仍然是不平等的或者说是被歧视的。这种不平等更多地表现在劳动力市场中的弱者、供给过剩的劳动类别中.如大学生就业中的“零工资”现象、用人单位利用试用期条款实现差别工资等。  相似文献   

9.
在市场经济日益发达的今天,就业歧视作为一个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凸显了市场调节失灵与政府管制缺陷的两难境地。而作为解决社会经济领域问题的经济法正好体现了国家渗透市场的理念,这恰好是以市场与政府的互动结构作为自身分析和解决社会经济问题的通常机理。因此,运用经济法的这一机理来解决就业歧视问题无疑是一个很好的方案,可以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合理的制度构建设想,为就业歧视问题寻求解决之道,最大限度地保护劳动者平等就业的权利。  相似文献   

10.
中国城市劳动力市场的二元分割背景下,劳动者的就业质量提升机制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研 究基于资本和职业流动视角,利用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数据,多重考察和检验不同劳动力市场影响劳 动者就业质量提升的因素。研究发现:首要劳动力市场就业者的知识人力资本、弱关系型社会资本、干部职位 政治资本对提升就业质量有积极作用,次要劳动力市场就业者通过提升知识人力资本、技术人力资本、弱关系 型社会资本、干部职位政治资本提升就业质量;首要劳动力市场就业者通过主动、自愿的职业流动实现就业质 量的提升,次要劳动力市场就业者通过增加职业流动次数有效提升就业质量;资本因素对首要劳动力市场就业 者通过职业流动提升就业质量不具有抑制作用,但一定程度上会抑制次要劳动力市场就业者通过职业流动提升 就业质量的作用。因此,要充分了解劳动者的诉求与真实就业状况,帮助次要劳动力市场就业者增加资本 ( 人力 资本、社会资本、政治资本 ) 的投入和积累,以提升其就业质量。  相似文献   

11.
由于传统"孝老"文化的老龄观、劳动力市场和社会保险体制的二元化、计划经济时代国家强制退休制度的影响,我国立法和司法层面排斥高龄劳动者就业,否定他们的劳动者主体资格,存在就业年龄歧视,并违反劳动法的实质正义价值。美国、韩国和日本等国家制定了高龄劳动者就业保障的法律法规,以促进高龄劳动者就业。但由于不同国家人口结构和雇佣体制的差异,导致规制路径和制度设计存在较大差异。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以及积极老龄化国家战略的确立,中国对高龄劳动者就业规制应该由排斥向促进转型。研究认为,可以采取将高龄劳动者纳入劳动法保护的范围之内、通过立法允许雇主在劳动条件方面对高龄劳动者进行合理的差别对待、建立高龄劳动者基准就业比例、修改《失业保险条例》以覆盖高龄劳动者等措施来促进中国高龄劳动者就业。  相似文献   

12.
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北京市劳动力市场已经出现就业的结构性变化,使人工智能与北京 市劳动力市场结构的关系由单向影响,被动适应到双向互动,主动适应,最终到动态匹配的理想状态,这将对 促进北京市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具有战略性意义。因此,应系统化构建产业、人才、就业创业、社会保障、 教育培训、区域联动相互协调的政策体系,从产业发展、劳动力市场结构调整、心理疏导、区域联动四条路径 着手,在解决北京市就业结构问题,降低劳动者就业转换成本,提高劳动力就业能力基础上,实现政府科学管 理和劳动力市场平稳过渡的双重目标。除政府的提前应对外,还应充分发挥市场的自组织自适应自调节机制, 厘清政府与市场调节作用的边界。  相似文献   

13.
就业歧视救济路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业歧视问题在中国现阶段的劳动者市场中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歧视形式可谓五花八门,相当比例的劳动者遭受过就业歧视,但寻求救济者则甚微.对就业歧视救济路径的反思揭示出,看似多元的现行救济体制,对于劳动者来说是一种成本高昂但收效甚微的奢侈的“义气之争”,令绝大多数受歧视者望而却步.因此,建构以行政救济为主导的低成本、高效率的救济制度格局是完善平等就业制度,保障劳动者平等就业权的一种可行性选择.  相似文献   

14.
现行法律对女性就业歧视司法救济的规定不足,难以解决女性劳动者力量弱小、举证难、现有诉讼制度不足等问题。为进一步保障我国女性平等就业,需要构建女性就业歧视公益诉讼制度,从正当性、必要性、可行性分析其的法理基础。并对该制度的构建进行初步探究:原告资格以工会、妇女联合会等社会组织为主,新增专门的平等就业管理机构;举证责任在当事人之间合理分配;抗辩事由应包括劳动保护措施、真实职业资格、小微企业豁免制度等;法律责任形式从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两方面进行规范。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必然对我国劳动关系产生影响,劳动关系运行市场化程度增强,灵活就业增多带来劳动关系非正规化等,同时,劳动力市场变化加大了工会工作的难度。对此,研究劳动关系应运用劳动经济学研究方法加强对劳动力市场的深入分析,研究就业和收入分配对劳动关系的影响,并对工会在和谐劳动关系建设中的作用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