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商业的繁荣发达,使得利益冲突不仅是公司法上的重要问题,对劳动法而言也愈发重要。劳动法规制利益冲突行为的法理基础在于劳动者的忠实义务。然而,中国劳动法在劳动者的忠实义务体系和利益冲突规则方面都呈现立法空白缺失和司法力不从心的状态。忠实义务的肯认与利益冲突规制的构建是寻求劳资利益平衡、促进和谐劳动关系的制度基点,也是未来中国劳动法修正的重要内容。对此,需要秉持劳动法的基本宗旨与立场,立足中国法语境与现实,借鉴各国经验,在立法上确立劳动者的忠实义务和劳动合同中诚信原则的基本原则地位,进而细致构造规制利益冲突行为的具体规范。  相似文献   

2.
对职场中的暴力和骚扰进行规制,应当明确界定此类行为的表现形式、受保护者范围和受保护的空间范围。国际劳工组织采用了"劳动世界"这一术语对"与工作相关"的暴力和骚扰进行范围界定。在标准劳动关系中的劳动者之外,国际劳工标准将非正规就业形式下的劳动者和特定情形下没有建立就业关系的劳动者均纳入保护范围。与此同时,国际劳工标准将受保护的空间范围从"有形工作场所"扩展到虚拟网络空间。这些内容对于完善我国劳动法对暴力和骚扰的规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为更为周延地保护劳动者权益,我国劳动法应当明确:在工作中发生或因工作引起的暴力和骚扰均应纳入调整范围,其所保护的劳动者不限于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暴力和骚扰发生的地点也不局限在有形的工作场所。在劳动法视阈中,用人单位应当对劳动领域内的暴力和骚扰负责。  相似文献   

3.
共享经济发展迅猛,不仅吸纳了规模巨大的从业人员,而且其就业形态体现出与传统就业截然不同的特征。通过对中国知网上以共享经济用工为主题的30篇法学论文进行分析总结,可知当前的研究重点为网约工劳动关系的认定及其规制路径。对于众包型网约工与共享企业之间是否存在劳动关系,目前有否定说、肯定说、难以定性说三种观点。三种观点相应的规制路径分别为在劳动法外利用公私法的多种制度工具调整、纳入劳动法调整、在劳动者和自雇者之间设置中间类型特别调整。学界相关讨论已经达成了若干初步共识,但是对于更进一步的问题仍然存在着激烈的争论。  相似文献   

4.
刚刚过去的2007年,由于《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和《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等三部法律的出台而被媒体誉为“劳动立法保护年”。随着这一部部法律的出台,社会公众尤其是社会弱势群体欢呼雀跃,由此形成的社会主流看法是,《劳动合同法》是我国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的结晶,它的颁布弥补了《劳动法》的不足,有针对性地解决了当前社会劳动用工制度中的问题。对于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必将起到极大的规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劳动者因其社会性别角色的定位,往往被排斥在次要劳动力市场,就业困难且频遭歧视,社会性排斥是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借口",而分割的劳动力市场又强化了社会排斥程度,如果没有相关的约束,这个恶性循环机制难以规避。通过深刻剖析社会排斥与中国劳动力市场大学生隐性就业歧视的原因及危害,采用多维、综合、动态的方法,着重围绕大学生劳动力市场研究失业与社会排斥的关系,凸显经济性或社会机制动因,为政策和制度的建立提供理论研究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在劳动法视域下,保密义务和竞业禁止是现代企业保护其商业秘密的两种重要手段,但由劳动者引发的商业秘密纠纷仍就给企业正常竞争造成巨大的冲击。因此,如何平衡劳动关系中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和用人单位的商业秘密保护,是当前值得探讨的重要课题。本文试图结合当前的劳动法规制现状,剖析我国商业秘密劳动法保护现存问题,进而提出我国商业秘密劳动法保护的相关建议,以促进商业秘密保护制度的完善。  相似文献   

7.
劳动者的发展型利益是相对于生存型利益而言的,涵盖了更高工资、更好劳动保护、更多培训机会、 合理工作时间、体面劳动等方面。本研究在对发展型利益及相关概念进行辨析的基础上,分析劳动权中的生存 意涵和发展意涵,提出构建劳动者发展型利益保护的立法原则设想。研究认为:发展型利益是劳动者实现自身 权益和全面发展的正当要求;应充分发挥劳动法对劳动权的保障作用,区分生存本位的劳动权和发展本位的劳 动权,积极实现劳动者的发展型利益。研究建议,应从四个方面重构劳动立法的原则:从资本优位到劳动优位, 从应有权利到法定权利,从割裂权利到整体权利,从促进就业到促进发展,从而更好地体现社会主义劳动法的 立法本意。  相似文献   

8.
第十讲 社会保险和福利郑尚元完善的社会保险制度是市场经济体制必不可少的环节。《劳动法》对社会保险和福利列专章加以规定,既体现了《宪法》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精神,也为社会保险立法奠定了基础。一、社会保险与多层次社会保险制度我国《劳动法》第七十三条规定,...  相似文献   

9.
就业歧视救济路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业歧视问题在中国现阶段的劳动者市场中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歧视形式可谓五花八门,相当比例的劳动者遭受过就业歧视,但寻求救济者则甚微.对就业歧视救济路径的反思揭示出,看似多元的现行救济体制,对于劳动者来说是一种成本高昂但收效甚微的奢侈的“义气之争”,令绝大多数受歧视者望而却步.因此,建构以行政救济为主导的低成本、高效率的救济制度格局是完善平等就业制度,保障劳动者平等就业权的一种可行性选择.  相似文献   

10.
非正规就业当前在我国已日益壮大。由于我国目前工会的组织体制与正规就业相适应而建立,大量非正规就业劳动者未能加入工会,因此必须从工会组织的理论、制度和观念三方面有所突破和创新,最大限度地将劳动者组织起来,切实落实"组织起来,切实维权"的工会工作方针。  相似文献   

11.
新型平台用工方式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决定了构建劳动者劳动权益系统性保护的必要。从系统论 视角审视,新型平台用工方式冲击了我国传统以劳动关系构建起的劳动者劳动权益保护系统,突出表现为劳动 从属性弱化割裂系统整体性,多层嵌套性用工消解系统层次性,内外环境互动渠道受阻影响系统开放性。研究 认为,借鉴系统论相关原理,我国平台劳动者劳动权益保护的基本逻辑应遵循三条路径展开:加强系统整体性, 推动劳动从属性各要素的优化重组;扩容系统层次性,构筑劳动关系分层分类保护体系;提高系统内外环境开 放性,构建政府、平台、工会、平台劳动者等多元协同治理场域。将平台劳动者纳入系统保护中,推动我国劳 动者劳动权益保护系统迈向更高层次的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12.
在平均预期寿命增加和低生育率的双重作用下,中国快速进入老龄化社会,给劳动力市场和经济持续发展带来了诸多挑战。中国老年劳动力市场具有巨大的潜力,充分利用51-64岁年龄人口将会有效增加我国劳动力供给,实现二次人口红利。在分析当前中国老年劳动力市场潜力及充分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推行延迟退休政策、鼓励老年人灵活就业、加强老年劳动力培训和完善社会服务体系等开发老年劳动力市场的路径。  相似文献   

13.
人口老龄化是中国当前及今后很长时期都必须面临的重要问题,充分认识到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意义,挖掘老年人口红利将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中国拥有规模庞大的老年人力资源,但老年人口实际就业率并不高。影响老年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因素既有社会观念、强制的退休年龄制度等宏观因素,也有老年人的就业意愿、健康状况、受教育程度等微观因素。促进老年人就业,实现老有所为是中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举措。研究提出如下政策建议:转变社会观念,营造老年人力资源价值观念;重点开发低龄健康老年人力资源;加强对老年人的教育和培训;重视对老年就业的法律保护;改革现有的强制退休年龄制度,实行弹性退休制度。  相似文献   

14.
劳动教育能够有效推动我国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因为劳动教育可以通过劳动理念和劳动习惯的培养促进充分就业,也可以通过价值态度和劳动道德的形成助推就业的高质量发展。但我国劳动教育存在表面化、边缘化、盲目化的问题,带来了逃避就业、自愿性失业、就业歧视等就业冲击。发达国家的劳动教育将职业理念贯穿始终,注重劳动的精神意义和价值,并将劳动教育纳入立法,从而为就业提供了较好的保障。有鉴于此,我国应结合教育发展规律,在小学阶段将劳动与就业观念的培养置于重要地位,中学要强化劳动与就业价值观的树立,大学要致力于创新创业潜力的挖掘,共同推动我国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实现。  相似文献   

15.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而消除就业歧视则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本研究通过梳理就业歧视 相关文献,结合劳动力市场就业歧视的主要类型及表现,分析就业歧视产生的原因及对就业市场的影响。研究发 现,随着社会发展就业歧视类型逐渐多样化,出现户籍、性别、年龄、健康等歧视,也导致我国劳动力市场分割、 人力资源流动不畅、劳动者不公平感加强等危害。研究建议,我国应完善相关就业法规,维护就业者合法权益, 打造公平公正的劳动力市场环境,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实现。  相似文献   

16.
灵活就业容量大、进出门槛低、灵活性和共享性强,成为吸纳就业的重要渠道。本研究基于 2020 年度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对灵活就业人员群体的工作状态和职业发展情况进行实证分析。研 究发现,灵活就业人员对工作总体上呈现较为满意的状态,但面临着学历偏低、工资水平较低、工作时间较长、 权益保障不到位、晋升通道不通畅等问题。研究建议,政府和企业应为灵活就业人员提供更多在职培训和重新 深造的机会;政府应高度重视对灵活就业人员的劳动权益保护,促进和谐劳动关系的发展;发挥技能鉴定和职 称评定对灵活就业人员的激励作用,打通灵活就业人员的晋升通道。  相似文献   

17.
在国家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和积极应对老龄化的社会背景下,探究老年流动人口就业状况,全 面提升老年流动人口就业质量,已成为社会经济转型时期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迫切任务。研究利用 2017 年全国流 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从职业类型、单位性质、行业分布等方面考察了老年流动人口的就业状况,并探讨了就 业质量指数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老年流动人口就业呈现出工作时间长、收入少、层次低、环境差等特点; 老年流动人口的就业质量指数低于劳动年龄流动人口且群体内部存在差异;教育经历增加、社会参与增多和非 农户籍会对老年流动人口就业质量产生正向影响,且对受雇和自雇老年流动人口就业质量的影响存在差异。研 究建议:要完善老年人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对从业老年流动人口进行“扶智”“赋能”和“扶助”,从而改善 老年流动人口的就业状况,提高其就业质量。  相似文献   

18.
如何实现农村劳动力永久性迁移、结束"两种城市化"的对立,一直是困扰我国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问题。结合我国当前农村劳动力非永久性迁移的状况、影响我国未来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础因素、当前阶段我国促进劳动力永久性迁移的户籍政策效果以及政策建议等四个方面对此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随着我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影响劳动力转移的基础因素发生了改变并对未来我国劳动力转移和农村劳动力永久性迁移产生了较大影响;当前我国已经开始部分放开户籍管理制度,这将对未来农村劳动力永久性迁移产生积极影响,省会城市及部分地级市、新生代农民工及在校大学生等将是主要受益者;然而,不能寄希望于通过放宽户籍制度大规模促进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同时要特别防止部分城市希望通过吸引外来人口来促进房地产行业发展的倾向。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末期,标准劳动关系中劳动者收入的降低成为德国劳动法的主要问题,这一问题直指标准劳动关系保障劳动者稳定生计的核心功能。与此同时,非典型用工呈现上升趋势,加之老龄化、全球化和数字化的新挑战,德国似有告别标准劳动关系及放弃劳动法与社会法规范之象。然而,无固定期限的标准劳动关系不仅是劳动者与雇主之间法律关系的命脉,同时也是德国社会法体系的逻辑起点。对德国而言,在面对各种挑战时,如若仍需要进一步发展劳动关系与巩固社会保障,不仅不应告别标准劳动关系,而且必须由劳动法与社会法保障的标准劳动关系继续发挥核心作用。  相似文献   

20.
失业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社会经济问题。面对严峻的失业问题,西方国家政府、工会、雇主以及社会各界纷纷进行讨论,寻求良策,提出了各种主张、措施和方案。西方国家的工会为了维护工人的劳动就业权利,从本国的实际情况出发,采取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并取得了一定的实效。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中国面临着严峻的就业挑战,工会应当借鉴西方工会的成功经验,高度重视参与促进就业、维护职工的劳动就业权益,以此来增强工会的凝聚力和社会影响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