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杜耀云 《春秋》2011,(1):28-29
1912年2月,辛亥南北议和达成协议。时任临时大总统的孙中山让位袁世凯。因之,在后人心目中,认为南北议和的这一结局。是很不理想的。值此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就此问题表述一下自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正1911年10月10日,一批满腔热血的青年军人在孙中山革命思想的影响下在武昌发动起义,史称"辛亥革命"。两个半月后,孙中山回国,于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但仅仅过了一个月,孙中山就被迫辞职,让位给军阀头子袁世凯。辛亥革命把皇帝拉下了宝座,但未能触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未能改变中国人民被压迫被  相似文献   

3.
“窃钩者诛,窃国者侯”。曾经有人称袁世凯为“窃国大盗”。用今天的眼光衡量,此说不妥。袁世凯摄政不是“窃”的,是孙中山“禅让”的。孙中山在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伊始就一再表示:大总统这把交椅“非袁莫属”,只要他能想法使清帝逊位,赞成共和,孙即刻让出其位。掌握了大清朝军政大权的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已经不甘心再在隆裕太后和宣统小皇帝面前俯首称臣。他想做中华民国大总统,只能赶“孤儿寡母”下台。这对他来讲是轻而易举的事。可他是个沽名钓誉之人,不想背上“乱臣贼子”和“逼宫”的罪名。于是,他的“难兄难弟”便跳将出来…  相似文献   

4.
1913年,孙中山讨伐袁世凯失败后,避居日本。当时一些人对革命前途缺乏信心,有几个自称会推算“八字”的人,想知道孙中山的出生年、月、日、时,以此卜算孙中山的命运何时否极泰来。  相似文献   

5.
本期导读     
《春秋》2011,(2):1-1
1912,袁世凯成为中华民国的临时大总统,其“反共和”、“反民主”倒行逆施愈加猖獗。英勇不屈的山东军民,在孙中山的领导下,认清袁世凯的反动本质,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反袁斗争。山东讨袁护国战争的胜利进行,成为当时全国护国运动中最有生气最具影响力的重大事件,直接形成了对袁世凯反动统治的严重威胁,加速了袁世凯的灭亡。  相似文献   

6.
《春秋》2016,(5)
正1915年夏末,流亡日本的孙中山吸取此前讨袁失败的教训,决定统一领导,重整队伍,在全国组织中华革命军东南军、东北军、西南军、西北军。在这四支武装中,孙中山最倚重的是中华革命军东北军(简称东北军)。在日本期间,孙中山得到了梅屋庄吉、萱野长知等民间人士的支持。孙中山一直要求日本政府支持中国革命,但均遭拒绝。袁世凯筹备称帝期间,日本政府表面上继续支持袁世凯,暗中却又联系反袁力量,两边都押宝。当时胶济铁路为日军所侵占,  相似文献   

7.
辛亥革命时期,是刘揆一为中国近代化而斗争的时期。以武昌首义为标志,可以区分为前后两个阶段:武昌首义前,他从戊戌变法和自立军起事失败的教训中认识到只有推翻清朝的封建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才能实现政治制度民主化,并为之进行了坚决的斗争。武昌首义后,刘揆一和大多数革命党人一样,认为民族、民权两主义已经实现,剩下的任务就是实施民生主义,他开始把主要精力用于发展实业。民国初立,在孙中山让位袁世凯、黄  相似文献   

8.
陈为人 《同舟共进》2012,(10):55-59
阎锡山是中国现当代政治史、军事史乃至哲学史上一个奇特的现象。辛亥革命中,阎锡山主政的山西是第二个响应孙中山举义的省份。在孙中山与袁世凯严峻对峙的夹缝中,阎锡山化左右为难为左右逢源,直至孙、袁都把他认作自己人,官至山西大都督、一等侯同武大将军;在“你方唱罢我登场”、“城头变幻大王旗”的军阀混战中,阎锡山周旋于蒋介石、冯玉祥等势同水火的军阀之间,  相似文献   

9.
人物档案张元济(1867~1959),号菊生,浙江海盐人,近代史上影响最大的出版家。曾因参与戊戌变法,被“革职永不叙用”。是出席1949年新政协的四代人当中唯一一个见过光绪、孙中山、袁世凯、蒋介石、毛泽东等“中国五位第一号人物”的人。  相似文献   

10.
上下求索1897年农历正月初一,王枕心出生于江西省永修县。1913年7月,孙中山领导国民党发动了反对袁世凯专制的“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被迫流亡日本。1914年孙中山召集旧部组建了中华革命党,国民党人从失败中振作起来,集结在中华革命党的旗帜下,投入新的战斗。王枕心1915年参加中华革命党。中华革命党只是一个几百人的秘密组织,远不能担当巩固共和的重任,孙中山决定再次改组。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给孙中山极大启示,孙中山于1919年10月将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王枕心1918年东渡日本,在东京农业大学研究生部读书。1922年学成归国,…  相似文献   

11.
辛亥革命期间,关于新成立的中华民国是定都南京还是定都北京,曾经发生过一场争论。按照南北和议达成的协定,孙中山在南北和平统一后,将把临时大总统一职让给袁世凯。不过孙中山也提出了若干条件,其中一条就是“临时政府地点设于南京,为各省代表所议定,不能更改”《临时政府公报》第17号)。  相似文献   

12.
黄兴与孙中山让位刘云波长期以来,在涉及孙中山让位问题的著论中,黄兴多被视为革命派内部右倾妥协势力的代表而受到贬抑,即使偶有对民初黄兴政治态度持肯定意见者,也从未否认过其妥协倾问,只不过认为这种妥协是资产阶级革命家的阶级局限。笔者以为,不论是个人的弱点...  相似文献   

13.
《天津政协公报》2002,(6):41-41
窃国独夫袁世凯在1912年2月暗中与南方革命政府达成清帝退位后选袁为临一时大总统的协议后,即胁迫清帝退位,并推翻孙中山建都南京之议,妄以清帝“委任”建立民国和以北方各省军阀政客“拥戴”的名义,在北京组  相似文献   

14.
近百年来 ,河南这块地方 ,掰着指头数数 ,也出过几位叱咤风云的人物 ,最有代表性的要数“袁大头”了。“袁大头”即袁世凯。20世纪初 ,市面上流通的银元上面 ,曾镌印着袁世凯那颗滚圆的大肥脑袋 ,人们把这种银元称为“大头”,而把镌印着孙中山头像的银元称为“小头”。甲午中日战争中 ,清政府战败 ,以康有为为首的知识分子痛心疾首 ,认为不变法 ,国家必亡,便发动进京赶考的举子们“公车上书”,要求变法维新 ,被称为“维新派”。在此情况下 ,慈禧太后不得不撤帘归政 ,让光绪皇帝亲政。在康有为、谭嗣同等维新党人的支持、策划下 ,光绪皇帝…  相似文献   

15.
邱绍尹 《春秋》2011,(5):32-34
邱丕振是我的七兄,1885年农历七月初八生于掖县大珍珠村。他既是我的兄长,也是引导我参加辛亥革命的良师。他是同盟会员,又由孙中山直接介绍参加了中华革命党。不幸,1914年秋被袁世凯杀害于济南,年仅29岁。  相似文献   

16.
《春秋》2016,(5)
正民国元年,孙中山曾两赴山东,公开演讲和答记者问十余次。山东之行时间虽然短暂,但是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思想和实业兴国的思想,却深远地影响着齐鲁大地。1912年,袁世凯为制造与孙中山真诚合作的假相,多次邀请他赴北京共商国是。8月,孙中山应邀北上。21日上午,孙中山登上烟台港。在烟台驻留期间,他出席了烟台  相似文献   

17.
铭记遗教,适应潮流──纪念孙中山诞辰130周年全国政协常委、民革中央名誉副主席贾亦斌毛泽东同志在“纪念孙中山先生”一文中说:“他全心全意地改造中国而耗尽毕生的精力,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又说:“孙中山在政治思想方面给我们许多有益的东西。”这是对孙...  相似文献   

18.
王松 《统一论坛》2001,(5):29-31
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也是探索中国军事现代化道路的先驱。在西方列强的挑战下,面临着“新”“旧”“中”“西”的冲突,孙中山选择了中国军事现代化的道路。他继承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又认真研究西方兵法,特别是努力  相似文献   

19.
李钧 《福建乡土》2009,(6):47-48
《千古大变局》是一部厚重的文化历史散文集,引人入胜,让人无法释卷。在晚清遭遇“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之际,也正是英雄辈出的时代,作者选取洪秀全、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严复、慈禧、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袁世凯、宋教仁等枢轴式的人物,分11个篇章对他们的生命与精神历程进行了分析,同时兼及林则徐、魏源、  相似文献   

20.
冯惠 《传承》2013,(2):92-93,96
“三民主义”作为黄埔军校精神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孙中山建军思想的支撑点;“以党治军、以军固党”是孙中山建军思想的指导原则;“以俄为师”,在军队中设立党代表制度是孙中山建军思想上的一个关键性的突破;“武力与国民相结合,又要为国民之武力”是他建军思想的最高峰,这些为我党创建人民军队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