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由北京大学中外妇女问题研究中心主办的全国"高校女性学学科建设研讨会"于2001年4月20日至21日在北京大学召开.来自北京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24所高校的数十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紧紧围绕着"女性学学科建设"这一主题,分别就"女性学学科建设的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女性学学科定位"、"女性学学科体系建构"、"女性学课程与教材建设"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探讨.  相似文献   

2.
2006年9月11-12日,在甘肃省兰州市西北师范大学召开了“女性/性别研究与少数民族妇女发展”理论研讨会。参会代表70余人,分别来自中华女子学院、天津师范大学、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甘肃省妇联、甘肃省社会科学院系统和高校系统。会议主要围绕女性/性别学学科建设和少数民族妇女发展两个主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代表们发言踊跃,各抒己见,提出了迥然不同的观点和看法。一、女性/性别学学科建设1.建立女性主义知识社区天津师范大学妇女研究中心主任杜芳琴教授在发言中指出,妇女学是一个崭新的学术、教育的领域,它在道德理念上追求人之间的平等、…  相似文献   

3.
于光君 《妇女研究论丛》2013,(1):122-123,125
近30年来,有关女性学教学本土经验、女性学学科建设、女性学人才培养等问题的研究成果大量涌现,但是,国内学界在女性学学科的界定、女性学学科的核心概念、女性学的基本理论、女性学的研究方法、女性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这些基本问题上尚未达成一致.为了进一步推进女性学学科的发展,规范女性学人才培养的目标,推进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贯彻落实,中华女子学院性别与社会发展学院女性学系于2012年11月23-24日在北京举办了"女性学学科范式与学科地位"研讨会.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和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等研究机构的5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会,围绕以下主题展开研讨.  相似文献   

4.
正由云南民族大学主办、云南民族大学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承办的"性别平等与高校女性学学科繁荣学术研讨会"于2013年11月5-8日在云南民族大学召开。自首届"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主任会议"在北京大学召开以来,迄今已成功举办了4届。本次会议以"性别平等与高校女性学学科繁荣"为主题,汇聚了来自全国妇联、浙江省社科院、湖北省委党校、北京大学等20多个科研单位和高校的50多位专家、学者及30多位博士、硕士研究生。会议共收到论文32篇,研究范围涉及妇女发展理论、  相似文献   

5.
高校的女性学学科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女子院校的女性学建设担负着重要的使命,在学科建制与学科内在规范的建立方面均有了一定的发展,学术合法化日益受到重视,从国家政策及教育机构的支持角度看,其社会合法化正逐步提高,系所、专业及学科的设立使得其行政合法化也有了实质的推进,但在政策投入力度、学理探讨、机制深化、学科课程设置以及跨校合作等方面亟待解决的问题还很多。  相似文献   

6.
中国妇女学学科建设中的两次飞跃及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的妇女学在近20年的发展过程中,经过几代学人的艰辛探索和实践,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再从传统的妇女学到妇女—社会性别学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它昭示了妇女学的建设既要批判借鉴西方的妇女学,又要力图使之本土化。而如何将妇女学本土化将是中国妇女学面临的长期任务。  相似文献   

7.
自2006年中国社会学年会首次设立妇女/性别社会学独立分论坛以来,依托中国社会学会性别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妇女/社会性别学学科发展网络社会学子网络以及国内各高校和研究机构,在不同的历史时点分别围绕改革开放30年与女性发展、中国社会变迁与女性发展、性别研究方法论、世妇会20年性别社会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等热点议题展开研讨,扩大了妇女/性别社会学的社会影响力。2016年中国社会学年会设立了"新发展理念下的社会性别平等观念与实践""性别与生活:小康社会建设新视角"两个分论坛,反映了妇女/性别社会学研究议题的不断细化和研究队伍的持续壮大。  相似文献   

8.
自2006年中国社会学年会首次设立妇女/性别社会学独立分论坛以来,依托中国社会学会性别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妇女/社会性别学学科发展网络社会学子网络以及国内各高校和研究机构,在不同的历史时点分别围绕改革开放30年与女性发展、中国社会变迁与女性发展、性别研究方法论、世妇会20年性别社会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等热点议题展开研讨,扩大了妇女/性别社会学的社会影响力。2016年中国社会学年会设立了"新发展理念下的社会性别平等观念与实践""性别与生活:小康社会建设新视角"两个分论坛,反映了妇女/性别社会学研究议题的不断细化和研究队伍的持续壮大。  相似文献   

9.
<正>2009年11月30日下午,以"60年的变迁与发展——女性.城市.成才"为主题的上海妇女理论研讨会在同济大学举行。此次研讨会由上海市妇女学学会、同济大学妇女研究中心及同济女子学院联合主办。来自上海市妇联、上海市妇女学学会、上海社科院、复旦大学、上海交大、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从事妇女研究的专家学者共50多人参加了本次研讨会。与会者围绕养女性与城市、女性与世博、女性与成才三大主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从2007年起,在北京大学,女性学将成为社会学学科下的一个专业开始招生(具体参见北京大学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招生目录).女性学专业学生入学后,可根据学科背景和兴趣爱好选择研究方向,导师可以从来自北大各个院系的50多位研究委员中选择.2006年,经教育部批准,女性学成为北京大学社会学一级学科下的一个二级学科.  相似文献   

11.
学科制度视角下的"妇女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珺 《妇女研究论丛》2005,(Z1):101-103
妇女学的学科合法性长期受到学术界的质疑。从学科制度的角度来研究妇女学学科建设是必不可少的,只有经过学科建制和学科制度化的过程,妇女学才会有长足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为了搭建“国内外、跨学科、多层面”交流的平台,让更多的同行分享女性学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的体会、经验和成果,推进女性学教育事业发展,中华女子学院女性学系、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于2006年9月17-18日在北京举办了“女性学专业与课程建设”国际研讨会。会议共收到论文50多篇,来自日本、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和中国大陆的70多位女性学教育专家、学者和嘉宾出席了本次大会。代表们围绕“女性学专业与课程建设”主题,采取大会发言和分组讨论的形式,就女性学课程的意义、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女性学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的实践教学及等议题…  相似文献   

13.
由“发展妇女和社会性别在文学文化中的学科建设项目组”主办,陕西师范大学妇女文化博物馆、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协办的“女性文学与文化学科建设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4年7月3-5日在陕西师范大学隆重召开。会议得到了美国福特基金会与陕西师范大学的资助。参加会议的中国大陆、  相似文献   

14.
刘霓的<西方女性学>是国内第一本从女性主义理论和社会性别视角,较为系统地介绍西方女性学发展概况的著作.它以美国、英国、荷兰等国的女性研究为例,说明西方女性学是西方女权运动在学术界的延伸;概述了西方女性学的丰富理论与独特方法.该书为增强国内妇女学界的性别意识,对推进我国女性学学科建设具有很大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5.
先进性别文化是新世纪妇女理论研究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的重要课题。为此,2004年7月19日,延边大学女性研究中心召开了“女性发展与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韩国、日本,以及国内10所高校的40多位女性学专家和学者聚在一起,把女性发展与现阶段的企业文化、出版文化、家  相似文献   

16.
全国妇联和中国妇女研究会联合召开"妇女研究工作会议"暨中国妇女研究会二届三次理事会的任务是:深入贯彻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科学分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妇女研究事业发展带来的机遇,认真总结中国妇女"九大"以来推动妇女研究工作的经验,充分发挥"四位一体"的妇女研究网络体系的优势,进一步开创妇女研究事业的新局面,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努力奋斗.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介绍了<女性学概论>一书的学术体系和结构,强调了此书对于推进女性学学科发展的意义.作者认为此书整合了其它学科的大量新知,吸收了西方先进理念,展示了此书在学科创新及范式建立方面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2004年9月19日,东北师范大学召开女性研究中心成十周年学术研讨会,北京大学、中华女子学院、云南民族学、延边大学、上海大学等高校的女性研究中心负责人,以及国妇联妇女研究所代表、该校领导、专家学者等与会。与会共同祝贺东北师范大学女性研究中心在女性研究、女性学科建设中取得的成绩,总结和交流高校的女性研究和女性学科建设经验,探讨了女性学学科建设的途径和合作的新向。10年来,东北师范大学女性研究中心在学校的大力支持,先后承担省级以上女性科学研究项目13项;发表论文百篇,编著4部;开设全校共同选修课1门(社会性别研究)会学系本…  相似文献   

19.
规范性与现实性--浅论课程设置与妇女学学科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程设置是学科建设与学科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妇女学的学科建设,既要尽可能融入全球化背景下的妇女学发展潮流,积极参与世界妇女学领域的对话与交流,又要坚持本土化的发展道路,给予当代中国妇女生存与发展的处境充分的现实关照。这种学科发展方向要求妇女学的课程设置,一方面要遵循学科建设和课程设置的一般原则,注重科学性和规范性;另一方面要兼顾妇女学生存与发展的特殊性与现实环境,做到规范性与现实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