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3 毫秒
1.
网络赌博违法犯罪的特点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利用互联网从事赌博等违法犯罪的现象日益突出。公安机关预防和打击此类犯罪应根据其特点加大打击和预防力度。打击网络赌博违法犯罪应从周密排查,详细制定行动方案,认真搜查,加大审讯力度,加强协作配合等方面入手;预防网络赌博违法犯罪应从推行“网络实名制”、加强网安民警队伍建设和对网民教育引导等方面努力。  相似文献   

2.
网络治安问题是以网络作为媒介而存在的治安问题。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形形色色的网络治安问题日益凸显且越来越突出,并已经给社会带来严重危害。由于认识上的偏差,网络本身的虚拟性和影响网络治安问题的因素的多样性,导致网络治安问题难以发现和防控,取证困难,查处无据。要遏制网络治安问题,必须建立健全网络法律体系;加强网络教育,构筑良好的网络道德规范;加强对网络治安问题的技术控制;组建专门的网络执法机构和高素质的执法队伍;加强对网络服务场所的管理,提高对网络行为的监控能力;拓宽渠道,采取各种形式发现网络违法犯罪;加强国际合作,打击网络违法犯罪。  相似文献   

3.
网络治安问题是以网络作为媒介而存在的治安问题。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形形色色的网络治安问题日益凸显且越来越突出,并已经给社会带来严重危害。由于认识上的偏差,网络本身的虚拟性和影响网络治安问题的因素的多样性,导致网络治安问题难以发现和防控,取证困难,查处无据。要遏制网络治安问题,必须建立健全网络法律体系;加强网络教育,构筑良好的网络道德规范;加强对网络治安问题的技术控制;组建专门的网络执法机构和高素质的执法队伍;加强对网络服务场所的管理,提高对网络行为的监控能力;拓宽渠道,采取各种形式发现网络违法犯罪;加强国际合作,打击网络违法犯罪。  相似文献   

4.
目前,互联网上违法犯罪案件数量不断增长。通过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可以建立一套新型的网络违法犯罪案件的预警处置模型,该模型包括:分析机制模块、响应机制模块、侦查机制模块、取证机制模块和处置机制模块。这种新型预警处置机制彻底改变了现行网络案件被动的补救式预警处置模式,对网络违法犯罪行为的特征进行分析,最终将网络违法犯罪扼杀在萌芽阶段。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网络违法犯罪不断凸显,特别是高新技术的网络违法犯罪活动异常猖獗。其中,网络黑客攻击行为的出现,严重搅乱和干扰了互联网的发展,给网络空间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尤其是各种黑客组织、黑客群体和黑客者胆大妄为,肆意传播攻击技术和手段,广泛进行论坛经验交流,免费提供下载黑客软件工具,明目张胆地在网上出版黑客杂志,疯狂地进行网络攻击,严重影响了网络安全环境,危害社会和谐稳定,侵犯公民的财产利益。因此,严厉打击黑客入侵违法犯罪行为,加强网络安全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6.
随着互联网新技术的快速普及和发展,网络违法犯罪日益猖獗。不法分子利用网络平台中的各种通信群组肆意进行网络相约违法犯罪活动。敲诈勒索、绑架抢劫、雇凶杀人等严重网络相约犯罪行为与日俱增。加强网络相约犯罪的源头治理,强化相关法律法规的建章规制,构建各方联动协作的配合机制,加大网约犯罪的打击惩处力度势在必行,重拳整治网络违法犯罪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7.
网络赌博特征及遏制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赌博是近几年来兴起的一种赌博违法犯罪活动,具有组织严密,诱惑力大,参与人数众多,赌资巨大等明显特征。只有完善禁赌立法,加强对网络的监管力度,建立长效机制,实行综合治理,才能有效遏制网络赌博违法犯罪。  相似文献   

8.
网络暴力游戏具有血腥、逼真、交互性和竞技性强的特征,与青少年违法犯罪有一定的关联性。当务之急的应因对策是趋利避害,采取加强网络法治管理、加强网络科技管理、划分网络游戏级别、研发适龄益智游戏、各界携手教育青少年等措施,从而减少和预防控制网络暴力游戏引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因素,为青少年健康成长铺平道路。  相似文献   

9.
网络语言暴力行为具备社会学集群行为的特点,实质上是一种利用网络来实施捏造事实诽谤他人、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以及寻衅滋事等违法犯罪行为。与一般的集群行为一样,在众多人参与的网络语言暴力行为中参与人理性程度低、有着相对剥夺感,行为匿名性、社会控制力不足亦加剧此类行为的发生。治理网络语言暴力行为必须改变匿名性、推行实名制,追究行为人责任,并加强对网络空间的言论监管,以制止网络从众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网络语言暴力行为具备社会学集群行为的特点,实质上是一种利用网络来实施捏造事实诽谤他人、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以及寻衅滋事等违法犯罪行为。与一般的集群行为一样,在众多人参与的网络语言暴力行为中参与人理性程度低、有着相对剥夺感,行为匿名性、社会控制力不足亦加剧此类行为的发生。治理网络语言暴力行为必须改变匿名性、推行实名制,追究行为人责任,并加强对网络空间的言论监管,以制止网络从众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利用计算机和信息网络进行的各类违法犯罪行为愈演愈烈,其危害也愈加明显,已经严重地危害了我国的国家安全和社会秩序,对构建和谐社会产生了负面影响。为了有效遏制与打击计算机犯罪和信息网络犯罪,公安机关公共信息网络安全监察部门应结合犯罪的特点,从政府职能、安全技术和法律法规等多方面制定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2.
随着计算机硬件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网络应用的普及,计算机犯罪取证工作的难度越来越大。目前,电子证据的分析和取证主要还是依赖人工进行。为有效打击计算机犯罪,警察机构要在坚持全面、可信、准确和符合法律法规规定进行计算机取证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已有资源,通过开展现场取证、加强合作与分层培训以及改进计算机取证的手段与工具,进一步提高取证的速度与效率,加强计算机犯罪取证的工作措施。  相似文献   

13.
当今社会,网络正以惊人的发展速度影响着我们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在给予我们方便和快捷的同时,涉网犯罪的出现也带了一系列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预防和打击涉网犯罪须完善立法和司法,加强宣传教育和技术防范,提高公安机关侦办人员的业务素质。  相似文献   

14.
网络虚拟社会安全管理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虚拟社会管理已经延伸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伦理、道德等众多领域。虚拟社会在给网民带来便利与快乐的同时,也产生很多社会问题。做好虚拟社会管理工作的对策主要有:加强网民思想教育;健全虚拟社会法律法规;提高民警队伍整体素质;加强网上舆论引导;构建虚拟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等。  相似文献   

15.
网络诈骗原因与对策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互联网已经日益深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在带给人类数字化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形形色色的网络犯罪。其中,网络诈骗犯罪问题尤为突出,严重扰乱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危害了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本文对网络诈骗犯罪的类型、原因、对策进行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们对其熟悉和依赖程度越来越高,但由于所采用的P2P技术尚有不够完善之处,因而在为我们日常生活提供便利的同时,也给不法分子利用互联网传播淫秽电子信息带来了可乘之机。自2006年以来,巴西警方通过采用"EspiaMule"软件及国内外多方合作等举措有效打击了这一犯罪,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随着信息通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发展,大批传统行业借助"互联网+"形成新兴业态。一方面,新兴业态高速发展,存在大量的治安隐患;另一方面,传统的治安管理要求、手段与工作机制难以适应新兴业态的形势变化。结合当前正在开展的智慧公安建设,加强对新兴业态治安问题与管理对策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互联网在我国得以迅速发展和普及,计算机及其网络成为社会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在互联网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便捷和利益的同时,网络犯罪的出现也给社会造成了不小的损失。与此同时,作为一种新型的犯罪,互联网犯罪对于传统刑法理论也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在犯罪构成理论、传统的定罪标准、既遂与未遂、共同犯罪等方面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9.
网络舆情作为一把双刃剑,给人们工作、生活带来了快捷便利,同时也能产生巨大的负面效应。当前网络舆情衍生出的网络犯罪有恃无恐、网络谣言蛊惑人心、网络色情泛滥成灾、网络欺诈层出不穷。故为维护国家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保障公民个人权益,我们必须加强对网络舆情的依法管控。但现有网络舆情管控的法律体系在实际管控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借鉴国外先进的管控经验进一步去健全完善。  相似文献   

20.
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对我国金融创新、金融环境的优化以及中小企业融资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会带来一些风险,并对刑事法律的适用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互联网金融可能导致洗钱犯罪、信用卡诈骗、盗窃、诈骗、职务侵占等犯罪的加剧,也使得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非法经营罪、擅自设立金融机构罪的适用范围面临调整。刑法应当充分尊重互联网金融存在的合理性,肯定金融创新。一方面,坚持刑法调整的补充性;另一方面,对于确因互联网金融而引发的金融犯罪行为,刑法介入应坚持及时性、准确性和适度性,从而发挥刑法对金融秩序和社会稳定的屏障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