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法治向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法学视角而言,民生问题是一个法治问题。民生对法治存在着依赖关系,法治通过保障民权为保障和改善民生保驾护航。中国目前的国情决定了保障公民的就业权、教育权、劳动报酬权、社会保障权、安全权等是法治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关键与核心。加强民生法治建设,夯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法治根基,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础工程,它要求从树立以人为本的法治理念、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法律体系以及切实施行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法律制度等方面做出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随后,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始终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检察机关作为党领导的国家法律监督机关,如何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以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为切入点,把服务民生作为第一检察要务是检察工作现阶段的重要课题。笔者就检察权在和谐社会语境下保障民生新途径上进行初步探析。  相似文献   

3.
关注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连续4年来,歙县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民生工作,特别是依法督促政府顺利推进全县民生工程,取得了明显成效。  相似文献   

4.
让经济得到迅猛发展的同时,也让蓝天白云、青山绿水得到最大化保留,这才是最有意义的发展,为民生改善和幸福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未来10年,我们党将如何为人民谋幸福,如何更好地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十八大报告中对此有多处阐述,"努力建设一个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有了行动纲领和生态指南,更要让"美丽中国"得到扎实推进。  相似文献   

5.
赵祥麟 《法制与社会》2011,(17):120-121
从党的十七大报告关于更加注重保障民计民生的要求出发,分析检察机关的法律地位即国家法律监督机关,权力来自人民,又服务于人民,得出检察机关要在新时期践行民生司法的理念,坚持检察工作围绕关注民计民生的主题,分析了检察机关保障民生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总结了河东区人民检察院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实际举措和重点开展的八项工作,即维护稳定保民安、反腐倡廉顺民心、强化监督解民忧、公正执法护民权、宣讲法律使民知、耐心接访化民怨,最后总结了践行民生司法理念的实际效果和经验。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七大在改善民生方面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要求,体现了党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决心。如何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改善民生成为当前最为热点的话题之一。本文从宪法学的角度,对民生与人权的内涵及相互关系、改善民生的新举措对我国人权保障体系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尝试性的分析,以期在制度层面上对人权保障有进一步的探索与总结。  相似文献   

7.
余振国 《江淮法治》2009,(23):20-20
芜湖市人大常委会把保障和改善民生贯穿工作始终,通过开展扎实有效的工作,了解群众诉求,认真进行监督,推动问题的解决,让群众受益。  相似文献   

8.
程丽 《江淮法治》2020,(2):18-19
今年的省人代会上,民生始终是人大代表关注的热点话题。从代表们的话语中,可以清晰感受到过去一年我省民生领域取得的可喜成绩。"我省智慧学校建设整体水平居全国先进行列,非常了不起!""政府在医疗费用管控、降低药品和医疗耗材价格等方面做了很多大手笔的工作。""我省持续实施33项民生工程,极大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政府工作报告》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更是被频繁提起:"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强化就业和社会保障""大力推进健康安徽建设"……这样的话语,让人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民生温度,也为民生建设按下了"快进键"。  相似文献   

9.
中国共产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2011年1月24日,吴邦国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实现有法可依。在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国家各方面建设有法可依的情况下,如何使社会建设遵循法治而真正达到改善民生、保障公民权利成为当下各级党委和政府的紧迫任务。  相似文献   

10.
彭伟 《法制与社会》2013,(35):162-162,164
.孟足职能,服务和保障民生是检察机关的一项重要使命。本文拟从探析民生基本内涵及我县基本现状入手,阐释检察机关在服务民生的必然要求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提出检察机关服务民生的基本途径。以解决检察机关如何运用检察职能关注民生。保障和改善民生之惑。  相似文献   

11.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迈出幸福安徽建设新步伐",这个既让人振奋又让人充满期待的民生目标成了出席省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的代表们热议的话题.记者采访了部分省人大代表,大家一致认为,越来越红火的日子,越来越鼓的钱包,越来越灿烂的笑脸,就是幸福安徽的最好注脚.  相似文献   

12.
刘耀辉 《行政与法》2022,(2):109-117
恪守民生尊重义务,是政府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础.民生尊重义务对应民生对政府的防御权功能,包括不作为的形式尊重和作为方式的实质尊重.在政府保障民生的实践中,因部分民生尊重义务履行不到位,一定会程度上使得民生问题复杂化.政府履行尊重民生义务,应在坚持民生价值取向、消解民生价值与行动逻辑背离的基础上坚持有限政府原则,以不作为方...  相似文献   

13.
费杰 《行政与法》2013,(3):37-41
在外需持续低迷、内需长期不振的双重压力下,我国经济要保持平稳健康发展,就必须有效扩大内需。内需推动经济增长的重点是消费拉动,因此,只有建立起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长效机制,加大教育投入,提高教育质量,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切实增加人民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完善各项社保、养老和医疗保险制度,才能让百姓有钱可花、有钱敢花,从而使扩大内需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中央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力度的不断加大,法律援助覆盖面逐步扩大,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保障能力明显增强,法律援助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有效维护了困难群众合法权益。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今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中强调要加大对  相似文献   

15.
法律援助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为人民服务,让群众满意,是法律援助工作始终不渝的追求和目标。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决策部署,充分发挥法律援助在服务保障和改善民生中的职能作用,  相似文献   

16.
民生法治论     
在新的历史时期,法治作为一种根本治国方略,对于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个当代中国人的现实社会、政治需求,又能在哪些方面给予足够的制度回应?民生法治论与民主法治论是相互协调一致的。民生与民主并不矛盾,相反,要想真正保障民生,必须通过民主的渠道。正如著名政治学者俞可平所说:不能认为  相似文献   

17.
山西省灵石县民政局主动、及时、真诚回应群众期待与社会关切,所构建的八大民生工程,在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创新社会管理,支持促进国防建设,提供强化社会服务上彰显了骨干作用。  相似文献   

18.
加强对民生的刑法保护——民生刑法之提倡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公共政策关注的焦点由国计转为民生,强调保民生、改善民生,标志着社会的实质进步。此时,法律(包括刑法)也会呈现出相应的变化,关注民生,保障民生,成为显著的标志,而民生刑法的提倡也就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结合我国刑法的修正完善,简要阐述了民生刑法的概念,分析了民生刑法的发展动向,也提出了对民生刑法的新期待。  相似文献   

19.
公安机关应树立并实践改善民生的执法理念,贯彻落实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在行政管理中坚持严格、公正与文明,在办案中切实依法保护公民的基本权利,把人性化作为刑事执法的原则,把公安工作的成果更多地体现在改善民生、保障民生和促进社会和谐上。  相似文献   

20.
刘杰明 《法制与经济》2009,(4):104-105,107
公安机关应树立并实践改善民生的执法理念,贯彻落实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在行政管理中坚持严格、公正与文明,在办案中切实依法保护公民的基本权利,把人性化作为刑事执法的原则,把公安工作的成果更多地体现在改善民生、保障民生和促进社会和谐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