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6 毫秒
1.
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HLD)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铜代谢障碍性疾病.1912年由Wilson首先报道,又称Wilson disease(WD).其特点是铜代谢异常,导致铜在肝、脑、肾和角膜等部位的异常沉积,而引起多样化的临床症状[1].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肝豆灵对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 HLD)患者早期肾脏损害的干预作用。方法 将70例HLD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 n =35)和对照组( n =35),对照组接受常规保肝排铜治疗,治疗组加用中药肝豆灵口服,连续治疗4周。治疗前后分别观察两组尿免疫球蛋白G(urinary immunoglobulin G,UIgG)、尿转铁蛋白(urinary transferrin,UTRF)、尿微量白蛋白(microalbuminuria,MAU)、尿α1微球蛋白(urinary alpha 1 microglobulin,Uα1M)、尿β2微球蛋白(urinary beta 2 microglobulin,Uβ2M)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UTRF、MAU、Uα1M和Uβ2M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 (P<0.05,或P<0.01), 而对照组仅UTRF、Uα1M和Uβ2M显著降低 (P<0.05,或P<0.01)。 治疗后治疗组Uα1M下降程度显著大于对照组 (P<0.05)。 讨论 肝豆灵对HLD患者肾脏早期损害有一定干预作用。  相似文献   

3.
肝豆状核变性(HLD),又称Wilson病,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引起的家族性疾病。通常于青少年期发病,由体内过剩的铜积蓄于肝、肾、脑、角膜等器官,除引起锥体外系症状外,往往早期出现肝、肾症状,易被误诊为肝炎、肝硬化或肾病延误治疗。本文报...  相似文献   

4.
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HLD)又称Wilson病(Wilson''s disease,WD),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铜代谢障碍疾病[1].由于铜离子在机体各组织尤其是肝脏和大脑的豆状核等部位及全身慢性沉积,出现肝脏和(或)脑损害为主的全身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成像(DWI)及磁共振波谱(MRS)在肝豆状核变性(HLD)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43例临床确诊HLD患者行颅脑常规MRI检查,20例长T1长T2信号组行DWI检查,8例行MRS检查。分析HLD病变的表观扩散值(ADC)及脑代谢物NAA/Cr、Cho/Cr的变化,探讨病变不同时期出现的病理改变与MR功能成像改变之间的关系。结果:根据DWI信号,分为高信号、低信号两组,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DWI呈高信号的ADC值降低,DWI呈低信号的ADC值升高,基底节区脑代谢物NAA/Cr、Cho/Cr比值较正常对照组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基底节区与丘脑区病变脑代谢物NAA/Cr、Cho/Cr比值无统计学差异。结论:DWI及MRS在HLD诊断中具有明显的价值,ADC值增高可以反映出铜沉积后局部结构疏松,海绵状变性和坏死伴随的髓鞘脱失引起的水分子扩散加快。MRS可以反映脑代谢物的异常。DWI及MRS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评价HLD的铜沉积过程中的微观结构和代谢变化,弥补常规MRI检查对于代谢观察的不足,从而为临床监测治疗效果和病程预后提供一种可行的观察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不同中医证型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HLD)患者临床客观指标的差异,为HLD辨证分型客观化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期间185例未经驱铜治疗的HLD患者的临床客观指标和中医证型,并比较不同中医证型患者客观指标的差异。结果不同证型HLD患者的发病年龄,病程,血尿酸水平,角膜K-F环阳性率,肝脏超声影像学表现,以及肾脏损伤、腹水和胆囊疾患发生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证型HLD患者的临床客观指标呈现不同的特征性变化。如肝肾不足证者发病最低,病程最短,血尿酸水平最高,角膜K-F环阳性率最低,肝脏超声主要呈现星光点征,肾脏损伤发生率最低。结论 HLD患者的年龄、病程、血尿酸水平、角膜K-F环、腹部彩色超声影像学表现对中医辨证分型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耳穴贴压联合肝豆灵治疗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HLD)患者抑郁状态的疗效。方法 将82例HLD伴抑郁状态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肝豆灵组、肝豆灵合耳穴贴压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和常规护理,肝豆灵组患者在对照组疗法基础上接受肝豆灵治疗,肝豆灵合耳穴贴压组患者在肝豆灵组疗法基础上接受耳穴贴压治疗。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分别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 HAMD)评价患者的抑郁状态。结果 3组患者治疗6周后HAMD总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其中肝豆灵合耳穴贴压组HAMD总分及绝望因子、睡眠障碍因子评分降低程度显著大于肝豆灵组和对照组(P<0.05)。结论 耳穴贴压联合肝豆灵在改善HLD患者抑郁状态方面具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8.
肝豆状核变性现代分子水平的治疗战略王晓平杨任民(安徽中医学院神经病学研究所合肥230031)关键词:肝豆状核变性;现代分子水平;治则中图法分类号:R575.24肝豆状核变性即Wilson病(WD),是一种铜代谢障碍致铜沉积机体内产生肝、脑等器官损害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长期中西医结合除铜治疗对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HLD)肝硬化的疗效.方法:对首次入院未经正规除铜治疗的48例HLD患者分别在中西医结合除铜治疗前、疗后1年和疗后2年行Child-Pugh分级评分,并行血清透明质酸(hexadecenoic acid,HA)、层黏连蛋白(laminin,LN)和Ⅳ型胶原(Ⅳ-collagen, Ⅳ-C)检测和肝脏声像图检查.结果:治疗后1年,48例患者中Child-Pugh分级和肝脏声像图检查结果较治疗前好转者分别为32例(66.67%)和21例(43.75%),血清HA、LN和Ⅳ-C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P<0.01);治疗后2年,Child-Pugh分级评分和肝脏声像图检查结果较治疗前好转者分别为44例(91.67%)和31例(64.58%),与治疗后1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血清HA、LN和Ⅳ-C水平均较治疗前和治疗后1年显著降低(P<0.05,P<0.01).结论:长期中西医结合除铜治疗可明显改善HLD患者的肝硬化程度,坚持长期正规治疗对改善本病预后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化痰祛瘀法治疗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HLD)认知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 将42例认知功能障碍的HL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疗法治疗,治疗组在常规疗法的基础上加用肝豆灵片,治疗前及治疗12周后,分别采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 MMSE)量表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量表评价两组患者的认知功能。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MMSE总分及MoCA总分均显著升高(P<0.01);治疗组在升高MMSE总分和MoCA总分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化痰祛瘀法在改善HLD患者认知功能方面具有一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言语训练结合电针治疗对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HLD)构音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HLD构音障碍患者分为治疗组(言语训练结合电针治疗)和对照组(电针治疗),每组30例。2个疗程后,采用改良Frenchay量表进行构音障碍评分,观察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构音障碍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1),且治疗组治疗后构音障碍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言语训练联合电针疗法能明显改善HLD构音障碍患者的言语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肝豆状核变性(HLD)患者中西医结合治疗前后P300的变化.方法:对30例HLD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治疗前后行P300检测,并与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HLD患者治疗前P300潜伏期(PL)延长(P<0.01),波幅(Amp)降低(P<0.01);治疗后P300 PL明显缩短(P<0.05),但Amp变化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中西医结合疗法对HLD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具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3.
使用中药复方制剂肝豆片Ⅰ号治疗34例肝豆状核变性(HLD)4周,疗程中病情加重组的好转率(55.56%)与病情无加重组的好转率(76%)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同时,使用DMSA治疗HLD22例作为对照组,观察其疗程中病情加重组与未加重组的好转率亦无显著差异,且两者的病情加重组的好转率或病情未加重组的好转率相比无显著差异。故采用肝豆片Ⅰ号、DMSA等驱铜疗程中,病情加重与否,对预后无明显影响。认为HLD患者在驱铜过程中病情一过性加重与体内铜离子重新分布,在脑内一过性累积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Wilson病(Wilsons disease, WD)临床症状特征和中医证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410例未驱铜治疗的WD患者的临床症状特点及中医证候。结果 410例WD患者多为青少年,以锥体外系统损害和肝损害症状为首发症状,以无症状转氨酶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15岁以下者,以肝肾不足型、肝肾阴虚型为主;15~30岁者仍以肝肾不足型、肝肾阴虚型为主,但湿热内蕴型、肝风内动型、气血两亏型比例明显增加。肝肾不足型、肝肾阴虚型、湿热内蕴型病程相对较短,肝风内动型病程相对较长。结论 WD多在青少年发病,以肝、脑、肾损害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以肝肾不足型、肝肾阴虚型、湿热内蕴型、肝风内动型为主要中医证型,发病早期以肝肾不足型、肝肾阴虚型多见。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基于二维超声剪切波测量联合血清肝纤维化和肝功能指标,探讨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HLD)患者中医证型与肝纤维化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将89例HLD患者根据中医临床辨证分型分为痰瘀互结组(44例)、湿热内蕴组(33例)、肝肾阴虚组(12例)。比较二维超声剪切波测量指标和血清肝纤维化指标\[透明质酸酶(hyaluronidase,HA)、层黏连蛋白、Ⅳ型胶原、Ⅲ型前胶原N端肽\]、肝功能指标(血清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水平,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3组患者门静脉内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痰瘀互结组比较,湿热内蕴和肝肾阴虚组剪切波速度均显著降低(P<0.05);与湿热内蕴组比较,肝肾阴虚组剪切波速度显著降低(P<0.05),脂肪衰减系数显著减小(P<0.05)。与痰瘀互结组比较,肝肾阴虚组HA水平显著降低(P<0.05),其他生化指标各证型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种证型患者剪切波速度与HA存在正相关(P<0.05)。鉴别痰瘀互结证与湿热内蕴证、痰瘀互结证与肝肾阴虚证时,以剪切波速度的诊断价值最高;鉴别湿热内蕴证与肝肾阴虚证时,以脂肪衰减系数的诊断价值最高。结论 HLD的肝肾阴虚、湿热内蕴、痰瘀互结证型中的肝纤维化程度存在显著差异,以痰瘀互结证的肝纤维化程度更明显,与剪切波速度、脂肪衰减系数、HA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肝豆灵对铜负荷肝纤维化大鼠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s,HSC)凋亡的影响,探讨肝豆灵防治Wilson病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75只大鼠分成空白组、模型组、肝豆灵组、青霉胺组及肝豆灵+青霉胺组,采用喂食硫酸铜饮食复制铜负荷大鼠模型,采用TUNEL法检测HSC的凋亡。结果 模型组可见大量HSC增生;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HSC数量显著降低(P<0.01),HSC凋亡指数显著升高(P<0.01);肝豆灵+青霉胺组AI显著高于肝豆灵组和青霉胺组(P<0.01)。讨论 肝豆灵可促进铜负荷大鼠HSC的凋亡,其与青霉胺联合用药的作用更显著。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观察二巯丙磺钠(DMPS)驱铜治疗肝豆状核变性(HLD)患者过敏反应的发生情况并探讨其治疗方法。方法:对42例二巯丙磺钠过敏患者进行密切观察,采用抗过敏或脱敏治疗,随机分为抗过敏组35例和脱敏组7例、抗过敏治疗组中5例治疗失败患者后又采用脱敏治疗,分析过敏治疗情况。结果:42例过敏患者中以发热、皮疹为主要过敏表现,41例患者经抗过敏或脱敏治疗后,均顺利完成疗程,仅1例被迫中断而换用其他药物继续治疗。观察发现DMPS的过敏反应达18.34%,且多在第2个疗程的第1天出现(占78.13%),或曾使用过DMPS驱铜治疗在再次使用的第1天出现(占80.00%)。研究表明抗过敏组和脱敏组成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应重视二巯丙磺钠的过敏反应,用药时加强对患者的观察,及时予以抗过敏或脱敏治疗。  相似文献   

19.
“肝豆汤”是在对尿排铜中药进行反复筛选的基础上拟定而成的。现将以本方治疗37例患者的尿排铜效果及其临床疗效报告如下: 一、治疗方药 本方组成;大黄6~9克,黄连、黄芩各10克,穿心莲、半枝莲、萆薢各20克。用法:水煎,1剂/日,连服4周。 二、疗效观察 服药前及服药后每周测血清铜、血清铜氧化酶及24小时尿铜排出量各1次,观察治疗前及治疗中尿铜及临床症状变化。  相似文献   

20.
肝豆状核变性(Wilson''s disease, WD)是铜毒内蕴所致,铜毒是内生外受之邪,铜毒致病具有病位广、症状杂、病势可危急的特点,铜毒贯穿于WD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整个病变过程.以"肝豆汤"为代表的系列方剂,具有疏肝利胆、通腑利湿、健脾扶正、化瘀解毒的功效,体现了WD从铜毒论治的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