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本文把建立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议题的历史演变过程划分为四个时期,在分析每个时期两岸关于该议题的基本主张和议题呈现态势基础上,总结出两岸建立军事安全互信机制议题源自于结束两岸军事敌对状态的内在需求,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的建立将是对“台湾独立”、“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排除,建立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必须考虑两岸军事敌对两个方面的特殊性等规律性认识.  相似文献   

2.
<正>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军事安全互信机制"是根据海峡两岸的特殊情况所做的特殊安排。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的谈话中指出:"为有利于稳定台海局势,减轻军事安全顾虑,两岸可以适时就军事问题进行接触交流,探讨建立军事安全互信机制问题。"而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问题,近来亦受到新的关注。  相似文献   

3.
孙大川  宋海伟 《黄埔》2010,(1):10-10
2008年底,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中谈到,“为有利于稳定台海局势,减轻军事安全顾虑,两岸可以适时就军事问题进行接触交流,探讨建立军事安全互信机制问题。”两岸不少专家学者建议在探讨建立军事互信机制问题上,可先从退役军人层面的交流开始。笔者认为,  相似文献   

4.
2008年12月31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郑重呼吁:“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协商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同时,进一步明确指出:“为有利于稳定台海局势,减轻军事安全顾虑,两岸可以就军事问题进行接触交流,探讨建立军事安全互信机制问题。”胡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两岸建立军事安全互信机制,结束敌对状态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5.
《两岸关系》2010,(3):26-27
国台办回应台方军事互信谈判表态:赞成适时探讨 发会上有记者提问称,“台行政部门吴敦义日前表示在确保台湾安全的前提下,两岸军事互信谈判可以循序渐进地进行,对此发言人如何评论?”国台办新闻发言人杨毅表示,大陆方面赞成两岸适时就建立军事安全互信机制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军事安全互信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两岸实现最终完全统一的重要途径。而军事安全互信的构建需要两岸通过重复博弈来逐步完成。重复博弈能够建立一种密集的互动关系并促使博弈策略更加趋于合作而不是对抗,从而推动博弈双方逐渐建立机制化、制度化、模式化的合作关系,这将对构建两岸军事安全互信助益良多。  相似文献   

7.
两岸"信心建立措施"(CBMs)的起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有关两岸构建"信心建立措施"需要具备什么条件,看法并不一致。本文从世界各地的经验,说明:一、"把高标准的政治互信作为协商军事互信机制的前提是一种过高的要求";二、只要双方都有"谋求相对安全的需要",并有一定的互信基础,协商"信心建立措施"的前提就已存在;三、建构"两岸信心建立措施"是一件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大事,应当及早策划、及早协商、正式起步。  相似文献   

8.
两岸军事互信机制:理论建构与实现路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国民党在岛内重新执政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局面正在不断形成,随着两岸互信的不断积累和共识的不断增加,两岸之间建立军事互信机制的可能性也在增长。对于海峡两岸来说,两岸军事互信机制的建立不仅可以增加双方的政治互信,而且有利于长久维护台海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相似文献   

9.
2011年4月13日 4月13日上午,国台办在新闻发布厅举行例行发布会,新闻发言人杨毅就两岸热点话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携手共创美好的未来,共同振兴中华民族 发言人杨毅应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提问时表示,我们多次表明,为了稳定台海局势,减轻军事安全顾虑,两岸可以适时就军事问题进行接触交流,探讨建立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的问...  相似文献   

10.
罗援 《黄埔》2009,(6):5-5
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以极大的政治智慧和政治魄力提出在国家尚未统一的情况下探讨政治关系的建议:“为有利于稳定台海局势,减轻军事安全顾虑,两岸可以适时就军事问题进行接触交流,探讨建立军事安全互信机制问题。”胡总书记的谈话发表以来,两岸的退役将领首度在高尔夫球场上一比高低,黄埔同学的后代们也开始了续接先辈们的研窗情谊,  相似文献   

11.
经济学的逻辑前提是经济人假设,强调将人们的各种行为因素纳入成本—收益核算模式之中。运用成本—收益分析方法,可以为警察机关的临战活动提供有益的参考。将成本—收益理论应用于警察临战实践,在于为警察临战活动提供一个良好的评判标准,而且用效益所体现和蕴含的理性价值可以透视现实警察临战机制的某些缺陷、警察临战理论研究的滞后。对警察临战活动进行经济学解读,目的就在于要以效益观为指导,以警察临战资源的优化配置为基础,结合警察临战活动成本投入的现状提出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2.
警察临战案(事)件具有突发性、对抗性、危难性的特点,其所面临的公众都不是单一的,而是比较复杂的,只有合理地加以分类,准确把握目标公众的性质,了解他们的特点和要求,采取正确的,有针对性的公共关系策略,才能实现警察临战公关的目标。  相似文献   

13.
股东大会地位定位的不同,将导致处于公司治理结构核心地位的公司经营管理机构的构建方式及其指导理念产生巨大的差异.百余年来,日本对此问题进行过激烈争论:股东大会地位强化论:股东大会无用论;投资者保护集会论等几种代表性学说甚至在基本立场方面都极为不同.我国公司法理论建设可从中汲取一定的理论经验,在构建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进一步完善公司法立法时,应参考投资者保护集会论的理论构成.  相似文献   

14.
姜起民 《前沿》2011,(11):90-92,131
人民民主的法制观在内涵、理念等方面都不同于社会主义的法治观。中国社会转型期执政党的法律意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首先由人民民主法制观转变为社会主义法制观,然后又由社会主义法制观转变为社会主义法治观。  相似文献   

15.
论坚持党管媒体的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坚持党管媒体的原则 ,是我们党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得出的必然结论 ,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内在要求 ,是完成党的历史任务的重要保证。坚持党管媒体的原则 ,必须坚持党管干部原则 ,牢牢把握新闻舆论的根本方向 ,运用好新型媒体 ,推动新闻媒体改革 ,促进媒体产业持续发展 ,做大做强。为了贯彻好党管媒体原则 ,必须正确处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的关系、正面宣传与舆论监督的关系、对党负责与对人民负责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新时期高校党的组织生活改革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新时期高校党的组织生活质量有待提高。改革建议是:要充分认识组织生活对加强高校党建的重要意义;要在正确的导向性、高度的民主性、务实的服务性、灵活的创新性等方面赋予高校党的组织生活鲜明的高校特色和时代特征;要从建章立制、建立科学评估体系和开展评估等方面改进和加强管理,全面提高高校党的组织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当前,民族高校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主流倾向是积极的,他们热爱中华,关心"四化";富于理想,立志改革;思想活跃,参与意识强;发奋读书,努力成才;社会主义、集体主义观较强.本文分析了新时期民族高校学生人生观价值取向的若干特点和新形势下民族高校学生的人生价值观,重点论述新形势下加强民族高校学生人生观教育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18.
贺万裕  LI Haile 《人权》2023,(4):894-914
The principle of the best interests of the child, as a criterion for substantive review, is conceptually ambiguous and uncertain in its application. To mitigate this dilemma i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principle of the best interests of the child, the European Court of human Rights(EChR) has made a procedural transition in the interpret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this principle, shifting from conducting specific proportionality analysis or interests balancing in cases related to children to examining...  相似文献   

19.
刘国彬 《桂海论丛》2011,27(2):7-11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由于人们对马克思主义认识的水平和对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际情况的掌握不同,使得对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进行突破时多方面有局限性。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基本观点的突破,既要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中基本观点的突破,也要积极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造各种条件,才能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中的基本观点的突破,从而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大发展。  相似文献   

20.
杨宏郝 《桂海论丛》2004,20(6):88-90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但是大学的哲学课堂却普遍是死气沉沉,缺乏应有的生机与活力。文章对高校哲学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作了深入分析,提出了哲学课教学改革的一些设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