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2004年7月24日至25日,由中国人民大学诉讼制度与司法改革中心、国家检察官学院、吉林大学法学院、吉林省人民检察院共同举办的“羁押制度与人权保障理论研讨会”在长春召开。来自检察机关、人民法院等实务部门和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等科研院校的法学专家、学者共50余人参加了此次研讨会。会议以“羁押制度与人权保障”为主题,着眼我国人权保障的时代要求,把握人本理念,凸显法治精神,就“被羁押人权利及其宪法地位”、“国际司法准则与我国羁押制度现状”、“公检法机关保障被羁押人权益的权力与责任”以及…  相似文献   

2.
审前羁押与人权保障密切相连。司法实践中,审前羁押作为限制人身自由以保障刑事诉讼活动顺利进行的一种强制措施,在适用中出现许多问题,引起广泛关注。本文试图从保障被羁押者人权的角度入手对我国审前羁押存在的问题等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期促进我国审前羁押制度的改革和完善。  相似文献   

3.
审前羁押与人权保障密切相连。司法实践中,审前羁押作为限制人身自由以保障刑事诉讼活动顺利进行的一种强制措施,在适用中出现许多问题,引起广泛关注。本文试图从保障被羁押者人权的角度入手对我国审前羁押存在的问题等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期促进我国审前羁押制度的改革和完善。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对未成年人审前羁押制度的联合国相关刑事司法准则的考察基础上,就我国未成年人审前羁押制度存在的问题和原因作了简要的探讨,以期对未成年人的人权保障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5.
本文阐述了当代中国被羁押人群人权保障的意义,并通过对躲猫猫事件中暴露的中国当代人权建设——被羁押人群人权保障中存在的问题的分析,寻找中国当代对被羁押人群人权更好保障的解决途径。本文从被羁押人群人权建设的制度建设途径和监督途径分析了解决该问题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在当前的刑事司法实践中,在"重打击、轻保护"的传统司法观念和职权主义观念的影响下,羁押措施在适用上存在着严重的工具主义倾向,羁押原则化,超期羁押普遍存在,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明显超出了其保障诉讼的价值所在,严重的损害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权。本人针对这一司法弊端,从分析羁押的本身价值入手,对羁押的理论和司法操作做深入地探讨,然后对我国司法羁押的滥用弊端寻根溯源,拨乱反正,为改善羁押的司法操作,从适度性,司法审查,救济程序等方面提出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7.
正刑诉法修改后,进一步为刑事司法人权保障提供了具体的制度和法律依据,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但是,修订后的刑诉法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被羁押期间的权利义务以及救济未作专门性规定,仅增加了"拘留、逮捕犯罪嫌疑人后,应立即将被拘留、逮捕人送看守所羁押"的规定,可以说从  相似文献   

8.
论审前羁押与人权保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羁押是“为使犯罪嫌疑人接受侦查、裁判或便于刑罚的执行,而暂时剥夺嫌疑人的人身自由的强制性处分措施。”①各国对羁押的界定有所不同。一般而言,大陆法系国家的称谓通常是指“未决拘禁”,即有罪判决生效之前的羁押;而英美法系国家称谓通常仅指审判开始以前的羁押。为了论述与比较的方便,本文的“羁押”特指审判以前对嫌疑人的拘禁。从诉讼流程上来看,羁押是以保障诉讼的顺利进行为其程序功能;以限制人身自由为实现的基本手段。因此不可避免地会对人权造成侵害或侵害威胁。这样,羁押与人权保障这一对看似矛盾的慨念就被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9.
一、羁押性强制措施与人权保障的辨证关系羁押性强制措施与人权保障的关系是微妙的,也是十分密切的。羁押性强制措施的根本目的之一是为了保障人权,然而却是以限制或剥夺具体人的人权为条件的;羁押性强制措施可以成为保障大多数人安全、保障大多数人生存权、自由、财产所有权的手段,同时也可能成为侵犯人权的凶手。二者既互相矛盾又统一于社会的共同道德和法律基础之中。(一)羁押性强制措施与人权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人身自由是人权的基本内容,这一点无论是在马克思主义那里,还是在米尔恩的人权哲学中,包括现有的人权理论的各个流派,都是认可…  相似文献   

10.
人权保障观念下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的诉讼化构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项谷  姜伟 《政治与法律》2012,(10):33-40
2012年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第93条规定了检察机关逮捕后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目的在于使审前羁押制度独立于办案期限制度,兼顾人权保障和诉讼保障两种价值,使取保候审成为常态,羁押成为例外,审查模式上减少审批色彩,加强诉讼化改造。羁押必要性审查应当定位于诉讼监督,适用于所有逮捕案件,并实现相对诉讼化。羁押必要性的判断标准应当排除绝对羁押必要条件,建立符合比例原则的个案评价体系,引入必要的外部监督形式,还要完善保障诉讼的羁押替代措施。  相似文献   

11.
"未决羁押",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法院作出生效裁判之前被剥夺人身自由的法律状态,它是司法机关依法对因涉嫌犯罪而受到刑事追诉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采取的限制其人身自由的一种最严厉的强制措施。未决羁押是以剥夺人的基本权利(人身自由)为代价的,那么,在现代法治观念和无罪推定原则框架内,究竟应当如何辩证地看待刑事诉讼的人权保障功能进而认识未决羁押的公正性问题就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课题。未决羁押具有当然的公正性。对我国未决羁押制度在立法及司法实践中暴露的各种损害其公正性的问题,建立更为科学合理的程序性的制度保障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周玥 《法制与社会》2012,(29):33+39
目前我国司法实践中,羁押率高、超期羁押等问题较严重.新《刑事诉讼法》第93条设立了检察机关对“逮捕后羁押必要性”的审查制度,强化了检察机关对被告人审前羁押必要性的法律监督,切实落实对犯罪嫌疑人的人权保障.本文以上述新规定为切入,分析建立该制度的原因、效果,并结合实践对具体适用该制度提出一点建议.  相似文献   

13.
许月芳 《法制与社会》2013,(10):131-132
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在保障犯罪嫌疑人人权方面迈进了一大步,但是司法实践中仍然大量存在着侵犯犯罪嫌疑人人权现象。尤其近年来的一个又一个被羁押人的离奇死亡事件的曝光,使得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如何进一步推进犯罪嫌疑人人权的保障已经成为刑事诉讼理论研究的热点话题。  相似文献   

14.
李燕 《法学评论》2023,(3):56-67
民事司法与人权保障存在密切联系,民事司法应有效保护人权并在司法过程中实现人的尊严。人权保障的实践积累是我国民事司法人权保障话语构建的基础。“可接近”“可参与”“受信赖”构成民事司法人权保障体系的逻辑起点,形成由“裁判请求权”“程序主体权”“平等对待权”“参与知情权”为核心的概念体系。经由当事人对裁判形成的主导作用与诉讼程序推进的共同作业机制,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权理念。通过实践、学理、制度传播实现我国民事司法人权保障话语的表达。  相似文献   

15.
目前,人权保障已经成为时代主题.国家要尊重和保障人权,政府要保证公民幸福而有尊严地生活.犯罪嫌疑人在无罪推定的语境之下,应该享有正常的人权保障,在未经公正审判确定其罪的情况下,以羁押的方式剥夺其作为基本人权的人身自由,需要严格的审查方式,因为羁押在折抵刑期的意义上与徒刑所带来的惩罚是相当的.  相似文献   

16.
一、审前非羁押的内涵与意义 审前非羁押,也称为「审前不被羁押」,是指在刑事诉讼中应当严格限制对被追诉人适用羁押措施,除符合法律规定的羁押事由,且基於诉讼保障之目的而确有必要,方可采用羁押;否则,不得实施羁押。此外,对於已被羁押的被追诉人,随着刑事诉讼程序的向前推进,对被追诉人适用羁押的既有条件发生改变,从而不再具备羁押的必要时,应当及时变更为非羁押性措施或者予以释放。  相似文献   

17.
未决羁押作为一种刑事强制措施,对于保障诉讼活动顺利进行具有重要意义。然而,若羁押不当会对被羁押人的人权造成侵犯,还会引起国家赔偿等严重后果。所以应尽可能的将未决羁押的侵害性降至最低,对此,不仅要有公正合理的制度设计,在实践运用中还要克服体制与观念的重重障碍。  相似文献   

18.
羁押救济制度研究——基于人权视角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刑事诉讼中的羁押救济制度属于行政救济.基于人权视角进行分析尚存在明显的缺陷,我国应当确立司法审查制度,同时建立程序性制裁机制,完善律师帮助权制度.  相似文献   

19.
我国正在进行的超期羁押清理工作为我国现行羁押体制敲响了警钟。面对目前比较突出的无节制羁押、超期羁押以及羁押过程中人权虚化等现象 ,我国应当按照现代诉讼理念的要求 ,从控制犯罪和保障人权相结合的角度对审前羁押予以规制。制度的构建应当从羁押决定中的司法审查、羁押与逮捕严格分离、保障被羁押者的权利几个基本方面着手 ,具体通过羁押决定、羁押理由、羁押期限以及羁押复查制度来完成  相似文献   

20.
羁押是所有的强制措施之中最为严厉的一种,其运用会使受无罪推定保护之人自由被剥夺。在我国司法实践中未决羁押得到了广泛和普遍适用,成为一种常态。羁押措施在我国法律中不是一种法定的强制措施,同时羁押的适用也没有制度化,没有一整套相关的制度加以规范。未决羁押制度的缺失,导致了我国未决羁押出现了恣意化、惩罚化的倾向。从无罪推定的理念考察,未决羁押应当受到比已决羁押更加严格的司法控制,被羁押人应当受到比已决犯更佳充分的制度保障。因此,必须对我国现行未决羁押措施进行制度化、法制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