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社会治理与区域经济的共同演化水平直接影响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本研究以共同演化理论为基础构建社会治理系统与区域经济系统的共同演化发展模型,并结合协同学的分析方法,选取两系统的序参量,进一步形成共同演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对2007—2015年间我国31个省域社会治理与区域经济的共同演化水平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各地区两系统的共同演化水平总体不高,且省域间差距较大,东部地区明显高于西部地区;绝大部分地区两系统共同演化水平呈持续提升趋势;不同区域两系统的共同演化水平呈显著的三梯度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2.
公共治理的理论基础:政府、市场与社会的三边互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政府、市场与公民社会作为公共事务管理的制度与机制安排,有其各自独特的行动资源及行动逻辑,也各有其特定的行动范围和有效边界。在公共治理理论的视阈下,政府、市场与社会都不是惟一的治理主体,三者间的互动、合作成为必然选择。政府、市场与公民社会三种机制运行中各存在比较优势与不足,公共治理的理论基础是政府、市场与公民社会的三边互动。为了实现公共领域的良好治理,必须而且应当建立起三者良性互动的网络治理机制,在互动中开辟解决社会公共问题、增进社会公共利益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市场、国家和社会构成当代资源分配与风险分担的三大治理机制,与这三个领域相对应的公民资格诸权利,与公共精神通过责任和信任编织的社会资本网络一起,发挥着塑造治理模式的作用。公民资格作为国家与其个人成员之间的制度联结和价值纽带,将参与内化为其必要机制,引导公民围绕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所采取集体行动。公民资格的发展使不同领域行为网络之间在资源分配和风险抵御过程中的功能互补,并按照社会情境的变化而不断调整着公共治理的方向、手段和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4.
公共支出的增长效应源自政府生产性支出的连续投入与非生产性支出的资源重置的有机结合,其增长绩效亦与公共支出规模扩张、公共支出结构优化二者显著相关。受制于财政支出的国民经济功能定位,其助推经济增长存在明显的期限结构和区域差异。本文通过搭建包含公共支出短期生产效应与长期福利效应的双重转化框架,利用全国与川浙两省1980—2010年的经验数据估计了公共支出增长效应的期限结构及区域分异,并在财政分权内生条件下考察了生产性支出与非生产性支出的结构优化对经济增长的拉动贡献。研究发现,公共支出规模与结构对地区经济增长能够产生正向拉动效应,贡献率差异体现在期限结构分异上,过高的公共支出规模和生产性支出不利于城乡差异遏制。财政分权为地方政府提供了强大的制度红利,并从利益均衡上促进了地方公共支出竞争的实现,有利于政府实现公共产品供给均衡化。  相似文献   

5.
国家治理以多主体、多领域、多手段为特点,将广阔的公共领域纳入其作用范围内,为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发挥提供了切入点。不仅"合作共治"对作为治理主体的公民提出了新的要求,公民也需要认同国家治理的合理合法性并对其进行回应,思想政治教育便在这一互动环节中成为国家赋予公民公共权力的前置性环节。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引导公民进行思想转变,梳理人的各种"关系",发挥育人作用,为国家治理现代化培养具备一定公共参与素质和能力的合格现代公民,进而保障社会的良序运行。  相似文献   

6.
社会治理离不开财政作用的发挥。合理的公共支出规模、支出方式与支出结构可以较好地支撑政府增强社会治理能力,解决社会问题,提升治理效率。当前,我国社会治理财政支出还存在相对规模不稳定、内在结构不优、总体效率偏低,难以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等问题。提升社会治理支出的效用水平,应避免投入"过度"与"不足"两个倾向,调适维持性支出,增加社会性支出,发挥好资金支持社会多元主体互动发展的功能,利用大数据技术强化资金监管,形成公平与效率相协调的投入机制,更好地服务社会治理创新的新需求。  相似文献   

7.
随着近年来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面临的生态危机达到了"环境库茨涅茨曲线"的顶端。反思生态危机,经济增长冲动是主要原因,经济增长型冲动鼓励并助长了"GDP崇拜"。生态治理和生态改善的希望在于变经济增长型政府为生态型政府,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在这个过程中,公共治理可以成为生态型政府的有效治理模式,其中特别应注重公共治理的制度设计,挖掘公民社会的生态治理潜力。  相似文献   

8.
市场经济的发展,非营利组织作为众多新兴经济主体之一,不仅在经济领域发挥作用,更在政治领域内为全球治理危机提供了一种有益的解决方法,成为政府之外的另一种公共管理主体。公民社会则是随着非营利组织的兴起而发展起来的,非营利组织所追求的自由、独立以及民主公民权皆是公民社会的核心要素,两者在价值观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非营利组织对公民社会的建设意义重大,它在公民权的保障、公民意识的培育、公民参与方式的多样化及"强社会"的建设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和谐社会就是在法律框架和道德约束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之间实现的和谐关系,在和谐社会构建的过程中,公共治理的和谐是最关键的,必须加强政府公共管理的能力,建立和形成一系列相应管理机制,实现从经济建设型政府到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转变,提高政府机构运作透明度和积极推进相关领域的改革,重塑政府、市场、企业、公民的关系,实现政府功能、效率与决策机制的再造。  相似文献   

10.
公民意识是公民对公民身份、公民权利、公民责任等的理性认识,它是现代民主政治确立和有效运行的心理基础。公民意识的形成与公共领域密切相关,公共领域是介于公共权威和私人领域之间的公共活动领域,公共领域在于生活领域的公共性,是公开的社会领域,它是公民培养公民能力,表达公民诉求的场所,成熟而完善的公共领域是公民意识形成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区域公民社会成长有利于实现区域公共治理价值区域化、促进区域公共治理方式变革、推进区域公共治理资源的整合。当前区域公民社会成长中存在着组织跨地域融合不够、运行机制自主性不够、公共治理功能欠缺等问题。为此,需要构建区域公民社会的身份认同体系、权能规范体系、自治发展体系、功能拓展体系,以促进区域公共治理中区域公民社会的成长和公共治理功能的完善。  相似文献   

12.
公民参与是衡量一个国家政治民主化的重要尺度,而地方治理理念及分权化的制度设计为公民参与公共生活与公共事务管理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地方治理是公民直接参与社会事务的有效途径,公民参与是地方治理的核心内容。地方治理的发展水平及治理能力和公民参与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地方治理中公民参与的困境需要找到行之有效的解决路径。  相似文献   

13.
社会资本视域下的公共危机治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资本与公共危机治理之间存在天然的契合性和内在的关联性。在公共危机治理过程中,可通过完善公共危机治理的法规制度,建立社会信任机制,努力培育公民社会等途径提升社会资本存量,以此增进政府同社会、公民之间的良好沟通和合作。  相似文献   

14.
权利时代的到来伴随着公民权利意识的觉醒,公民希望通过多种渠道寻找他们的权利,正是公民的相关诉求使媒体走入公共领域并于此域中形成公共舆论。公共舆论作为公民政治权利之一是宪法和法律确定、赋予并加以保护的,其存在对发挥警察权力的功效有着积极的作用。权利和权力理论是政治学的重要理论,而警察权力与公共舆论正是这一理论的外化。警察权力面对公共舆论应开辟新路径。  相似文献   

15.
政府治理成本支出的高效化是政府治理的核心,也是公民满意的必要条件,而公民满意有利于政府治理成本的高效化,二者内在关系紧密。中国政府治理成本控制压力加大,政府治理有效性与公民需求存在一定差距,而广大人民对政府治理效能的期望不断提高,政府必须要树立善治理念,提高政府治理能力,遏制扩大治理成本的原始动机;树立人民至上的服务观念,科学决策和制定政策,遏制制度性成本;树立质量观念,不断提高公共产品与服务的供给质量;树立公平与共享理念,充分发挥公共财政调节机制,健全政府成本会计体系,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和满意度,提高政府治理成本支出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划分是现代生活的一个基本状态,健康的公共领域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公共领域的健康发育对我国的现代化进程、政治文明建设、公民文化的形成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公共领域的研究已经成为学术界的一个重要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17.
公民社会是在西方社会产生并长期存在的政治现象和政治理论,在近代西方"国家主义"盛行的同时掀起了对公民社会讨论的又一次热潮,这一讨论也波及到了中国并对中国政治学、社会学理论产生了很大影响。随着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政治改革的逐渐展开,中国公民社会逐渐产生并在经济领域和政治领域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公民社会的产生与政府的转型有着密切联系,公民社会的发展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政府的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相较于公共服务功能,社会组织的表达功能塑造不足,但社会组织的表达功能在化解社会消极情绪、推动社会公共性建设、助力社会治理和维护社会稳定格局方面都具有重要价值。社会组织表达的作用场域是组织内部和公共领域,这使得其兼具"信息场"和"代言人"两个方面的内涵。而社会组织的表达功能是多种因素塑造的结果,因此,塑造社会组织的表达功能需从分析其形成逻辑出发,主要考虑组织建构对表达功能的结构支撑、政社间信任关系对表达空间的决定、公民文化提供的价值选择等,进而寻找其归位之路。  相似文献   

19.
生均教育经费支出水平是衡量教育资源充沛与否的重要指标。根据1999年到2008年相关数据分析,多数省份普通高等教育生均教育经费支出水平下降;省际生均支出水平两极分化现象凸显;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省域社会产业结构对普通高等教育生均支出水平影响最大,政府财政能力其次。因此,各省应针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本省高等教育基础,制订和完善生均教育经费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20.
社会资本的缺失导致公共危机发生。最大限度的社会信任与宽容、社会网络在公共危机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要积极培育社会资本,推进危机治理。培育社会资本就要完善行政问责制,提高政府公信力,建立社会信任;推进公民社会发育和教育创新,搭建社会互动网络平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