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雷鸣 《中国民政》2009,(6):21-22
新疆阿勒泰地区民政局突出重点、整体推进,配套衔接、提升效能,不断健全完善以最低生活保障为重点、各项救助相配套、覆盖城乡全体居民的社会救助体系,充分发挥对“三个群体”(城乡困难群众、孤老残幼特殊群体、重点优抚群体)基本生活的保障作用。  相似文献   

2.
山西省太谷县政府各职能部门、社会各群体对重点优抚对象给予了极大关注,在优抚工作上做到“三化”。一是政策优待社会化。实行政府各职能部门、社会各群体共同实施优待的新做法,县民政局将重点优抚对象列入了社会救助的范围,分别给予五保、低保、大病医疗救助方面的政策倾斜,使他们在享受优抚待遇的同时又享受到了社会救助。  相似文献   

3.
胡继明 《中国民政》2011,(12):53-53
今年以来,江苏省赣榆县民政局紧紧围绕以完菩社会救助体系和建立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制度等为重点,不断提高困难群体、优抚群体和特殊群体的幸福指数,以“三个提升”积极推进民生幸福工程。  相似文献   

4.
《中国民政》2011,(2):63-63
吉林省蛟河市民政局在全市深人实施“三四八工程”,着力创新完善科学发展机制、资金投入机制、基层组织运转机制、制度保障机制,全面构建社会救助、灾害应急救援、双拥优抚安置等八大体系,全面推动现代民政事业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5.
黑龙江省龙江县大力提升优抚安置工作水平。具体作法:一是租、买、建、修健全住房保障机制。二是出台《重点优抚对象医疗救助办法实施细则》,为优抚对象提供参合参保资金,实施一站式结算服务。三是实施抚恤、救济、低保、帮扶等综合救助措施,提升生活保障水平。建立优抚对象抚恤补助自然增长机制,将1535名困难优抚对象全部纳入社会救助范畴。  相似文献   

6.
正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统筹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优抚安置等制度,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社会救助是民心工程,体现党的关怀和制度优越。如果冒牌救助、虚假救助、人情救助频繁出现,就会冷了民心、失去公信。山东省莱州市从提升政府公信力着眼,从建立精准核  相似文献   

7.
正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统筹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优抚安置等制度,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为新时代中国社会救助事业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发展目标和发展遵循。在新时代,着眼于社会救助的高质量发展以及实现社会救助制度的良性运行和救助政策的有效传递,有效提升社会救助的政府  相似文献   

8.
王淑君 《中国民政》2011,(11):58-58
安徽省砀山县民政局多项措施加快推进城乡医疗救助。具体作法:一是完善救助政策。通过强化分类施救,探索建立困难家庭大病医疗救助基金,突出困难群体的重大疾病的救助,减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群体。二是加大救助政策宣传力度。通过电视、广播、报纸、宣传手册、公示专栏等多种形式宣传医疗救助政策,使惠民政策做到家喻户晓。三是创新救助方式。  相似文献   

9.
欧阳晶  家梁 《当代广西》2008,(17):54-54
民政优抚、社会救助的专项资金,通常被称为困难弱势群体的“救命粮”和“保命钱”,可黄和健、成锡芳、黄兰荣等人用并不高明的犯罪手法,虚列名单领取补助款的优抚人数达78人,冒领优抚资金数千笔,轻而易举地骗取了16万余元的优抚资金和社会救助款,而且在长达五年的时闻内无人察觉。  相似文献   

10.
浙江省衢州市民政局六措并举加强社会救助工作。一是创新机制,强化低保规范化管理。创新低保专项督查、民情下访、行政裁决、退出扶持、城乡一体等五项工作机制,实现低保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应补尽补、应退尽退的规范化管理目标。二是完善政策,提升医疗救助服务功能。扩大资助困难群体参保范围,完菩门诊救助政策,加大重特大疾病救助力度,探索对自血病、尿毒症、癌症、先天性心脏病等实施重特大疾病专项救助,提高即时结报救助的实效。  相似文献   

11.
湛粤 《广东民政》2010,(1):45-46
2009年,深圳市宝安区新安街道施行普惠社会救助,覆盖全社区。救助成因类型包括自然灾害、重大疾病、突发事故、日常救助等;救助对象包括老年人救助、优抚和参战对象救助、残疾人救助、困难归侨救助、低保家庭救助、贫困学生救助、流浪人群救助等;救助政策种类包括深圳市劳务工关爱基金、深圳市劳务工子女关爱基金、宝安区慈善会重大疾病户籍居民救助、宝安区慈善会重大疾病劳务工救助、  相似文献   

12.
湘民 《广东民政》2011,(7):31-32
信宜市健民(优抚)医院成立于1998年1月,是广东省十二家民政优抚医院之一。初期的服务对象限于军烈属、伤残军人、复退军人、军休干部等优抚对象及灾民、五保低保人员等救助对象。随着同民经济的发展,在信宜市民政局的精心指导下,  相似文献   

13.
时正新 《中国民政》2003,(12):22-24
在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中,社会救助制度相比于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和优抚安置来讲,是最基本也是最基础的制度。几十年来,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经历了救助项目、救助对象由少到多的发展过程,救助政策、救助措施也经历了逐步健全,完善的过程。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探索并逐步推开,现在全国普遍实行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对传统社会救济制度的一次成功的变革,标志着我国社会救助制度开始通行国际惯例,走上  相似文献   

14.
保障民生和持续不断地改善民生是国家发展的根本目标.民政部门作为政府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职能部门,解决民生的重点,是做好三类困难群体的救助保障,即:困难群体、优抚群体和特殊群体(包括五保对象、残疾人、受灾群众、孤残儿童等).因此,新时期的民政工作必须更加突出民生这个主题,围绕民生这个重点,强化解决民生的各项措施,着力抓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15.
白雪英  张伟 《辽宁人大》2006,(11):28-28
特困群体就医难问题,一直受到人大代表的关注。在今年的“两会”期间,多名市人大代表联名提出《关于设立困难群体医疗救助基金的建议》,引起了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为落实代表建议,完善城市社会医疗救助体系,切实解决困难群体就医难问题,辽阳市政府在经过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起草了《辽阳市城市困难群体基本医疗救助办法》,经辽阳市人民政府第五十九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并以市长令的形式颁布实施。同时,市政府筹资760万元作为医疗救助基金,实行专账、专项管理,专款专用。  相似文献   

16.
关于我国专项救助制度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专项救助制度是社会救助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为了解决困难群体在医疗、教育、住房等方面的特殊困难,满足其专门需要的制度安排。目前我国已经开始了专项救助制度建设的探索,本文通过对我国专项救助制度建设现状的概述,进而对制度建设状况从价值取向和建制理念、制度设计、制度实施三方面进行评价,发现制度存在建制理念不够清晰、制度设计不够公平以及实施不够有效等问题,本文针对此提出了完善我国专项救助制度建设的政策思路。  相似文献   

17.
短讯     
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山东省菏泽市办好十件实事,切实保障困难群体、优抚群体等民政服务对象安全越冬。一是广泛开展"送温暖、献爱心"社会捐助活动;二是下拨1000万元灾民冬令生活救济款,妥善安排受灾群众基本生活;三是下拨4500万元农村低保金,保障农村低保对象的基本生活;四是安排1300万元自然灾害救济金对农村特困受灾群众进行救助;五是  相似文献   

18.
钟轲 《今日海南》2008,(7):34-35
民政部门作为政府管理社会行政事务的职能部门,其主管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区建设、优抚安置等主要工作,与社会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是社会发展安定有序的基础,是夯实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中的社会救助,指的是民间社会自行组织实施的贫困救助。在我国古代社会,最为系统和制度化的贫困救助是政府实施的赈灾活动,这是特殊的而非日常性的贫困救助。相对而言,针对贫困群体的日常性救助,则是由民间社会自身实施的,表现为非政府的社会救助。它的主要途径有:地方精英的救助、宗族的救助和宗教团体实施的救助。在这些形式中,最重要的是宗族救助,但它的理念(差等之爱)和普惠性(只惠及亲族)都有很大局限性。其他途径,尤其是宗教团体的救助表现乏力,并未成为古代贫困救助体系的重要因素,这是我国与西方救助传统颇为不同的特点之一。因此从总体说,我国社会救助的传统是不完善的,在一定意义上说,甚至是欠缺的。我们应当重建社会救助的传统,使其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20.
章欣 《中国民政》2013,(11):57-57
记:构建梯级社会救助体系是近年来雨花区民政部门的一项重点工作,请您介绍一下什么是梯级社会救助体系?李:梯级社会救助体系就是针对不同困难群体和不同程度的困难,相应实施不同的救助项目,全面构成“呈梯级、重基本、有分类、多层次、广覆盖”的梯级社会救助体系,形成扶贫帮困、应急帮扶的长效机制。一是呈梯级。满足三无五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