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精神窄门的焦虑——论敬畏之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敬畏是出于信仰神圣而发自内心的自觉的禁忌意识,是人在法律之外的自我立法.在信仰匮乏、价值失范的时代,面对精神窄门的焦虑,敬畏启迪着我们跨过精神窄门之槛,走出内心世界荒芜,塑造理想人格.当前,我们亟待重建社会伦理道德观念,培养人对道德律令的敬畏之心.因此,重新检视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资源,并将其运用于学校道德教育和社会公民道德教育,是培养敬畏感、养成理想道德人格的核心要求.  相似文献   

2.
唐任伍 《人民论坛》2012,(18):58-59
敬畏,是我们这个社会存在的底线。正是因为有了敬畏,世界才变得如此精彩当前社会世风日下,人心不安,重要原因就是部分人没有敬畏之心,为所欲为,胆大包天。有了敬畏之心,人才不会忘乎所以,无法无天。可以说,"敬畏之心"是公民社会的基础,是民主、自由的前提,是拯救社会溃败的良药。让"敬畏"成为社会的一种准则,整个社  相似文献   

3.
袁浩 《政策》2010,(9):60-60
《新华词典》解释"敬畏"为"又敬重又畏惧"。笔者认为,敬畏是一个人对某客体保持的一种敬仰、尊重和畏惧。敬畏是一种优秀品质。智者因为有所敬仰有所畏惧所以不凡。平凡之人常怀敬畏之心,就不会轻易浮躁,内心自然生养出一些正气、庄严与崇高。  相似文献   

4.
北室南苑 《友声》2006,(1):48-48,9
在古代中国的自然哲学里有一种观点认为,天孕育了人和人间世界,天支配着人与自然,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同样,这种信仰也植根于日本社会。日本人也敬畏自然的力量,尊重自然之灵。这种中国的自然哲学在某一时期与深深植根于古代日本人心中的基本思想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人们把火、水、方位等看作神圣的东西。基于这种信仰,制定选择祭神的地点和时间的规则,决定如何建造及扩建部落和家园。人们认为,自然界的活动现象左右着人类和世界。以这种意识为基础将其宗教化并称之为信仰。这就是日本的原始信仰。其后从五世纪到六世纪,它创造了日本独有的…  相似文献   

5.
三言两语     
当干部要有敬畏之心,一要敬畏历史,二要敬畏百姓,三要敬畏人生。——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李源潮在中国浦东、井冈山、延安干部学院2008年秋季开学典礼上说。我们都是坐在火车里的人,突然发现火车走错方向了,但是这  相似文献   

6.
有敬畏之心     
金泽 《湖北宣传》2006,(12):28-29
信仰是出于人类本性的一种精神需求、精神创造,它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具有复杂的内在机制。信仰具有形而上学性、超越性和神圣性。神圣性是信仰之最本质的要素和最合理的内核。没有神圣和世俗的区别,没有敬畏之心,就没有任何现实的信仰。  相似文献   

7.
当今社会,价值取向多元化,党员干部要成为社会的中坚、民族的脊梁、阶级的先锋和时代的楷模,必须常怀敬畏之心。要敬畏群众、权力、法制、规律、舆论、历史和人生,这是关系到有没有党性原则的大问题。心有敬畏,行有所止。党员干部的敬畏之心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持之以恒地学习,主动接受监督,不断改造主观世界、改造人生观得来的。敬畏是党员干部应当具备的一种思想境界和道德观念。  相似文献   

8.
《群众》2015,(4)
<正>古人云:"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偶有逾矩,亦不出大格。"这几句话告诉人们,常怀敬畏之心是防止自己言行举止出轨的一剂良方。作为一名宣传干部,首先要敬畏舆论。有些人总认为党委宣传部门是各类媒体的管理部门,其实这些人并不知什么是完全意义上的舆论,对舆论缺少敬畏之心。有些人还站在宣传部门的角度埋怨别人,总以为舆论就是"捅娄子"、惹麻烦,抵制、封堵正当的批评。  相似文献   

9.
杨矗 《前进》1997,(12)
关于“敬畏缺失”的忧思杨矗一、所谓敬畏缺失,是指在一些人的内心深处已没有了所谓的“敬畏之心”,也就是说在一定意义上已没有了崇敬,没有了惧怕,一切都变得无所谓了。这是对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国人那种有敬畏、重敬畏,对敬畏执著自持、操守不渝的文化人格的一种反...  相似文献   

10.
资讯·短讯     
《当代广西》2008,(20):62-62
当干部要有敬畏之心,一要敬畏历史,二要敬畏百姓,三要敬畏人生。——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李源潮在中国浦东、井冈山、延安干部学院2008年秋季开学典礼上说。  相似文献   

11.
金伯中 《人民公安》2013,(18):25-25
一、必须把敬畏民意、人民至匕作为职业信仰、价值追求和思维方式。耍在心灵深处解决“为了谁”的问题,真正把以人为本内化予心。湖州公安机关构建民意导向型警务新模式,酋先强调的就是要对民意有敬畏之心。我们从加强公安文化建设入手。坚持不懈培育和践行“忠诚、为民、公正、奉献”的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12.
人,是需要有一点敬畏之心的。孔子说过,“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这是一种敬畏;唐太宗李世民曰:“水可载舟,亦可覆舟”,也是一种敬畏;毛主席讲“世界上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就最讲‘认真”。也是一种敬畏。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常怀敬畏之心,既是一种态度,又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境界。  相似文献   

13.
道德的由来     
《精神文明导刊》2007,(8):62-62
道德是怎么出现的?人们为什么会遵守道德? 信仰是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社会行为的内在约束。人无信不立,社会没有了信仰必然导致道德溃散、人心迷失。人心散乱的原因在于信仰缺失。如今社会,贫困不堪忍、富贵不幸福。不少人成成惶惶,不知所往。  相似文献   

14.
每一个人都有一种傲慢之心。比如,我们在大街上看到有一些乞丐,当他们看到一些豪华的车子经过,会不屑地说:“哼!有什么了不起?不就是有几个臭钱吗?”即使身处社会底层的乞丐都会有一种掩饰不住的傲慢之心,那么我们自己呢?我们这一路走来,伴随着鲜花和掌声,处处都听到别人的肯定和赞叹;我们的傲慢之心是不是也在不断地滋长而自己却毫无察觉呢?中国的“礼”就是通过各种礼节来折服一个人的傲慢之心。  相似文献   

15.
敬畏     
人是要有敬畏心的。此处的敬,是敬重、崇敬、尊敬;畏,是畏惧、正视。辞典上解释,又敬重又畏惧曰敬畏。 今天.我们要敬畏什么呢? 首先,要敬畏人生,敬畏生命。人生漫长,却也短暂,关键处只有几步。人生的本钱是生命,生命在,价值才在;生命强,价值才强。生命没有了,人生也就消失了。  相似文献   

16.
和谐社会实际上是提出了一个新的可期待的社会理想。这个社会理想在21世纪有没有可能成为中国人共同的奋斗目标?二十多年来,几乎谈到每个问题总是争执不休,共识很难形成,但现在在社会必须和谐的问题上已经形成一个共识,而且和谐背后所凝聚的中国传统文化里面所讲的这种“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和平、和谐的基本价值,似乎得到了中国大多数人基本认同。  相似文献   

17.
毋庸置疑,信任危机早已成为中国公民的一个热门话题。当代中国社会的信任危机有哪些表现?造成信任危机的根源究竟是什么?消除信任危机的路径有哪些?对于这些问题,人们已做过大量叙述和分析,并展开了不少讨论。笔者也试图就这些问题谈点粗浅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
对于当下中国和中国人而言,历史性的价值低,一迷期和焦虑期,恰恰也是生发新的历史转机的酝酿期。中国之真正崛起,终究取决于中国人民能否崛起,中华文明能否再崛起。所谓中国道路、中国经验,既在具体社会实践层面有其历史延续性,也需在文化思想与精神价值层面有所照亮,以期开显出“中国之道”,真正体现吾土吾民的历练与担当。那么,面对当前世界性危机中的后发优势与契机,中国人将以何种努力,既务实(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综合治理),也务虚(以核心价值体系为灵魂的意识形态建设),同舟共济,开创出更加平正、刚健、寥廓的中国气象?  相似文献   

19.
我很同意学者姚建宗的一句话:"法治的精神意蕴在信仰--社会绝大多数成员所具有的一种对法的宗教般的虔诚而真挚的信仰."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没有法治文化传统而又正致力于建设法治社会的国家,法如何才能得到人们的认同、遵守,成为宗教般虔诚的信仰对象呢?这让笔者想到了"法是什么"这个先哲们已经无数次用智慧的言语深刻阐述其内涵的话题.虽如此,笔者不揣冒昧,且谈法之内涵,进而理解法治之真意.  相似文献   

20.
有感于当干部要有“三敬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去年9月,李源潮同志在一次讲话中谈到党员领导干部的道德修养时说:"领导干部要有敬畏之心,敬畏历史,使自己的工作能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敬畏百姓,让自己做的事情能对得起养育我们的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