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5 毫秒
1.
目的考察可卡因染毒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615纯系雄性小鼠20只,随机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小鼠以30mg/kg盐酸可卡因每天1次进行腹腔连续注射,空白组给予相同量盐水同法注射盐水;第30d处死小鼠,测量体重与脏器系数,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检测脾细胞、胸腺细胞与腹腔巨噬细胞(PMφs)的增殖活性;用生物活性检测法检测IL-1与IL-2的活性;用ELISA法检测IFN-γ与TNF-α含量。结果实验组小鼠脾细胞、胸腺细胞与PMφs的增殖反应明显降低;脾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2与IFN-γ活性明显降低;PMφs培养上清中IL-1与TNF-α活性明显降低;体重、脾脏与胸腺系数也明显降低;上述指标较之对照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在活体条件下可卡因染毒对小鼠免疫系统功能有明显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盐酸可卡因对小鼠体外培养脾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小鼠脾细胞体外培养的方法,在细胞培养液中加入终质量浓度分别为10、20和100μg/mL的盐酸可卡因,连续培养.检测脾细胞的ConA增殖反应、IL-2、IFN-γ的活性.结果 实验组ConA诱导的小鼠脾细胞增殖反应明显降低,IL-2和IFN-γ的活性显著下降,与对照组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P <0.01).结论 可卡因对体外培养脾细胞功能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可卡因对体外培养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无菌分离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制备单细胞悬液,分别用不同浓度的可卡因作用于正常的和LPS活化的腹腔巨噬细胞。MTT法检测其增殖反应;ELISA法检测巨噬细胞培养上清中TNF-α的分泌水平;生物活性检测法检测IL-1的活性。结果可卡因在终浓度10、20和100μtg/mL时能明显抑制LPS刺激的腹腔巨噬细胞增殖反应,减少TNF-α、IL.1的释放,与对照组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可卡因对体外培养腹腔巨噬细胞功能有明显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考察大麻对正常小鼠脾细胞的免疫损伤作用。方法采用小鼠脾细胞体外培养法,在细胞培养液中加入100~200μg/mL大麻提取物,连续培养。检测小鼠脾细胞的ConA增殖反应、脾细胞凋亡现象和脾细胞培养上清中IL-2活性;观察脾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和脾细胞内caspase-3活性。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大麻染毒组小鼠脾细胞的ConA增殖反应和培养上清中IL-2的活性均显著降低,经Hoechst 33258染色可见大量凋亡的脾细胞;琼脂糖凝胶电泳显示为DNA梯形谱带;透射电镜观察发现100μg/mL大麻组小鼠脾细胞超微结构改变程度随接触时间延长而显著;荧光定量法检测显示100μg/mL大麻染毒组脾细胞内caspase-3活性显著升高。结论大麻提取物能引起小鼠脾淋巴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5.
可卡因对小鼠脾细胞内ATP酶、LDH和SDH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考察盐酸可卡因对体外培养小鼠脾细胞内ATP酶、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和琥珀酸脱氢酶(succinate dehydrogenase,SDH)活性的影响. 方法 采用小鼠脾细胞体外培养的方法 ,在脾细胞培养液中加入终质量浓度分别为10、20和100μg/mL的盐酸可卡因,按试剂盒所述务件在7d时检测脾细胞中ATP酶、LDH和SDH活性. 结果 在离体脾细胞培养液中加入不同剂量的可卡因,培养7d,脾细胞内ATP酶、LDH与SDH活性均明显降低. 结论 可卡因对脾细胞内ATP酶、LDH和SDH活性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贾晓倐  周党侠  宋天保 《法医学杂志》2008,24(6):411-413,I0001
目的探讨可卡因对性成熟期雄性大鼠生殖功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选用性成熟期健康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5只。实验组大鼠以15mg/kg剂量每天皮下注射可卡因28d。观察动物体质量、睾丸质量改变,检测血液中激素含量的变化.利用原位缺口末端标记(TUNEL)法检测睾丸细胞的凋亡,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睾丸Fas基因的表达。结果(1)实验组大鼠体质量、睾丸质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睾酮含量明显降低(P〈O.05):(3)实验组睾丸细胞凋亡较对照组明显增多(P〈0.05),Fas基因表达明显增加(P〈0.05).且Fas基因阳性表达与睾丸细胞的凋亡指数呈正相关(r=0.9012,P〈O.05)。结论可卡因可致大鼠生殖器官发育和生殖内分泌功能损害.造成生精细胞凋亡.增殖能力下降.可能与Fas介导的睾丸生精细胞凋亡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7.
鲤醇硫酸酯钠急性中毒的实验病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鲤醇硫酸酯钠(纯度99.2%),给小鼠腹腔注射,测得LD50为115.15mg/kg。40只小鼠随机分为4组,三个实验组分别以1.5LD50、1.0LD50和0.5LD50剂量腹腔注射染毒。结果表明,实验鼠肾小管上皮变性坏死;心肌细胞水变性,可见多发性肌溶灶;肝有单细胞性坏死。与草鱼胆汁中毒的病变基本相似。提示鲤醇硫酸酯钠是草鱼胆汁的主要毒性成分,主要损害肾,心肌,肝等脏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脑震荡大鼠脑组织中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及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表达的变化,探讨脑震荡后继发性脑损伤机制。方法建立大鼠脑震荡模型,Weil氏染色观察大鼠脑组织病理改变;光化学分析方法检测脑组织内MDA含量、SOD活性;免疫组化法检测大脑皮质和海马区TNF-α、IL-1β表达。结果 Weil氏染色显示神经髓鞘排列紊乱,弯曲肿胀,12 h后更加明显;脑震荡后大鼠脑组织MDA含量较对照组明显升高,而SOD活性较对照组明显降低;脑震荡后大鼠皮质及海马区细胞胞浆中TNF-α、IL-1β较对照组表达量明显上调。结论脑震荡大鼠脑组织存在氧化应激和炎性损伤,可能在脑震荡后继发性脑损伤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不同持续时间和剂量下氯胺酮慢性中毒对成年小鼠脑细胞凋亡发生的影响。方法氯胺酮按不同剂量(4、10、20、30mg/kg)每周2次于成年小鼠尾静脉注射,建立小鼠氯胺酮滥用慢性中毒模型,氯胺酮连续注射1、2、4、8、12周后处死。采用透射电镜进行细胞凋亡的定性检测,以Caspase-3免疫荧光染色法和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terminal deoxynucleotidyl transferase-mediated dUTP nick end labeling,TUNEL)定量检测凋亡细胞数,推断凋亡发生的时间,并统计分析实验结果。结果氯胺酮染毒1周后,在透射电镜下见到脑组织海马及纹状体区域有明显的神经元凋亡,并持续至8周后;染毒1周可见Caspase-3高表达,4周后呈持续低水平表达;染毒1周后可见TUNEL阳性细胞较对照组明显增加,4周时仍处于高水平表达。结论氯胺酮尾静脉注射可致成年小鼠神经元凋亡。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甲基苯丙胺(methamphetamine,MA)对脑功能的影响机制,实验设计观察慢性反复使用MA是否同时对大鼠认知行为和脑电活动产生影响。方法 14只雄性SD大鼠(180~200g)随机分为生理盐水注射组(对照组)和MA注射组(实验组5mg/kg体重)每天一次腹腔注射。连续注射7d后进行被动避暗回避行为测试和脑电图检测。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大鼠表现为被动避暗回避行为的潜伏期延长,脑电图频谱分析显示δ波相对功率值减小,β波相对功率值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反复使用MA对大鼠被动回避行为和脑电活动均有影响,说明MA滥用造成的认知行为改变与中枢神经系统电生理活性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大鼠弥漫性轴索损伤后IL-1β和TNF-α蛋白表达的时序性变化,探讨其在大鼠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中的作用。方法 55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手术对照组和DAI组,采用HE、Gless氏嗜银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SP法)观察不同时间(30min~7d)脑干组织病理学改变及IL-1β和TNF-α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HE染色显示DIA大鼠脑干组织结构疏松、水肿,Gless氏嗜银染色可见轴索肿胀、扭曲、收缩球形成等改变,证明弥漫性轴索损伤模型成功;IL-1β和TNF-α在正常对照组与假手术组大鼠脑干神经元内有低表达,而在DAI后30min~6h大鼠脑干神经元和小胶质细胞内表达迅速增加,于6h达高峰。结论大鼠弥漫性轴索损伤后IL-1β和TNF-α蛋白在脑干内表达的增加,与轴索继发性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过度机械通气致肺损伤后,炎症因子TNF-α、IL-1β及NF-κBp65在肺组织中不同时间表达的变化规律。方法将51只雄性新西兰大白兔分为正常组、对照组、实验组。利用呼吸机建立过度机械通气致肺损伤模型。应用免疫印迹技术观察兔急性肺损伤后肺组织中TNF-α、IL-1β及NF-κBp65的表达,并用凝胶图像处理系统进行分析,所得数据经SPSS 10.0统计软件处理。结果正常组与各对照组之间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TNF-α在损伤后0h表达即增加,1h达高峰,以后逐渐下降,而在24h后又有反弹性增高;其中在0.5、24、48h组有差异性(P<0.05),1、3h组有显著差异性(P<0.01)。IL-1β在损伤后0.5h逐渐增加,3h达高峰,以后逐渐下降,其中在1、6、12、24h组有差异性(P<0.05),3h组有显著差异性(P<0.01)。NF-κBp65在损伤后0.5h逐渐增加,6h达高峰,以后逐渐下降,其中在1、12h组有差异性(P<0.05),3、6h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TNF-α、IL-1β及NF-κBp65在过度机械通气致VILI发病中有重要作用;TNF-α、IL-1β及NF-κBp65在损伤早期即表达,且在时间上有一定的变化规律,可为损伤时间的推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颅内出血患者血清IL-6、TNF-α的水平变化及在法医学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颅内出血患者住院后不同时间段血清IL-6、TNF-α水平进行检测,并与正常对照组的健康受试者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研究组重型与轻型患者后第1、3、5、7天血清IL-6、TNF-α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加,重型患者入院第5、7天的血清IL-6、TNF-α较轻型患者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患者最后结果(死亡组和存活组),发现死亡组随着时间延长,在第5、7天时IL-6、TNF-α水平显著高于存活组(P0.05)。此外,血清IL-6和TNF-α水平呈正性显著相关(r=0.721,P0.05)。结论检测颅内出血患者血清IL-6、TNF-α水平对观察其病情变化有重要意义,可作为法医学鉴定的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甲基苯丙胺(MA)长时间给药对大鼠外周血中肾上腺素(N)、去甲肾上腺素(NE)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25只随机分成实验组(20只)和对照组(5只),实验组再分为1、2、4、8周给药组(每组5只)。采用MA(10mg/kg)进行腹膜下注射制作染毒模型,应用放射免疫酶标技术检测大鼠外周血中N和NE;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外周血中TNF-α的水平。结果实验组各大鼠饮食量下降及饮水量增加,其外周血中N和NE水平增高,TNF-α表达增强,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长时间使用MA可以引起外周血中N和NE增高及TNF-α表达增强,可能是MA引起心脏损害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检测缝隙连接蛋白Cx45、Cx40及TNF-α在梗死心肌中的表达情况,探讨三者的作用及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P免疫组化染色法)及q RT-PCR检测缝隙连接蛋白Cx45、Cx40及TNF-α分别在30例早期心肌缺血猝死组、30例晚期心肌梗死猝死组及20例正常心肌组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三者的作用及相关性。结果免疫组化结果:在两个猝死组中,Cx45表达高于正常心肌组,Cx40表达较正常心肌组明显减少,TNF-α呈高表达,三者在三组中的表达存在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q RT-PCR结果显示:Cx45、Cx40及TNF-α三者的mRNΑ表达与各自蛋白本身表达相一致,在三组中表达存在显著差异,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0.01)。Cx45、Cx40、TNF-α在三组心肌中存在相关性。结论缝隙连接蛋白Cx45、Cx40及TNF-α将可能成为心源性猝死死因的辅助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16.
细胞因子(IL-6、TNF-α)在损伤时间中原位杂交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原位杂交法,研究大鼠切削皮肤中细胞团子IL-6、TNF-αmRNA表达量,旨在探讨IL-6、TNF-α推断法医损伤时间的应用价值以及其在损伤生活反应中的分子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根据大鼠损伤皮肤中TNF-αmRNA表达量能够区别生前伤与死后伤,并可以利用TNF-αmRNA表达量改变准确区别60min内和60min后损伤时间,但IL-6mRNA表达量在研究组内均未见阳性反应,不能推断损伤时间。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细胞因子在小鼠皮肤切创组织不同时间的基因表达变化及其与损伤时间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和RT-PCR法,检测小鼠皮肤切创组织中不同时间的白细胞介素-1α和-1β(IL-1α、-1βB),以及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吞噬细胞炎性蛋白-1α和-2(MIP-1α、-2)的基因表达变化。结果 皮肤切创后在早期可诱导IL-1α和IL-1β的基因表达,6h达第一次高峰,24h下降,第3d再次出现高峰后,第6d下降至正常水平;而MCP-1、MIP-1α和MIP-2则在损伤后6h左右开始出现,3d达高峰,然后呈下降趋势。在这些被检因子中,以IL-1α、IL-1β、MIP-1α和MIP-2的变化幅度较大,而MCP-1的变化相对较小。结论 切创组织中IL-1α、-1β和MCP-1,以及MIP-1α、-2的基因表达随伤后不同时间呈现一定规律性变化;同时对同一组织多种细胞因子检查推测损伤时间完全可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