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利方 《党史文苑》2011,(16):74-76
服务性学习是美国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兴起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方法,是一种在行动和反思过程中进行的经验性学习。服务性学习是德育有效载体之一,具有显著的德育功能,服务性学习过程也就是实现德育目标的过程。本文力图结合学生自身的品德发展规律和接受能力的要求,探讨服务性学习各个环节与道德教育融合贯通的德育模式。  相似文献   

2.
《世纪桥》2016,(6)
道德实践教育是一种融知识体验与活动参与于一体的综合性道德教育,道德实践缺失与大学生亟待社会性发展的事实,应引起重视,道德实践属于社会性学习,立足社会服务项目,是实施德育实践的有效方式,以培养参与型德育公民为目标,以大学生参与社区道德建设为基本模式,有利于重建大学生的积极人生态度,提高合作协作能力,促进自我德育自觉成长。  相似文献   

3.
高校网络德育场的构建和运行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建伟  康就升 《探索》2012,(3):146-150
网络德育场以学生感兴趣的优质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资源,结合技术措施和制度保障,使学生主体能够以此在境况参与网络德育。在此过程中,发挥他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引领作用,协同自组织子系统中主体的道德感悟、围观以及参与道德辩论和道德实践,达至网络德育场系统的涌现性,即学生的道德自觉。  相似文献   

4.
网络环境下高校德育的新视点:大学生网络道德责任教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邦红 《世纪桥》2007,(4):121-122
网络在对丰富和便捷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张扬和重塑大学生的个性、人格等方面产生积极影响作用的同时,也在他们身上引发网络道德危机,这也是网络环境下高校德育所面临的新挑战。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责任教育是克服大学生网络道德危机最积极有效的举措。强化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有关道德责任方面内容的经典教育、充分发挥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资源有关道德责任方面思想的当代教育价值作用是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责任教育的科学路径与对策。  相似文献   

5.
德育的实效性不强历来广受社会诟病,成为德育难题,突出表现为不少学生的道德认知与道德能力不统一。德育难题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导致的,最根本的是没有很好地遵循道德品质养成的规律。破解德育难题,慈善和慈善教育有着不可小视的作用。慈善从根本上属于道德范畴,慈善是最广泛的道德实践。积小善成大德,完全符合道德品质养成的规律。作为新中国第一部基础性、综合性的慈善法,它的意义更在于培育全社会崇德向善的良好风尚,为破解德育难题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而国家采取措施弘扬慈善文化,将慈善文化纳入学校教育教学内容等举措,则为德育注入了鲜活的时代内容。慈善教育的非正式教学特点又弥补了德育实践流于形式的不足,成为破解德育难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发展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发展规律、道德发展规律的科学,现今已被广泛应用于素质教育的各个方面,德育通常被认为是关于"道德"与"世界观"的教育,是教育的灵魂。中日两国虽然在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等方面存在差异,但在如何使经济、科学和教育三者同步发展的问题上是共同的。运用发展心理学对比中日高校德育的得与失,运用发展心理学来指导德育实践,对于我国高等院校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德育体系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道德被马克思称之为"实践精神",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如果道德不能进入人的实践领域,化为人的具体实践,它的价值和意义就无从谈起.基于道德的这个属性,如果德育不能实现"知"与"行"的互动,仅仅是停留在让受教育者知德的水平上,那么毋庸置疑,德育的最终产品将会是一群有道德知识而无实际道德品质的人,德育的价值和意义也将无从谈起.德育贵在知行统一,只有将道德贯彻到人们的具体实践活动中去,德育的价值才能够充分实现.然而,当前道德生活中存在的种种知行脱节的现象,却不得不让我们对德育中的几个问题予以新的审视.  相似文献   

8.
德育中的道德内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道德内化,是指学生在一定的社会思想、道德要求的影响下,将其转化为自身需要,形成社会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德育中,道德内化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关键,实现内化既是德育的出发点,也是德育归宿。道德教育的主要意义在于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铸造他们良好的道德人格。在实施德育过程中,教育者是组织者和领导者,因此,教育者必须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来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既是教育的主体,也是教育的客体,学生经过教育者恰当的启发和引导,当其主观能动性被调动起来后,学生就会由客体变为主体,道德教育就会由被动变为主动。  相似文献   

9.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是当前大学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历史阶段,高等学校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高校德育工作,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德育教育观,统筹协调德育内部与外部各种要素的和谐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0.
科尔伯格与班杜拉作为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奠定了现代美国乃至世界德育理论的重要基础。科尔伯格与班杜拉的德育思想有着相同的时代背景、理论基础和实践途径,但与此同时,两者也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通过对科尔伯格与班杜拉的德育思想进行比较研究,得出两者异同,对德育工作进行反思与重新认识,以期在德育工作的理论与实践方面取得革新进步。  相似文献   

11.
企业是高职院校学生成长的重要社会环境.企业道德文化具有重要的德育功能,对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和综合道德素质具有战略性的实践意义.它是和谐德育体系的构建要素;是提高学生道德实践能力的推动力;是促使学生道德"知行合一"的催化剂;也是增强高职院校德育实效性的新途径.充分发挥企业道德文化的德育作用,必须加强企业道德文化建设、增强校企整体德育的意识,创设校企联动的育人环境.  相似文献   

12.
从关学的视野反观道德教育,从德育的视野体悟关学,是非常重要的。传统的知性德育要跨越其困境,实现改革效果明朗化,必须进行美学取向的实践。德育与美育同构的过程主要体现为道德内化过程,可分为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德育与美育的共同价值指向是善,美育给予德育的最根本的东西是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13.
新常态背景下,高职德育目标价值取向应突出政治道德与基础道德教育并重,强调理性驾驭科技的伦理精神以及适应经济新常态的现代职业道德理念,这是指导德育实践的源泉所在。客观检视高职德育现状,主要存在重技轻人教育思维、高职德育高效课堂建设不足以及课(校)外德育阵地作用发挥不充分等问题。为提升高职德育实效性,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注重工匠精神为核心的道德培育;立足高职学情,三维度打造高效德育课堂;再塑校园德育空间,注重校园德育环境培养和优化;全面延伸德育空间,拓展德育社会实践途径。  相似文献   

14.
科尔伯格的道德教育策略有两种:道德讨论策略和公正团体行为培养策略。它们是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运用于儿童道德教育实践而提出的重要方法,对于提升我国现阶段学校道德教育具有重要启示:即更新德育理念,构建以学生为本的思想道德教育新模式;改革德育内容,注意教育对象的层次性和序列性;完善德育目标,重视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提升;加强德育课程,加大隐性课程对学生影响的力度。  相似文献   

15.
德育疏导、德育渗透、德育灌输,作为德育方法,已被广泛接受和运用。这里,我想就德育参照进行初步探讨,以此就教于教育界的同仁。德育参照是以模范行为作为标准的一种德育方法。这种方法既有认识的因素。也有情感行为的因素,其中对参照对象的认可是基础,与参照对象同化是终结,情感则贯穿在整个参照过程中。德育参照从表现范围分,有团体参照、个体参照。从内容分,有政治参照(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教育、改革开放与中国国情教育等)、道德参照(集体主义教育、文明行为教育、遵纪守法教育等)、人生参照(理想与前途教育、命运与生死教育、义与利教育、荣与辱教育等)。从形式分,有正面参照、侧面参和反  相似文献   

16.
一、德育建设目标的综合确定德育的概念及特征。德育,即向学生进行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同智育、体育密切联系。德,即人的思想品德;育,即培植、抚养。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调整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行为的总和,道德也就是人们行为的准则,做人的规矩。道德与法律不同。法律是以强制手段来维护社会秩序,道德则依靠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和社会舆论的力量使人们逐渐形成一  相似文献   

17.
德育是指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的总称,是教育者按照党的教育方针,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培养社会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活动。这里的思想品质,包括学生的政治立场、世界观以及道德品质等。德育过程,也称思想品德的教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加教育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的积极作用养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德育过程是一个教与学的互动过程,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要求、熏陶与感染之下,自觉地将社会的道德…  相似文献   

18.
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学生政治的、思想的和道德的认识、情感和行为习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旧质到新质的矛盾运动过程,是知、情、意、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求受教育者作为参与德育活动的主体,主动积极地认识、体验、践行,把社会和国家的思想、政治、道德规范和要求内化为精神财富,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结构.这一目的的实现,无疑要通过社会实践、社会交往和道德生活等一系列实践性、活动性的德育过程.德育活动课作为一种教育方式,就是对学生德育过程施加外在的影响,使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内在结构发生变化.通过内外的交流互动而起到积极有效的教育作用,以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  相似文献   

19.
后现代伦理学基于价值与存在的二元对立、道德多元论、反道德垄断等理论立场对现代性伦理学的解构使自身面临德育的困难。同时,后现代伦理学的理论对于现代德育的理论和实践有着诸多积极的意义。概要地说,这种意义在于德育本身的目的化、德育领域的扩大化、德育内容的多样化、德育过程的情感化和德育形式的民主化。  相似文献   

20.
目前在德育工作中,教育者常常忽视由知到行的转化,德育仅仅局限于课堂上说教,缺少道德实践,德育工作成效不明显,部分学生嘴上能说一套大道理,可一旦面临现实道德情境时却不知所措。注重道德实践,使教育生活化,让学生真正地行动起来,是使德育产生实效的最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