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该文对失业问题的考察分为两步。首先通过对就业失败行为的博弈分析,区分了就况的四种类型,相应的探讨了这四种情况的成因。然后基于政府乃是制度构成中最为能,讨论政府在缓解就业问题时可能发挥的作用,亦即政府的公共政策选择,并指出,就业失复杂性决定了解决就业问题不仅是政府有针对性的对策问题,还涉及到各种政策问的协观社会政治结构的变迁。  相似文献   

2.
行为科学是研究人的行为以及行为规律的科学,并借助于这种规律性的认识来预测和搓制人的行为,以提高工作绩效,达成相应的目标。在政策研究领域,行为作为一个中介变量,成为研究政策与绩效两者关系的重要内容。它以公共政策的执行作为研究对象,从公共政策执行的主体、公共政策执行的客体、公共政策执行环境、公共政策执行的制度机制等角度研究行为与环境、行为与绩效、行为与制度。  相似文献   

3.
公共政策执行主体是影响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的关键因素。正是由于公共政策执行主体在公共政策执行中的种种偏差行为导致了公共政策执行不能达到预期效果。本文描述了我国现阶段公共政策执行主体偏差行为的表现,并探讨了产生这些行为的主要原因,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一 行为科学是研究人的行为以及行为规律的科学,并借助于这种规律性的认识来预测和控制人的行为,以提高工作绩效,达成相应的目标.在政策研究领域,行为作为-个中介变量,成为研究政策与绩效两者关系的重要内容.它以公共政策的执行作为研究对象,从公共政策执行的主体、公共政策执行的客体、公共政策执行环境、公共政策执行的制度机制等角度研究行为与环境、行为与绩效、行为与制度.  相似文献   

5.
中国地方公共政策评估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共政策在现代社会中的决定性作用已毋庸置疑 ,但作为公共政策一个环节的政策评估并未引起中国地方政府的足够重视。本文首先阐释了公共政策与公共政策评估的涵义以及公共政策评估的重要意义 ,然后分析了中国地方公共政策评估存在的问题 ,最后提出了改进公共政策评估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6.
利益分析——公共政策研究的一个新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严荣 《理论探讨》2003,19(2):93-95
公共政策研究的几个传统视角 (行为分析、价值分析、规范分析和可行性分析 )为正确界定公共政策提供了基本思路 ,但并未揭示其本质内容。根据利益在政策实践中的地位和作用 ,利益分析应成为公共政策研究的基本视角。  相似文献   

7.
有限理性利益人--公共政策学的人性假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春福 《理论探讨》2006,3(3):121-125
公共政策学的人性假设是其理论的根本出发点。以有限理性利益人作为公共政策学的人性假设,这既符合人的一般本性,也符合公共政策实践活动的人的特殊本性,更重要的是它为科学地揭示公共政策的本质及其运行规律提供了依据。公共政策行为实质是一种选择行为,有限理性利益人的行为选择具有价值偏好多元性、智能活动有限性和追求满意性的特征。有限理性利益人假设规定了公共政策学的逻辑起点、内在结构和研究路径,从而规定了公共政策学的整体面貌。  相似文献   

8.
丁欣雨 《行政论坛》2009,16(1):33-36
公共性是公共政策的价值基础和核心目标.但在现实中,公共政策在制定和执行中或多或少地偏离了此目标,因为在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存在一种衍生物,那就是"租".寻租行为对特殊利益的争夺损害了公共利益,导致了公共政策的"非公共化".寻租理论的意义在于倡导避免浪费性寻租的政策,因而我们不仅要知道寻租行为的后果,还要知道寻租行为是怎样影响公共政策偏离的,进而实现遏制寻租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文化作为公共政策的外部客观环境对公共政策主体、公共政策过程、公共政策内容等政策系统要素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公共政策系统总是打上了特定文化的烙印。文化通过引导公共政策主体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及其行为规范体系进而塑造着公共政策主体的思想和行为;文化通过影响政治制度和政治过程的民主性进而决定着公共政策的民主性;文化影响着政治制度的合法性和公共政策的合法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们对公共政策的认可和服从。  相似文献   

10.
文化作为公共政策的外部客观环境对公共政策主体、公共政策过程、公共政策内容等政策系统要素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公共政策系统总是打上了特定文化的烙印。文化通过引导公共政策主体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及其行为规范体系进而塑造着公共政策主体的思想和行为;文化通过影响政治制度和政治过程的民主性进而决定着公共政策的民主性;文化影响着政治制度的合法性和公共政策的合法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们对公共政策的认可和服从。  相似文献   

11.
语境中的公共政策释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共政策是政治系统的产出,是一种政治行为。公共政策的内涵是什么?中外学者莫衷一是。由于研究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因而产生了对公共政策的不同理解。本文运用系统论、生态学观点分析了我国公共政策适用的具体语境,并尝试提出一个有益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公共政策定义。  相似文献   

12.
公共政策执行的系统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严荣  万懿 《理论探讨》2001,(4):86-87
文章从公共政策执行系统中选取影响公共政策执行的四大要素——公共政策、执行主体、执行机制和政策资源,详细而深入地分析了它们对公共政策执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公共政策创新的动力系统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庆钧 《理论探讨》2007,(2):131-134
国家的发展及其竞争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共政策的质量,这就需要不断地进行公共政策创新。公共政策创新是政府面对环境的变化和竞争的挑战而进行的主动行为。在中国社会转型期,公共政策创新是对社会发展需求的一种回应,来自政府内部和外部的需求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公共政策创新的动力系统。  相似文献   

14.
试论公共政策公共性提升之道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公共性是公共政策的本质属性 ,本文就公共政策的公共性作出了一些具体的阐述和分析 ,其中包括公共政策公共性的涵义 ,也就是公有性、公治性和公享性三方面的内容 ;公共政策公共性的具体表现内容 ,也就是公共政策主体、价值观、手段和对象的公共性。此外 ,本文利用公共选择理论对公共政策的非公共化进行了阐释 ,并提出了增强公共政策公共性的一系列政策  相似文献   

15.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 ,我国公共政策发展可以划分为两个明显区别又前后相继的阶段 ,这两个阶段代表了两个不同的政策范式。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公共政策范式转变的根据 ,可以从元政策的改变、政策主体和客体的扩大、政策问题结构变化等方面寻找。展望未来公共政策的发展趋势 ,我们可以看到公共政策的性质进一步变化、党政政策职能分工进一步深化、公共政策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发展三大趋势。  相似文献   

16.
公共政策制定主体的复杂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耿国阶 《理论探索》2007,(1):126-127
公共政策制定是对公共利益的权威性分配行为,但起主导作用的公共政策制定主体本身并不是一个纯净、高度匀质化、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它受政策制定结构、政策制定过程、传统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把握公共政策制定主体的复杂性,强化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的公众参与,才能推进公共政策制定的科学、合理、合法和有效,从而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7.
范式转变:我国公共政策的发展与前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学杰 《理论探讨》2002,4(6):72-74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 ,我国公共政策发展可以划分为两个明显区别又前后相继的阶段。这两个阶段代表了两个不同的政策范式。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公共政策范式转变的根据 ,可以从元政策的改变、政策主体和客体的扩大、政策问题结构变化等方面寻找。展望未来公共政策的发展 ,我们可以看到公共政策的性质进一步变化、党政政策职能分工进一步深化、公共政策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发展呈三大趋势。  相似文献   

18.
陈辉 《学理论》2013,(12):3-4
公共政策是党为解决各方公共问题而制定的政策法规而形成文件和制度。党的行政文化主要是指各级党政机关国家行政主体在实践行政活动中,影响甚至决定其行为的一系列行政法规、道德理念和精神活动状态。分析了公共政策与党的行政文化的特征,提出了公共政策影响党的行政文化的公信力、公平性、执行力和渗透性,党的行政文化影响公共政策的权威性、导向性、持续性和科学性等观点。  相似文献   

19.
公共政策价值目标经历了效率至上的传统公共行政决策时期、公平为主的新公共行政决策时期和市场导向的新公共管理政策时期。上述各时期的公共政策价值目标囿于特定的时空条件,不能科学地反映公共政策的理论与实践,因此有必要透过复杂的政策现象,超越具体的决策过程,于其中提炼旨在主导一切公共政策的价值目标。基于公共政策的本质和特征,其价值目标只能是社会属性与利益属性交融统合的公共利益。公共利益的实现有赖公共政策制定与运行机制的变革。  相似文献   

20.
我国公共政策研究的基本视域是两个,即政治学(包括行政学)视域和软科学视域.本文分析了我国软科学在公共政策研究中所处的位置、所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问题,得出了这两个学科领域需要进行科际协作的结论并提出了几点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