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谷俊  杨文武 《南亚研究季刊》2011,(1):102-108,114
同属于世界文明古国的中印两国,自古以来就有文化和教育往来的传统。近年来,随着中印两国高层频繁互访,经贸往来关系不断发展,民间交往更加深入。在印度"汉语热"悄然兴起之际,研究印度汉语教学发展状况,探究其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进一步加强印度汉语教学的对策建议,为促进中印教育文化交流、增进互信和发展中印两国友好关系,传播中华文明和拓展中国"文化软实力"等方面均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王宏纬 《东南亚》2013,(2):25-28
2012年10月20日,印度军方在新德里集会纪念1962年中印边界战争50周年。通过印方报刊上的文章,我们可以注意到印度军方对1962年中印边界战争的态度出现积极的变化,但战争阴影仍笼罩印度。然而理性的呼声在不断上升,解决中印边界问题的希望也已显现。  相似文献   

3.
中印边界问题的法律方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印边界的争端发展为1962年发生的那种武装冲突,是非常不幸的。中国和印度自古是友好邻邦,和睦相处。两国摆脱帝国主义枷锁后几年内,友好关系不断发展,1954年,两国总理共同倡议了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两国间存在的边界问题,是英帝国主义以印度为基地,蚕食中国的政策的遗物,印度人民和中国人民对此都不负任何责任。中国一贯诚心诚意地以发展中印友好关系和维护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为重,主张互谅互让、公平合理地全面解决边界问题,并为此作出了不懈的努力。中印边界争端涉及历史、地理、法律等多方面的问题。本文仅限于研究和分析争论中提出的法律论点,特别是印度的论点,以  相似文献   

4.
<正>由于1962年战争的阴影,长期以来"互信缺失"是中印关系中存在的严重问题。2015年5月5日印度莫迪总理访华前夕,由中印两国的智库研究机构——中国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大学南亚研究所和印度的中国研究所协调组织两国相关领域的二十多名专家学者,聚集成都共商"中印互信合作",围绕两国在双边关系、政治、经济、社会、外交、军事、科技、文化宗教、语言和媒体等十个方面的问题展开  相似文献   

5.
1962年的中印边界战争以印度彻底失败、中国获胜并单方面停火撤军而宣告终结。中国并没有凭借胜利去追求自己的领土要求,而是退兵静候印度前来进行边界谈判。这样的战争和这样的战争结局在世界历史上实属罕见。2002年是中印边界战争  相似文献   

6.
在中印两国政治发展模式的比较上,西方学术界早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威权国家表示肯定、对印度民主制度持怀疑态度。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两国在经济上的崛起,西方学者总体上对中国政治体制持批判态度,而对印度民主政治给予肯定。但在政府效率、责任政府、腐败及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等领域,学者和国际研究机构都发现印度的民主政治并不比中国政治模式更优越,甚至其绩效落后于中国。西方学术界在中印政治发展比较中的悖论揭示了以自由的选举作为民主政治的实质这一结论存在的严重缺陷。对中印两国而言,扩大高质量的政治参与和建设更具回应性的政府是政治发展过程中的共同议题。  相似文献   

7.
一百多年来印度对中国认识的复杂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以来到印度独立,一些著名的印度人士不断论及中国。他们形成了近代以来印度较早的中国形象建构。独立以后,随着政治局势的恶化、特别是1962年中印战争的爆发,印度对中国的认识开始出现负面的趋向。1990年以来,随着中印关系逐步改善,印度对中国的认识开始变得客观理性,并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1962年的中印边界战争是中印历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对当代中印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印两国学界在中印边界战争问题上长期分歧重重,各执一词,莫衷一是。对中印边界战争的几个主要问题,即中国速战速胜的原因、中国单方面无条件撤军的原因、中印边界战争的可避免性,做一番综合性的梳理,无疑将有助于更加客观和多纬度地理解中印边界战争。  相似文献   

9.
尹锡南 《东南亚》2010,(1):76-80
20世纪以来,印度汉学界对中国文学和历史的研究呈现了如下特点,在文学研究方面,论文多专著少,重现当代文学轻古代文学等。在历史研究方面,印度学者最初主要围绕古代中印文化交流史展开论述。随着时间推移,印度学界开始撰写通史或断代史性质的中国历史著作,他们对于研究中国近现代史产生了浓厚兴趣。他们对于中国当代热点问题也进行追踪研究。  相似文献   

10.
谭云山不仅是一位成就卓著的著名学者、杰出的中印友好使者,并且是一位成功的教育家。谭云山一生有两大目的:一是促进中印两大文明之间的友谊与了解,二是办教育。谭云山曾经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和中国等地从事教育工作。这与他的大同理想有着密切的关系。他的大同理想一方面来源于孔子、康有为和孙中山等人的大同思想,另一方面也受到印度文化、佛教文化的影响。作为最主要的筹办人之一,他协助泰戈尔创办了中印学会和印度国际大学中国学院,并担任中国学院首任院长。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后,谭云山、陈乃蔚夫妇回到祖国,在湖南长沙捐资创办了大同学校。谭云山的大同思想至今仍影响着印度、中国的教育工作者,激励两国的青年人致力于中印友好工作。  相似文献   

11.
Indian nationalist leaders developed a strong interest in Asia right from the early nineteenth century. Jawarharlal Nehru articulated an Asianist ideology based on the cultural affinities between India and China and the geopolitical interest in Greater India. This approach, which culminated in the Bandung summit, was put into parenthesis after the 1962 war. The Cold War, during which India and South East Asia were in different camps, prompted differing paths towards in emulating the economic progress of Japan, Taiwan and South Korea, and different approaches toward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SEAN. India's Asianist policy met an uneven fate but, by and large, there has been a significant rapprochement between India and East Asia. This move materialized in the investments of several Asian countries – including South Korea – in India and the entry of India in the ARF. Yet the symbiosis between India and Southeast Asia remains hindered by the rather nationalistic view of the latter region that the Hindutva movement is still propagating: like in the colonial period, Asianism remains part of an instrumentalist strategy.  相似文献   

12.
中印建立了众多的军事和非军事信任措施,但近年来两国的矛盾与纷争显示,中印互信措施存在实施不力、涉及领域有限、深受敏感问题困扰、公众敌对情绪严重以及印度更为重视获得军事实力优势等等问题。为了增进中印互信,中印近期内要努力消除公众间的敌对情绪,中期内建立信任措施的重点要从预防边境冲突走向增进互信,远期内要最终签署边界协议和为中印关系营造良好的和平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13.
《Orbis》2022,66(3):315-319
John F. Kennedy confronted a second major crisis in 1962: the Chinese invasion of India, which threatened the territorial integrity of the world’s largest democracy. India appealed for and received US military aid in a major airlift. Kennedy also constrained Pakistan from opening a second front against India. At the peak of the crisis, India appealed for direct American military intervention against China. The 1962 crisis still resonates; the border is in dispute, fueling a trilateral arms race.  相似文献   

14.
中印边界问题是中印关系发展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由此而引发的1962年的中印边界战争,更是在国际冷战史上占有突出地位的重大事件之一,对当时和以后许多国家关系的演变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一问题现在引起了国内外学者越来越多的关注,围绕这一问题出现了大量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5.
This article evaluates the source of instability and stability in the India-Pakistan dyad and the Sino-Indian dyad. Challenging the dominant thesis that “means determine ends,” the article posits that the use of force by Pakistan renders the India-Pakistan relationship unstable, whereas the Sino-Indian relationship is significantly more stable because of the absence of force. The difference in the state of stability in both dyads is because the weaker state, Pakistan in its conflict with India has failed to accept the verdict of its military defeats. This failure to internalize irreversible military outcomes makes Pakistan particularly susceptible to employing forcible solutions to settle its dispute with India over Kashmir. The reality reverses in the Sino-Indian territorial dispute, in that India has implicitly accepted its military loss against China in 1962 and charted a diplomatic pathway in resolving the boundary dispute.  相似文献   

16.
印度2010年大国外交述评——以印美关系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印度近年来注重开展大国外交,尤其将对美关系和对华关系放在外交的重要位置。印度力图通过大国外交配合在全球层面的崛起,拓展自身的战略空间,营造有利的国际与周边环境;与此同时,崛起的印度也需要强化外交的独立自主。如何协调两者是印度外交需要面对的挑战。2010年,主要大国领导人相继访印,印度与大国的外交互动活跃,在影响国际机制、拓展经贸合作、强化反恐与地区安全、提升防务能力等方面取得诸多进展。印度推动大国外交,尤其是重视印美关系,为印度赢得不少战略筹码。  相似文献   

17.
中印两国同为发展中国家,又同为新兴经济体,研究印度银行业改革对于正确认识中国银行业改革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和指导意义。印度银行业改革就是从金融抑制到金融深化的转变过程,文章由此重点研究了印度银行改革的历史背景以及所采取的改革措施,进而得出对我国银行业改革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冷战结束以来,南海地区成为印度"东向"政策的首选。通过改善和深化印度-东盟国家的政治、经济与安全关系及协力美国、日本的南海政策,印度在南海问题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显著的角色。同时,由于中印边界问题未决,印度利用南海问题"制衡"中国与积累战略优势的企图也日趋明显。  相似文献   

19.
面临着冷战后国际形势的变革,印度的外交观念、外交方式也发生了相应的调整。印度在制定对外政策时愈加重视软实力的作用,这在对非洲关系中得到了明确体现。印度通过实施经济援助、加强教育文化交流、促进与非洲国家的军事合作以及支持非洲在国际体系中的合法权益等方式极大促进了双边关系发展。非洲在中国对外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我国应积极借鉴印度对非洲软实力外交经验以促进中非关系发展。  相似文献   

20.
Devin Joshi 《India Review》2013,12(2):238-267
After twenty years of economic reform and liberalization, is India now on pace to close the development gap with China? To assess this prospect, I analyzed multi-decade trends across six dimensions of human capabilities crucial to both individual and national development: 1) economic, 2) health, 3) infrastructure, 4) knowledge and technology, 5) public administration and 6) gender equality. I also conducted a focused comparison of two industrial sectors: software services and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The evidence shows that India is starting to catch up in several sectors, but overall China currently has a significant lead on most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indicators. Whereas most scholars studying this divergence have focused on shifting economic policies as the key to convergence, I argue that lingering development gaps may primarily be a result of India’s lower levels of social investment. Thus, if India is to catch up and surpass China, it will not only need supportive economic policies but must also concentrate heavily on expanding and improving rural infrastructure, education, and especially gender equal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