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以哈贝马斯为代表的协商民主论已经成为西方一种与自由主义和共和主义民主理论鼎足而立的新型理论,协商民主理论以其力图超越自由主义和共和主义民主理论的鸿沟而将二者融合的努力而显得格外引人注目。西方的协商民主理论,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而言,同样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试图探讨博客这一新兴的媒体在实现哈贝马斯民主理论所起的促进作用以及对我国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西方民主制度本身存在缺陷,所以中国政治现代化的道路并不必然要走西方式的自由主义民主道路,中国完全可以借鉴结合杜威式的社群主义民主,从自己的文化里发展出自己的民主化道路,开拓第三条民主化道路,儒家社群主义民主便是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希望所在。  相似文献   

3.
刘超 《政法论丛》2013,(2):28-34
环境公众参与被定位为实现环境民主的具体制度,对其制度现状的审视与制度完善的建议应纳入民主理论框架内。协商民主理论与环境公众参与具有内在关联,完整的协商民主程序应包括公众参与结构性的社会学习和政策制定这两个阶段构成的“二元协商”框架模型,该模型对于完善环境公众参与制度具有借鉴意义。社会学习阶段的审慎民意调查、网络公共论坛和民主恳谈会等形式为公众真正参与环境公共事务进行知识准备和程序训练;公众可以通过公民陪审团和社区环境活动等形式正式参与环境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  相似文献   

4.
彭中礼 《时代法学》2008,6(3):40-48
社群主义是在批判以罗尔斯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的基础上蓬勃发展起来的。社群主义对罗尔斯正义论的逻辑起点、价值取向和终极目的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批判。在逻辑起点上,罗尔斯建立起了个人——社群观,而社群主义建构的是社群一个人观;在价值取向上,罗尔斯认为“权利优先于善”,个人权利是正义的价值取向;而社群主义建构的“善优先于权利”的观念,强调个人权利必须在社群中去实现。在终极目的上,罗尔斯追求正义作为社会制度的首要美德;而社群主义者认为正义只是美德之一,并强调公益及将其作为社群的终极关怀。社群主义的批判立场是一种不具有建设性的理论挑战。但社群主义理论对我国法治建设存在可能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政策合法性的困境及其改善:协商民主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论是经验主义,还是规范主义,政策合法性理论在现实的政治生活中均面临着重大困境,其解决的基本方向是发展协商民主笔者在研究中发现.通过公共协商,正视和整合多元社套中的多元利益,可以使公共政策获得更为坚实的合法性基础。  相似文献   

6.
协商民主相对于参与民主而言,通过理性的协商对话消除冲突等不和谐因素,实现公共利益,更强调参与的深度。加拿大特有的国情为协商民主的实现提供了良好的氛围,公众参与环境法律实施是其环境法制革新的民主化方向,公众以政府与公民社会新型关系的参与路径确保协商主体的平等性;公众以环保专业知识、传统生态知识参与路径促进理性协商;公众以环保社团参与路径为主确保协商的团体优势;公众的全方位救济途径确保协商民主的有效性。当前我国在协商民主大环境下,公众参与环境法律实施路径应该变"被动参与"为"主动实施";变"松散参与"为"社团参与";变"无为参与"为"专业参与";变"单一救济"为"多元救济",从而实现积极、有序和有效的公众参与环境法律实施。  相似文献   

7.
法官如何正义地思考——因应网络舆论的司法行为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奕 《政法论丛》2010,(4):57-63
在当下中国司法改革的背景下,运用兼容程序正义与实质正义的法官思维,是化解网络舆论与司法审判紧张关系的必要之举。从司法正义的思维流程上看,法官必须把握契约前设、环境认知、原则建构、程序操作诸方面的关键要求,尽力涵摄网络舆论正义吁请的个体主义、国家主义和传统主义特性。因应网络与舆论的司法行为理论要求以科学发展的思维,实践司法均衡的理想;以灵动的司法政策调控,应对多变的民意和舆论;以协商民主的方案,整合网络舆论的异议,增进司法民主功能。  相似文献   

8.
《北方法学》2019,(5):111-121
对于人类民主生活而言,无论是直接的古典民主还是间接的代议制民主都存在着自身难以克服的问题。在国家治理复杂性日益提升的背景下,协商民主理论构成了代议制民主的补充性方案,它以公共领域作为空间依托,有助于实现精英治国和民众参与的有效结合。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网络社群为载体的网络公共领域逐渐兴起,它实质性地拓展了民众对公共事务的协商和参与,发挥着重要的民主功能,为协商民主理论注入了新的活力。然而,网络民主也存在着数字鸿沟、群体集化、非理性表达、政府回应缺失等问题。网络民主功能的发挥有赖于长效的保障机制,它涵摄完善的网络立法、政府回应机制、基层网络设施以及网民的理性自律意识。  相似文献   

9.
论协商民主——从哈贝马斯的“商谈论”说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龙 《中国法学》2007,(1):31-36
本文从哈贝马斯的“商谈论”说起,在论证协商民主的由来、协商民主法哲学基础的同时,结合实践,提出与阐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实现形式:以协商民主为前提、以选举民主为纽带、以自治民主为基础的多元民主。指出了这些民主形式的优越性与某些不足,并就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对完善我国民主实现形式的借鉴意义作了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0.
社群主义在我国学术界的诸多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反响,在法律实践中也得到了初步的回应,但法学界的研究成果寥寥,彰显出研究如何借鉴社群主义的法律思想,已是刻不容缓的课题。中国传统法思想与社群主义的诸多暗合,为我们以本土化的方法来借鉴提供了便利;社群主义法律观的缺陷和困境,决定了我们在借鉴时需保持谨慎和警惕的态度,我们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的法律观对其进行批判和甄别,并吸收自由主义的法律观中的有益成分对其进行必要的修正。  相似文献   

11.
论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从场域理论的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协商民主的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是鼓励公众有序政治参与的新形式。它既与中国社会的多样性、复杂性相适应.也与发达国家的代表性理论具有一定的契合性。场域理论为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分析视角。本文根据实践场域客观存在的协商民主形式,从协商主体、主题、具体形式、方法、程序等方面对协商民主的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提供经验支持.进而说明这一协商民主形式是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新观念和新实践。  相似文献   

12.
Many liberals cannot help distrusting deliberative democracy theory. In their view, the theory offers no sufficient guarantee that the outcomes of democratic deliberation will be respectful of individual interests generating what they conceive as basic moral rights. The purpose of this text is to provide one argument showing that liberal rights are sufficiently protected within deliberative democracy theory. The argument does not rest on the idea of moral rights or material justice. It rests on the conditions of legitimate law deliberative democracy theory presupposes, namely, the conditions that make concrete the idea of legitimacy as "actual public justification."  相似文献   

13.
戴激涛 《时代法学》2008,6(2):35-42
作为当代西方民主理论和实践的最新发展,协商民主强调公民通过自由而平等的理性对话、辩论、推理和审议等方式来参与公共生活,赋予立法和决策以合法性,从而保证公民自治和真实民主的实现,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协商民主的价值理念契合了当代宪政国家人权保障的核心追求,其宪政功能突出表现在通过制约和监督国家权力以整合多元社会共识,赋予立法和决策以正当合法性,凸显宪政国家人权保障的终极目标。当前各国的乡村社会和地方城市产生了许多新的协商制度形式,为人权保障事业作出了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14.
The systemic approach to deliberative democracy is an empirically underexplored topic. Since ‘classic’ micro indicators for deliberation are at loggerheads with the idea of distributed deliberation, appropriate assessment techniques for large-scale public deliberation are few and far between. This paper aims at exploring a novel pathway into the empirical translations of the deliberative systems approach, using discourse content and the representation of policy frames in the legislature. I argue that legislative frame representation (LFR) is a crucial indicator for the level of sub-systemic deliberative uptake and policy responsiveness. Next to the necessary theoretical and methodological work, the results of an explorative case study for the immigration discourse in the US and Canada are presented.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re are considerable differences in the systems’ capacities to take up discourses from civil society and that LFR can be an important tool to explore deliberative systems empirically.  相似文献   

15.
环境法律政策的整合是环境法体系得以发挥其效力的基础,是环境整体性所要求。环境法律政策内部整合是将各部门绿化后的法律政策,通过某种机制使之系统化,追求环境治理规则的最优,避免碎片化和相互冲突的不协调性。可持续发展概念和巨系统理论以及环境问题亟待解决的需求,增强了环境法律政策内部整合的理论与现实驱动力。基于整合的理念,环境法律政策的未来改革应该是从整合的认知框架和立法模式的路径上,提出具体制度设计。  相似文献   

16.
陈可 《行政与法》2013,(12):49-54
提 要:从协商民主视域创新社会管理是加强社会建设的基本要求与发展趋势.因此,充分认识协商民主视域下社会管理创新的时代价值,对协商民主视域下社会管理创新的现实问题作出分析,进一步明确协商民主对社会管理创新提出的新要求,努力探讨协商民主视域下社会管理创新的理论突破与实践选择,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服务型政府管理过程中发展协商民主具有必要性和可能性。要充分发挥协商民主对服务型政府建设的作用,就要在把握协商民主特点的基础上,不断克服实践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