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马华文报纸话语权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新马两国华文报纸销量、华文教育的发展等多方面的比较研究,指出新加坡华文报纸逐渐被边缘化、作用被弱化的事实.文章认为,新加坡已经失去在东南亚传播中华文化的中心地位,面对社会交流语言加速英语化的现实,华文报纸的社会地位将进一步降低.与此相反,由于马来西亚华人保留完好和系统的华文教育,华文报纸话语权非但没有被削弱,反而得到增强,马来西亚也因此取代新加坡成为在东南亚传播中华文化的中心.  相似文献   

2.
李锡锐  张晓威 《东南亚研究》2023,(5):134-152+157-158
马来西亚是一个多元族群国家,各族群之间能够保持融洽的关系,除了政治、经济、历史等多重因素,马来西亚教育政策特别是教学媒介语的作用也不可小觑。马来西亚教育政策规划以马来文为主要教学媒介语,以建构民众的国家认同为目标,而华人则通过制宪的努力,成功把华文教育纳入国家教育体制内,以期通过华文教育达到塑造族群认同的目的。本文尝试以国家教育体制内的主要华文教育机构——华小、华中和马来亚大学中文系为研究对象,探讨这三个教育机构所构成的系统如何达至平衡国家认同和族群认同的教育目标,进而完成跨族群交融,维护族群之间的和谐,为传承族群文化和维持国家稳定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一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的发展状况,也为研究马来西亚华文教育提供了另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3.
马来西亚是一个多元种族和多元民族的国家.在殖民统治时期和独立后,殖民政府和马来西亚政府在教育政策上都实施英文和马来文优先的政策,限制华文和泰米尔文教育,以培养认同及效忠马来西亚的"良好"公民.在马来西亚华侨华人共同努力下,华文教育的发展道路虽然充满了艰辛和曲折,但至今已建立了从小学、中学、大专到大学的完整教育体系.本文指出,华文教育是马来西亚多元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马来西亚教育政策的种族歧视是导致马来西亚种族和民族矛盾的一个重要原因.通过"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民族政策,马来西亚的民族关系将会朝着更为和谐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4.
王志民  万木春 《东南亚研究》2023,(1):130-151+158
海外华侨华人是中华文明及其文化价值观在国际上存续和传播的重要载体,观察和研究华侨华人文化价值观的发展变化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这种文化价值观的发展变化通过各种媒介得以表达和传播,华文报纸广告是其中一种重要媒介。本文通过分析马来西亚发行量最大的华文报纸《星洲日报》的广告形态和内容,发现马来西亚华文广告中最具主导性的5项价值观是经济(划算)、家庭、智慧、健康和集体主义,并据此讨论了马来西亚华人文化价值观的特殊性,提出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华侨华人群体广告传播的针对性研究,找准“求同存异”的价值观平衡点,同时需要尊重传播对象的价值观与社会意识形态,稳健采用符合当地习惯的表达方式进行有效传播。  相似文献   

5.
在马来西亚多种族社会里,华文教育的生存和发展不是一般的教育问题,它更多的是属于政治问题和社会种族问题。本文试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80年代初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发展的背景和特点、兴衰的原因以及今后的发展前途等问题作初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6.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引爆安瓦尔事件,以此为契机马来西亚逐渐进入民主转型时期.当代马来西亚印度人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作为马来西亚第三大族群却深陷族群困境之中.在民主转型的政治与社会环境下,他们逐渐觉醒并开始积极利用日益兴起的社会运动形式进行抗争,将自身的利益诉求融入马来西亚社会的民主诉求之中并得到巨大的社会支持,但两大运动未来的关系仍存在很多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中国女子受辱事件为观察对象,论述了马来西亚华文报纸的特点与功能,指出它们具有高度的新闻职业精神、履行华人喉舌职能、维护华人权益和帮助政府改善施政等特点。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分析马来西亚华马两族执政党的不同地位、政府公共职位的族群分配比例以及选区划分的族群利益倾向,探讨马来西亚族群政治分层以及族群在政治领域存在的结构性差异.结果表明,华人明显处于政治弱势,在族群权益博弈中的地位由此大为削弱.  相似文献   

9.
李一平 《当代亚太》2005,(12):11-14
马来西亚"巫统"一党独大下的多党联盟政治体制,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居领导地位.数十年的政治稳定,成为马来西亚政治发展的重要特色,而谋求多元族群政治仍将是未来马来西亚政治发展的可能趋势之一.  相似文献   

10.
一 华文教育的发展 马来西亚是东南亚华文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之一。十九世纪大量华人移民的到来,也传进了中国的文化,较早在居留地建立了用方言讲授的华校,这就是今仍存在的私塾,只是形式有所改变罢了。远在一八五四年,海峡殖民地政府就鼓励私人办学校。可是,马来亚从英国殖民统治、成立自治邦到独立和马来西亚成立一直到今日,华文教育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90年代以来,马来西亚华族文化认同的建构形式出现了缓慢而深刻的变化.华教体系在世纪之交面临的变质危机和合法性危机使其百年来在华人文化认同建构中作为支配性制度的角色被动摇,甚至逐渐让渡给国家教育体系.这使华教运动渐趋衰落,导致华人文化认同建构形式发生转变,即从抗拒性认同向规划性认同转变,而这种转变逐渐呈现为华人文化身份认同危机.如果马来西亚华人族群能在此过程中重振华文教育并使自身文化被合法接纳为国家文化,那么这种危机反倒可能成为保存和延续当地华人文化的转机.  相似文献   

12.
跨世纪的马来西亚华人文化廖小健本文所指的马来西亚华人文化(以下简称马华文化),属广义文化范畴,特指马来西亚华人社会中存在的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文化社会现象,如华文教育、华文报刊、华族文化活动等。本文还将关注马来人对中华文化的态度。希望通过对此题目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马来西亚是我国"一带一路"战略中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重要节点国家。中国与马来西亚自1974年建交以来,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领域的交往不断加强,合作日益密切。马来西亚华侨华人作为马来西亚的第二大族群,在马来西亚的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马来西亚华人华侨也通过官方以及民间渠道积极参与中马两国的经贸往来及人文交流,是"一带一路"建设中中马沟通的桥梁和纽带。论文拟透过马来西亚华人华侨的状况、社会和经济地位,以及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分析,提出如何利用马来西亚华人华侨的优势,使其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更好的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4.
“奥郎.阿斯利”是马来西亚的土著族群,国内相关论述极少。本文分析了“奥郎.阿斯利”问题的形成和政府为解决问题而针对“奥郎.阿斯利”人所实行的政策,并分析了这些政策对“奥郎.阿斯利”人的影响。最后从马来西亚现代化进程的角度对其政策进行了宏观上的评析。通过本文,可以清楚地看到“奥郎.阿斯利”这一落后族群在马来西亚现代化进程中的变迁以及马来西亚政府的政策得失,为多民族国家处理落后民族或者族群问题提供了一定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5.
马来西亚独立后,马来政府为了建构一个统一的国家意识,不断地推进教育马来化,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则在国家一系列教育法令的限制下遭到严重的打击.本文以<星洲日报>和<南洋商报>为主,兼收马华其他主要报刊对华小高职事件、"综合小学计划"和"宏愿小学计划"事件的相关评论,从华文报刊的文本表达中,探索和把握华人争取教育权益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6.
马来西亚国家元首制度在一般的分类标准上可以归为君主立宪制,但其最高元首作为特定族群特权守护者和宗教领袖的特殊身份、选举轮任的产生方式则是一般君主立宪制下的国家元首所没有的。这一独具特色的国家元首制度和马来西亚在族群关系、政教关系、立法—行政关系与中央—地方关系上的一系列制度安排之间具有相当的互补性,从而使其在变迁的环境中能够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和强大的适应性。马来西亚国家元首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马来亚地区的王权。这种王权历经15世纪初马六甲王国的伊斯兰化、1874年《邦咯条约》后苏丹的虚君化和1946年马来亚联盟计划失败后马来人特权的宪法化这三个关键节点,才演化为今天的"选举轮任的马来伊斯兰君主立宪制"。  相似文献   

17.
战后数十年,在各种内外因素影响下,马来西亚华人社会发展很快,颇具特色。政治上,华人积极参政议政,不但有自己的反对党,还有执政党和政府部长;经济上,虽然受新经济政策的影响,但仍随着国家经济发展而长足发展;在广大华人的努力下,华人社会目前已建成小学、中学到大专的完整华文教育体系,创办了数十种华文报刊,并经常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在马来西亚文化教育中占有不容忽视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
马来西亚是语言汇聚的国家,在各大族群语言中,以马来族群和华裔族群的语言接触最为明显.本文参考国内外有关华语和马来语的借用研究,采用比较的方法,进行华语借用马来语词汇以及马来语借用华语词汇的双向探讨.调查发现,华语和马来语之间的词汇互借有许多共同点,不但比较集中在闽南语和马来语,而且词汇类型也以生活化的事物名词为主,这是两种文化在复合型社会中自然交流的具体反映.  相似文献   

19.
马来西亚保留了中国以外最完整的华文教育体系 ,这是华族半个多世纪拼死抗争的结果。本文从华人反对政府单元文化教育的制定、争取列华文为官方语文、维护华小不变质等几个方面分析了马华人为发展母语教育不断抗争的历程。  相似文献   

20.
伊斯兰党在20世纪80年代转型后,致力在马来西亚建立"伊斯兰国"。"伊斯兰国"与巫统主导下的民族国家建构是完全不同的建国方向,两者在最高权力的来源、统治阶层、意识形态三方面有着显著的差异。伊斯兰党现阶段重提伊斯兰刑法后,引起马来西亚两线制的重新分化与组合。由于政党之间的建国理念相异,马来西亚未来的建国方向大体上有三种:马来人主导下的民族国家、伊斯兰国和多族群国家。另外,伊拉克与大叙利亚伊斯兰国组织在中东的崛起,令身处伊斯兰世界的马来西亚民族国家体制也面临着来自外部的强烈冲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