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括号内前为期号,后为页码)政治·法律台湾建构公民社会的“协商民主”之实践状况——以“选票民主”的反思为背景王茹(1.1)对美国国会议员选择倾向台湾立场的动机分析杨剑(1.9)关于中日间台湾地位问题的“1972年承诺”与中美日“三角关系”廉德瑰(1.17)台湾地区反黑“刑事立法  相似文献   

2.
身份、认同和利益对美国对华战略定位的变化有着重要的影响。小布什政府上台后,美国对华战略定位经历了从“战略竞争者”到“负责任的利益相关者”的转变。“利益相关者”意味着美国开始考虑以非敌对的心态接受中国作为崛起中大国的身份。希望与中国在强调共同利益中与美国和美国主导下的国际社会建立集体认同。规范中国崛起的政策行为,鼓励中国承担相应的责任。在“利益相关人”的战略定位下,中美在台湾问题上的核心矛盾不可能改变,但反对“台独”有望成为中美共同的“义务”和“责任”,美国会强化要求中国以“负责任的”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并以台湾的“民主”作为样板,迫使中国接受和融入西方的民主价值理念。  相似文献   

3.
美国手中的“台湾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天柱 《台声》2001,(2):11-11
众所周知,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历史造成的台湾问题纯属中国内政,但是中国的统一大业却一直受到国际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其中最主要的是美国因素,正如邓小平一针见血指出的,"台湾问题归根结底是美国问题"。  60年代末、70年代初,国际局势呈两极对峙。美国从自身的利益考虑,力图打“中国牌”来牵制苏联。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访华,同月27日,中美发表《上海公报》,美国宣称:它“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1979年1月1日中美正…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邓小平关于解决台湾问题的思想作了较为全面、系统的论述。认为,力争用和平方式,但不承诺放弃用非和平方式,这是邓小平对解决台湾问题的战略考虑;用什么方式解决台湾问题,完全是中国的内政,万万不可让外国插手,这是邓小平对海峡两岸中国人的谆谆告诫;即使使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台湾的现状也可以不变,这是邓小平对实现祖国统一后的庄严承诺;解决台湾问题,必须要把我们的经济建设搞好,这是邓小平对解决台湾问题的根本要求。  相似文献   

5.
编辑部吹风     
《两岸关系》2002,(4):3-3
台问题是中美关系中最重要、最敏感的核心问题,妥善处理这一问题是推进中美建设性合作关系的关键。在中美《上海公报》发表30周年之际,2月21日至22日,美国总统布什对中国进行了工作访问。在江泽民主席与布什总统的会谈中,就台湾问题交换了意见。江泽民主席向布什总统全面阐述了中国政府关于解决台湾问题的“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江泽民主席强调,在中美关系中坚持一个中国政策、遵守中美三个联合公报极为重要,这是中美关系正常发展的基础。布什总统在会谈中重申美方坚持一个中国的政策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并表明希望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态度,布什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一贯立场没有改变。  相似文献   

6.
地缘政治中的中美关系与台湾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台湾所处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在东亚-西太平洋地区的地缘政治与地缘战略中具有 特殊重要的意义。中美冷战时期,台湾成为美国遏制中国的地缘战略工具。随着中美关系的缓和, 台湾在该地区地缘政治中的重要性大幅下降。冷战结束以来,随着中美关系被美国的战略决策者 定位成战略上的竞争关系,台湾对美国而言的地缘战略价值再次上升。这正是台湾问题具有长期 性、复杂性的根本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国民党“改造运动”前景评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0年台湾“总统”选举中国民党候选人崩盘式的失败和丧失政权,是国民党改造的起因。国民党改造的最终目标是在四年后重新夺回执政地位。“黑金政治”、“威权体制”、“隐性台独”是国民党沉疴日久的积重;“政治资源”流失、党内派系分裂和政治版图重组使国民党进一步面临失重。国民党改造的这种结构性矛盾使其再出发路程异常艰难。改造绩效取决于未来四年三大选举的结果和国民党对台湾新政治生态的应变。  相似文献   

8.
谢文 《两岸关系》2000,(8):28-35
6月,美国中国问题专家何汉理在谈到两岸关系时表示,由于台湾新领导人已经放弃了1992年海协、海基两会共识,不再对统一有所承诺,导致两岸关系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两岸关于一个中国的共识正在瓦解”。 何汉理说,从台湾新领导人处理两岸事务的方式及其就职演说中,“我看到台湾与大陆的一  相似文献   

9.
台湾经济“全球布局战略”评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台湾经济“全球布局战略”就其经济向度而言有积极的一面 ,但由于台湾当局在两岸经贸关系上掺加过多政治考量 ,致使台湾经济“全球布局”和“两岸经济一体化”由本源的一致性趋向现实的对立化。从国际政治经济学、地缘经济学理论考察 ,台湾经济“全球布局战略”具有一定的经济合理性和政治“劣根性”。台湾经济要真正实现“全球布局” ,就必须顺应市场规律 ,务实地推进两岸经济一体化。  相似文献   

10.
中美《上海公报》签署 30年来 ,“中美台”三边关系互动的曲折历程留给人们许多有待深入反思的问题。作者认为 :第一 ,不能盲目夸大美国因素对两岸关系互动的影响力 ,两岸中国人的意志才是两岸关系互动的决定性力量 ;第二 ,“中美台”三边关系受到结构性因素的制约 ,美台关系必须服从于中美关系及两岸关系的利益要求 ;第三 ,中美对抗不符合两国根本利益 ,随着中美共同利益的深化 ,中美之间在台湾问题上的歧见将趋于淡化 ;第四 ,“反对台湾独立 ,反对武力解决” ,维持台海地区的和平稳定是当前美国对台政策的“底线” ;第五 ,美国的一个中国政策只会加强不会削弱 ,寻求两岸中国人共同的政治基础是台湾民众利益之归宿。  相似文献   

11.
美国对两岸和谈的政策立场,是出于维系台海“不统、不独、不战”局面的战略考虑,以保证自己在台海地区的最大战略利益。美国既不希望两岸举行统一谈判又希望两岸达成和平协议的复杂心态,表现在一方面希望两岸进行谈判,降低敌对状态,另一方面又长期对台提供军售,使其增加与大陆相抗衡的资本。此一“双轨政策”对两岸和平关系的构建,有着不同方向的影响,往往起了互相抵消的作用。由于中国政府对台湾当局谋求“法理台独”的强烈反应以及台海紧张局势的升高,美国政府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对两岸政治谈判采取较为积极的态度,反对台湾单方面改变现状。美国的上述战略考虑,在反对台湾“独立”、维系两岸和平这一点上,与中国政府的立场有相通之处,客观上为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提供了较好的外部条件。  相似文献   

12.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因应全球区域一体化的浪潮,台湾当局力推自由贸易协议(FTA)战略,但成效不佳。2008年马英九执政后,两岸关系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得以缓和并稳步发展,台湾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问题被重新提上议事日程。当前,台湾当局的FTA战略目标逐渐从传统的中南美洲“友邦”逐渐转向亚太地区,从单纯的“政治驱动型”向“政治经济平衡型”特征转变。未来,台湾当局FTA实践的进展,并不单纯取决于台湾当局作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的身份,更取决于两岸经济整合的深度和两岸政治互信的程度。台湾当局FTA实践的经验,对于未来参与TPP同样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马英九上台执政后,美国对台政策的着力点由反对单方面改变台海现状转向正面评价台湾当局调整大陆政策和两岸关系的改善。美国的上述调整虽然有其现实的国家利益需求,但决策环境的变化也在对美国传统的对台思维和战略产生深刻的影响。未来四年,美国会继续发展美台关系,保持对台海局势的影响力,但随着两岸对话的不断深入,美国对台海局势的关注度可能会有所降低,台湾问题对中美关系的负面影响也可能趋于弱化。  相似文献   

14.
2008年以来,作为“再平衡”战略的重要部署,美国高调主导并强势推动TPP,对两岸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TPP成为美国对两岸关系施加影响的新切入点,对两岸的制度性经济合作造成直接冲击,也可能成为“台独”势力操弄影响岛内政治认同的新手段,给两岸务实解决台湾“国际空间”问题增添变数.大陆方面应该做好具有前瞻性的理论准备、政策研究和行动方案,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以及中国的和平崛起“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15.
在马英九以大陆为主要对象的“国家安全政策”中,“软实力”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他企图以政治价值观的漫洇,推动大陆民主化;以文化、教育理念的扩散,输出价值观;以“活路外交”塑造“民主台湾”、“文化台湾”的形象,最终达到对大陆实施“软制约”、“软制衡”的目标。虽然,由于岛内外种种原因的限制,马英九的“软实力”思想尚未对大陆产生明显的影响力,但这一切是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实施的,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6.
台湾光复以后,福建与台湾两省的关系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1945-1949年短短四年间,抗战爆发后全面断绝的闽台经贸关系得以迅速恢复和发展。在闽台两省交通、邮电和汇兑恢复的基础上,光复初期的闽台经贸关系在多个层面得到迅猛发展:两省频繁互派经济考察团并举办博览会,商业贸易和物资交换渐趋活跃,技术合作和相互投资蓬勃开展。这一时期的闽台经贸关系,呈现出形式多样、互补性强和受时局影响较大等特点,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战后两省社会经济和生产建设的恢复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问题,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围绕台湾问题进行了长达30年的武力对峙。在新中国成立的第一个30年内,对台政策是中国政府内政、外交生活的重要主题之一。数十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这一时期的两岸关系、对台政策、中美关系等进行了较为深人、丰富、细致的研究,为改革开放新时期“一国两制、和平统一”政策的出台,奠定了思想、政治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论两岸在南海争端中的战略合作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中,南海问题是一个具有战略价值的议题.两岸是否需要和能否在当前激烈的南海争端中进行战略合作,需要进行全面的考察.马英九执政以来,台湾当局的南海政策重新回到了1994年的政策轨道,重申"中华民国"拥有南海主权,并有意推动两岸合作开发南海资源.但是,两岸的"南海合作"不得不面对内外因素的制约.两岸之间能否搁置争议、构筑互信和建立必要的沟通平台是必须考虑的内部制约因素,而制约两岸合作的外部因素则主要是美国的阻挠和南海周边国家的分化.总体看来,两岸在南海问题上谋求合作,符合两岸的根本利益,既有利于维持中国的海洋权益,也有利于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相似文献   

19.
冷战结束以来,台湾与东盟国家进一步加强彼此间在政治关系领域的互动和交流,双方的政治关系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和提升。在两岸成功签署ECFA之后,台湾—东盟关系的发展趋向更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尽管台湾与东盟政治关系的进展在很大程度上是经济利益驱动的结果,但客观上台湾与东盟政治关系的提升和加强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中国大陆的外交成本。因此,考察冷战后台湾与东盟政治关系的发展演变,对于制定相关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台湾问题长期以来是中国国家安全面临的一个巨大战略挑战。陈水扁执政时期,由于民进党当局顽固坚持激进的分离主义路线,“台独”分裂活动给两岸关系带来了极大的战略险情,使台海局势多次走到爆发危机的危险边缘。本文全面分析民进党八年执政期问,陈水扁当局的“台独”分裂活动对两岸关系的破坏,以及中国政府管理台海危机的模式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