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们对美的事物总是热烈向往的,处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的青少年学生更是如此。教师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如富有美感,就能大大增强学生听课的情趣,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要使课堂教学富有美感,不仅教学内容的组织要精美,各教学环节科学合理;还要求教师仪表端庄,精神饱满;讲课的声音宏亮悦耳,抑扬顿挫;手势潇洒自如,启人心扉;板书新颖别致,简洁醒目。要注意避免上课时唾沫星子满天飞,前排学生遭“水灾”;黑板擦个不停,“雪花”飘悠悠,前排学生喊怨,“白”了少年头。努力使课堂教学达到六美:内容组织美、环节安排美、自我形象美、语言艺术美、教态自然美、板书设计美。创设出具有美感的课堂“磁场”,使学生自然“磁化”,从而有效接受“道”的教育和熏陶。  相似文献   

2.
汪莎 《求索》2013,(8):101-103
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美学的奠基人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建构了他的美学体系。他对审美与艺术的剖析在西方关学思想史上具有重大且深远的影响,他通过审美判断和艺术中关的密切联系分析出美的本质问题。辨别判断之美与艺术之关运用审美判断进行区分并详细说明了四个切入点,因为它是分析艺术之美的基础。艺术之美的根本点是判断之美,也就是取决于审美判断并高于判断之关。它与通过审美判断而得出的判断之美都是以无功利、无概念的形式为基础,但是并不是所有事物通过审美判断都能成为艺术,因为艺术是审美过程的提炼.是以美为根本点的最终形式。  相似文献   

3.
刘勰的《文心雕龙》强调文学的自然美与艺术美,形成了“重情尚采、质文统一”的美学思想核心。他认为:有形、有声之“文”来自客观的自然界,是自然而然的美;物是客观存在,情是物的主观反映,辞是情的表现手段,情依赖于物,辞有赖于情。刘勰肯定自然之美,是为了进一步论证人文之美。他从文艺与现实的关系出发,认为艺术美来源于客观的现实生活,社会生活对文艺起着决定的作用,而艺术美又具有特殊的社会功能,骏爽刚健的风骨则是品评文学作品的一个重要审美标准。  相似文献   

4.
况立秋 《新东方》2002,(1):69-72
刘勰的《文心雕龙》强调文学的自然美与艺术美,形成了“重情尚采、质文统一”的美学思想核心。他认为:有形、有声之“文“来自客观的自然界,是自然而然的美:物是客观存在,情是物的主观反映,辞是情的表现手段,情依赖于物,辞有赖于情。刘勰肯定自然之美,是为了进一步论证人文之美。他从文艺与现实的关系出发,认为艺术美来源于客观的现实生活。社会生活对文艺起着决定的作用,而艺术美又具有特殊的社会功能,骏爽刚健的风骨则是品评文学作品的一个重要审美标准。  相似文献   

5.
社会美包括作为人类劳动成果的工艺美和生活美两个部分,共同特征在于:以“善”的形态表现“真”的内涵,其实用功利性相对突出。自然美从总体或本质上看也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由于人类的劳动实践使本来威胁和限制着人的陌生、可怕和异已的自然界变成了对人有利、可亲,确证人的自由本质的人化的自然界,从而诞生了自然美,它以“真”的形式表现“善”的内容,合规律性中积淀着合目的性。艺术美作为一种物态化的心灵自由的形式,其内容是对社会美的自觉反映,其形式是对自然美的自觉运用,因而是美作为“自由的形式”的最高表现。  相似文献   

6.
我赞同这样一种观点:自然美的本质在于“自然的人化”。提出这个论点的理论依据,就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关于“自然的人化”的思想。这就是说,要从自然和人、审美客体和审美主体的关系中去研究和分析自然美的本质。以下从两个方面作一些具体的分析,并以此就教于崔自铎等同志。一、从审美客体和审美主体的辩证关系中来揭示自然美的本质崔自铎同志在《关于自然美的若干问题》一文(载于《理论月刊》1986年第8期)中表示,他不赞成“离开人的生活,离开自然和人的客观关系,自然美便不存在”的看法。他写道:“我们可以说,在宇宙发展过程中,曾经有过只有自然美,但却没有社会、没有审美主体和审美意识存在的时期;  相似文献   

7.
张敏 《台声》2004,(Z1)
从1993到2002年的10年间,在全国各地,几乎随处都可以看到“NB自然美”那亲切而又醒目的红底白字招牌;而自2002年到如今,全国的“自然美”招牌,又改变为以碧绿欲滴的树叶绿为底色的“自然美SPA生活馆”,从而与大陆民众生活更加贴近。据统计,“NB自然美”总裁蔡燕萍在海峡两岸竟开有连锁店近2000家,年营业额超过25亿元人民币。其中,仅上海、北京两地,便各有200多家的连锁店。“自然美”上海总部副总经理李悦心女士,原为台湾台中广播公司副总经理,两年前加盟“自然美”;同是媒体中人,故而她对我们这些“老记”格外关照,不但全程陪同,而且把…  相似文献   

8.
张敏 《台声》2004,(1):30-32
从1993到2002年的10年间.在全国各地.几乎随处都可以看到“NB自然美”那亲切而又醒目的红底白字招牌;而自2002年到如今,全国的“自然美”招牌,又改变为以碧绿欲滴的树叶绿为底色的“自然美SPA生活馆”,从而与大陆民众生活更加贴近。据统计,“NB自然美”总裁蔡燕萍在海峡两岸竟开有连锁店近2000家,年营业额超过25亿元人民币。其中,仅上海、北京两地.便各有200多家的连锁店。“自然美”上海总部副总经理李悦心女士.原为台湾台中广播公司副总经理,两年前加盟“自然美”:同是媒体中人,故而她对我们这些“老记”格外关照,不但全程陪同,而且把蔡燕萍与“自然美”介绍得既详尽又精妙。  相似文献   

9.
浅谈当代农业景观的审美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廖璇 《理论月刊》2007,(10):162-165
当代农业景观的审美价值已经和它的实用价值取得了同等的位置。农业景观的审美价值应是多方面的,一方面为形式美,另一方面为表现美。它的形式美表现了农业景观最直接的审美感受,而表现美则赋予了其功能性、生产性和可持续性。新时代的农业景观应使其形式美与表现美和谐统一,成为生产,生活,生态三者有机的结合体。农业景观的形式美与表现美和谐统一应该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审美重点。  相似文献   

10.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有这样一段经典的文字:“人最宝贵的是生命。它给予我们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懊悔,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  相似文献   

11.
吴冠中,我国著名油画家、彩墨画家,宜兴人。1942年毕业于国立艺专,后留学巴黎国立美术学院,现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他勤勉笃实,作品充溢着民族情韵的浪漫气息,并有许多文风优美的艺术论文。早年,在被冷落的失意中,沉寂于绘画,以超凡的纯静,抒写江南的故土情结。吴冠中最为画坛关注的是在1979~1980年间发表的《绘画的形式美》与《关于抽象美》,由此掀起了对固有艺术形式审美的反思。这场由他而起的画坛理论争辩,揭开了中国绘画现代表现形式探索的一页。其主要论点是,"抽象美是形式美的核心,人们对形式美和抽象美的喜受是本能的","我们要继承和发扬抽象美","形式是美术的本身","要在客观物象中分析构成其美的因素,将这些形、色、虚实、节奏等等因素抽出来进行科学分析和研究,这就是抽象美的探索。"  相似文献   

12.
把握命运     
我吃完午饭,走进教室拿出报纸看。小坤连忙推了推我,用手夹着一只正挣扎的蝴蝶向我示意。我一看便赞叹:“哦!好漂亮的蝴蝶。”对他说:“快放了它吧,它多可怜!”小坤皱着眉头说:“它刚才飞到窗边,我好不容易才捉到。放了它,岂  相似文献   

13.
黄艺农 《湖湘论坛》2001,14(1):83-84
美学界有些论者认为,“自然美是人类出现以前就存在的”。我们的观点是:自然美是在人类出现以后,在人的社会实践作用下,由自然物逐渐转化而成的。这个观点,基于对如下前提、条件和根源的理解。  一、理解自然物转化为自然美的前提  弄清美的形象和美的联系与区别、自然物和自然美的联系与区别,是理解自然物转化为自然美的前提。  美的形象是客观实体,即具有美这种本质属性的具体可感的事物。美则是美的形象的本质属性——悦情功能性,即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能与人的求悦性相容的属性。美这种本质属性寓于客观事物之中,决定着一…  相似文献   

14.
为报道反恐战争,女记者莎拉·奥列佛来到了阿富汗。最近,德国记者福尔克·汉迪勒沃克和澳大利亚摄影记者哈瑞·伯顿以及其他人的遇难,更加突出了战争会让报道它的记者死亡的事实。以下是莎拉在阿富汗的日记节选。 在塔吉克斯坦我居住旅店的大厅里,一位陌生男子看出了我的心思。他触摸着挂在我脖子上的绿色玻璃蝴蝶说“当你从阿富汗平安回家时,你就可以把它解下来了。”这个玻璃蝴蝶是我在柏林买的护身符,希望它能保佑我在地球上最危险的国  相似文献   

15.
《远去的“凌志”》一案,使人们清楚地看到,一心想发财而辞职“下海”的张惠为“找出路”而走向犯罪的轨迹。 正当张惠想“下海”苦于找不到“合适”的发财门路时,遇到了身为台湾商人的舅舅,轻而易举地当上了他舅舅在大连的代理商老板,开上了“凌志”轿车,神气十足地开着它兜风访友。转眼间,又失去了“凌志”,心里真不是滋味,可想要再得到它,谈何容易。张惠认为“大楼(机关)里这俩钱,吃不饱,饿不死”,为了“富”起来,不如另辟蹊径“发大财”。可他既无专长,又不肯下苦功夫创业,混来混去,一事无成,“发  相似文献   

16.
试论艺术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来只说“艺术美”,何来“艺木丑”呢?本文正是出于对艺术中化丑为美的传统说法的怀疑,试图提出自己的浅见,以就正于专家和学者。 虽然朱光潜先生在《文艺心理学》中也明白地说过“自然美可以化为艺术丑”的话(《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一卷,第141页),但从他称拙劣的美人广告画为艺术丑来看,他所说的“艺术丑”是指不成功的或不象样的艺术,而不是艺术中的丑形象。而且即使是这种“艺术丑”,就在同一论著中,朱先生在怀疑克罗齐的丑就是“不成功的表现”这个论  相似文献   

17.
蝴蝶     
宇文正 《台声》2014,(5):49-50
<正>一位监狱写作班的学生坤给我写信问起一事,张爱玲《流言》中的《炎樱语录》里,"我的朋友炎樱说:‘每一个蝴蝶都是花的鬼魂,回来寻找它自己。'"而他读到另一个说法,泰戈尔的《飞鸟集》里也有"蝴蝶是花的鬼魂,回来寻找她自己"之语。他说泰戈尔在张爱玲出生(1920年)之前已获诺贝尔文学奖(1913年),"张爱玲怎会不知此句话的出处?"  相似文献   

18.
(一)第一个提倡用白话写诗的人是胡适。据胡适《尝试集》自序说,他最早“尝试”写白话新诗的时间是一九一六年七月。(二)中国报刊第一批发表的白话新诗,是一九一七年二月《新青年》第二卷第六号上胡适的《白话诗八首》,即《朋友》(收入《尝试集》时改为《蝴蝶》)、《赠朱经农》、《月》(三首)、《他》、《江上》、《孔丘》。(三)据朱自清《一九一九年诗坛略  相似文献   

19.
艺术消费     
一件艺术品,比如一幅绘画,寒既不可以为衣,饥亦不可以为食,我们为什么需要它呢 ?这是对美的欣赏的需求。对美的追求,是人有异于动物的主要标志之一。当我们全神贯注去玩味美时,我们不会计较一幅画的实用价值,除了能给人以美感享受,它的确也没有什么实际用途。但产生美的效应,就是艺术品的价值。   美学大师朱光潜说:“艺术家见到一种意境或是感到一种情趣,自得其乐还不甘心,他还要旁人也能见到这种意境,感到这种情趣。他固然不迎合社会心理沽名钓誉,但是他是一个热情者,总不免希望世有知音同情。因此艺术不只达到‘表现’…  相似文献   

20.
《远去的“凌志”》一案,使人们清楚地看到,一心想发财而辞职“下海”的张惠为“找出路”而走向犯罪的轨迹。正当张惠想“下海”苦于找不到“合适”的发财门路时,遇到了身为台湾商人的舅舅,轻而易举地当上了他舅舅在大连的代理商老板,开上了“凌志”轿车,神气十足地开着它兜风访友。转眼间.又失去了“凌志”,心里真不是滋味,可想要再得到它,谈何容易。张惠认为“大楼(机关)里这俩钱,吃不饱,饿不死”,为了“富”起来,不如另辟蹊径“发大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