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1895年甲午战争后的半个世纪里,祖国宝岛台湾沦为日本的殖民地。日本侵略者在台湾除了加强经济上的殖民掠夺之外,还大力推行殖民文化,始终把殖民文化当作霸占台湾的一个重要步骤。  相似文献   

2.
日据初期,台湾总督府首任学务部长伊泽修二基于所谓“国家主义教育”思想,参照日本“国语运动”,以在台湾普及日语为目标,构建出日据台湾50年殖民教育体系雏形。伊泽修二意图以日语为载体,利用总督府的威权政治强行输入日本文化、思想及“国体”意识,向台湾人灌输“忠君爱国”思想,企图彻底改变他们的中国国家认同和中华民族意识。  相似文献   

3.
日据时期台湾高等教育评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中日“甲午战争”之后,清王朝被迫将台湾割让给日本,直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在长达51年的“日据时期”,台湾总督府根据殖民统治的需要,逐步建立起一个脱胎于日本明治维新所建立起来的新教育模式,却又明显有别于日本本土教育的殖民教育体系,高等教育也在这一时期发轫并初具规模.本文试图探寻日据时期台湾高等教育的发展脉络,分析殖民教育政策的演变及其对台湾高等教育发生、发展的影响,进而对日据时期台湾高等教育的特点、绩效及其在整个殖民教育与社会变迁中所扮演的角色,作尽可能客观、科学的评价.  相似文献   

4.
南进,是日本帝国主义对外侵略扩张的主要方向之一。19世纪末以来,随着台湾的割让,日本取得了地理位置更加靠近南方的南进据点,在日本帝国主义南进扩张中,台湾殖民总督府开始扮演着日益积极的角色。本文即拟以福建官脑局案为中心,对20世纪初期台湾在日本南进战略中的地位,作一个案分析。  相似文献   

5.
1935年的台湾博览会,台湾总督府作为策展者,力求将台湾装扮成“繁荣”、“昌盛”的形象,这些展示成了外界判定“日本殖民有功论”的资料证据。当时,台湾知识分子对博览会有相关的记述和叙事,他们以自己的“小叙述”,或纠正,或对抗策展者的“大叙述”。经由博览会这一空间,可以解读出台湾“殖民现代性”的驳杂性和多义性。  相似文献   

6.
<正>内容简介:1895年清政府战败,与日本政府签订《马关条约》,自此台湾被日本窃据。从这时起,台湾同胞就展开了抵抗运动。本书对台湾同胞抗日运动的历史进行了梳理,共有七章,内容包括台湾官民反割台的斗争、台湾总督府的殖民征服政策、以汉人为主体的抗日游击活动、台湾少数民族的武装抗日事件、台湾社会团体反殖民统治的斗争、台湾民众在祖国大陆的抗日活动。  相似文献   

7.
日据台湾期间,殖民政府为扩大侵略战争,适应战时统制的需要,在台湾各级警察机关设置经济警察单位及经济警察人员,实施经济警察制度,形成了台湾警察的经济化现象。日本殖民政府借助警察这一国家机器、利用经济警察这一制度加速经济殖民政策在台湾的实施,从而实现对台湾的强力统治。台湾经济化警察产生的特定历史背景对其机构设置、主要职责等方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并为其进行经济掠夺和殖民统治的史实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8.
(一) 电影传入台湾是一九○一年(清光绪二十七年)十一月,日本人高松丰次郎在台北西门町日新新闻社前的空地上盖屋,用从日本带来的一台放映机放映英杜战争等十几部影片。台湾总督府并让高松丰次郎拍摄日本人统治台湾纪录片二万呎带到日本,在帝国会议的总预算会上放映,作为统治台湾的现状说明,这是在台湾拍摄影片的开始。一九二一年台湾总督府为进一步推行殖民统治,对台湾人民进行奴化教育,在总督府文教局设巡回电影班,并从东京聘来日本摄影师荻屋在台北设立制片机构,拍摄宣传性的新闻纪录片。第二年日本松竹蒲田映画株式会社田中钦到台摄制台湾  相似文献   

9.
薛洋 《两岸关系》2007,(1):43-45
公学校历史科的设立1895年清廷在甲午战争中惨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将台湾“让与”日本。日本窃据台湾后,面对岛内汹涌澎湃的抗日浪潮,日本驻台殖民政府意识到培养亲日新一代的急迫性,而教育无疑是最行之有效的途径。故日本总督府于1898年在台设立“公学校”,招收台湾学童接受初等教育,同时设立“小学校”接收在台的日本学童。“公学校”的课程是专门针对台湾人设计的,和“小学校”以及所谓“内地”(指日本)的学校都有所不同。历史科是世界各国、各地区学生必修的最基本科目之一,却在“日据”时期台湾的“公学校”  相似文献   

10.
迄今为止,有关日本殖民统治初期台湾人民抗日武装斗争的研究,其注意力多集中于起义,讨伐和招降等问题上,而忽略了抗日武装斗争与祖国大陆的联系,以及基于这种联系,日本殖民者所采取的对策.本文拟从台湾总督府谋求确立治安秩序的角度来考察这一问题,并分析由此引发的总督府面对福建的“对岸经营”活动.  相似文献   

11.
曾龙 《统一论坛》2014,(2):66-68
公元1894年,是清光绪二十年,中国干支纪年里的甲午年。在这一年爆发的中日甲午战争,以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签署而告终。日本凭借巨额的战争赔款和殖民掠夺,全面走向军国主义道路。清政府中兴梦碎、积重难返,泱泱中华就此深陷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痛失宝岛台湾长达半个世纪之久。  相似文献   

12.
陈艳云 《求索》2010,(8):240-243
日据时期,台湾总督府调查机关作为日本推行南进政策的情报机构,对南洋种养业进行了长期、全面的调查研究工作。在日本"经济南进期",总督府对南洋种养业调查的目的是为日本经济势力向南洋地区扩张提供参考资料,为南洋日侨企业提供产业指导。进入"国策南进期"后,总督府对南洋种养业调查的目标则是利用南洋地区热带资源开发战争所需的战略资源,为日本进行长期战提供物质保障。  相似文献   

13.
蒋渭水是日据时期台湾本地新一代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经历总督府医学校、文化协会、民众党三个人生历史阶段,其反殖民斗争思想逐渐走向成熟,政治上定位于中间偏左派。在为争取台湾人政治权益而斗争的同时,蒋渭水身上还体现出广大台湾民众所具备的强烈的中华民族意识和抵制殖民同化政策的坚韧民族性格,历史的事实足以证明所谓日据时期台湾社会走向“脱中国化”的“台独史观”是多么的荒谬。  相似文献   

14.
《台声》2011,(8):87-87
日本殖民台湾达半个世纪,因此,当时的日本有许多台湾留学生,他们为了生存,同其他省份的华侨团结一致同日本政府进行交涉,共同维护华侨在日本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日本殖民统治中国台湾和朝鲜半岛期间,移植国内渔业法制,在上述两地设置水产试验科研机构、成立渔业或水产组合,通过完善制度和政策建设,在短时期内使两地的渔业法制实现了近代化,推动了海洋渔业走向规范化和秩序化。但这种近代化是基于对殖民地人民的掠夺之上的,目的是满足殖民统治和资源掠夺的需要。渔业法律政策为殖民统治披上制度的外衣,先天带有殖民属性。日本殖民者借助法律政策在东亚渔业领域主导规则建立,构建特权甚至是霸权秩序,也为日本构建“海上帝国”以及在东亚地区的殖民起到后援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16.
伪满洲国推行的奴化教育是日本帝国主义对华殖民教育的一部分,它与政治统治、军事镇压、经济掠夺构成一个统一体,其实质就是法西斯专制与愚民教育。对日本帝国主义强行推行奴化教育的根本目的进行阐述和分析,有助于揭露日本侵华殖民教育政策的本来面目,以及日伪统治者奴化愚弄中国民众、推卸战争责任、美化殖民统治的丑恶目的。  相似文献   

17.
<正>1895年6月至1945年8月,是台湾历史上的日据时期,既是日本殖民者残酷压迫和剥削台湾人民的历史过程,也是台湾人民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过程。根据日本殖民者编写的《台湾总督府警察沿革志》《台湾宪兵队史》等文献资料记载,这一时期,台湾人民发起的反抗日本殖民统治运动包括武装抗日运动、政治运动、无政府主义运动、民族革命运动、农民运动、共产主义运动。其中,武装抗日运动主要发生在1915年以前,其他反抗日本殖民统治运动主要发生在1915年以后。台湾的无政府主义运动伴随着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8.
1937年为台湾皇民化运动正式开展的一年,也是祖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一年。面对军部法西斯势力的猖獗和总督府政治压力的强化,台湾民族运动的主要领导人林献堂不得不出走日本内地以避祸。此一时期林献堂社会生活中显现出民族主义与改良主义的复杂交错,并且开始学习日语,这种对时代及政局的选择性因应,体现了林献堂人生道路的多面性。  相似文献   

19.
矢内原忠雄(1893—1961)融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实证研究方法与无教会主义的基督教信仰,将之运用于殖民地的个案分析,是日本殖民政策理论的集大成者。其《日本帝国主义下的台湾》自1929年出版以来受到各方关注,成为研究台湾社会生产方式性质的经典文本。冷战过后,其殖民理论转化为经济决定论的区域研究方法,逐渐被日本、台湾岛内史学界的“新殖民史观”所挪用。为了对其批判性清理,有必要回溯1930年至1970年间宋斐如、叶荣钟、刘进庆、戴国煇、涂照彦等人对此的批判,并在此基础上重新建立一种反帝反殖的“东方学”谱系,探索殖民现代性以外的中国现代化道路。  相似文献   

20.
安东 《台声》2014,(8):81-82
今年7月,是日本殖民统治台湾时期台籍知识分子在岛内建立的第一个合法政党——民众党创立87周年。尽管台湾民众党自1927年7月10日结党,至1931年2月18日被日本殖民当局强行取缔,仅仅存在了3年7个月。但谈及上世纪20年代起,在政治、文化、经济等领域内与日本殖民当局展开非武装抗争,掀起台湾同胞反帝抗日民族解放运动,却不能不谈及台湾民众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