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草案)》,汇报三个问题:一、侵权责任法草案的起草和修改经过侵权责任法是保护民事主体合法权益,明确侵权责任,预防并制裁侵权行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民事基本法律。我国民法通则、消费者权  相似文献   

2.
国家侵权赔偿与民事侵权赔偿都属侵权损害赔偿。国家赔偿责任在民事侵权赔偿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有相似之处,也有许多差异,表现在:侵权赔偿责任主体上,民事侵权主体的范围没有限制,而国家侵权赔偿主体只能是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归责原则上,民事赔偿实行过错原则,国家赔偿采取违法原则;在赔偿范围和标准上,民事赔偿没有赔偿范围的和最高限额的限制,而国家赔偿仅限于行政和刑事赔偿并有最高限额的限制;在赔偿程序方面,民事赔偿当事人可直接向法院提出诉讼请求,而国家赔偿中国家赔偿义务机关应主动赔偿。另外,民事赔偿与国家赔偿在责任形式、费用来源、时效方面都有不同。  相似文献   

3.
付丽梅  高晓林 《前沿》2011,(18):75-77
《侵权责任法》是一部通过对民事主体合法权益予以保护,对侵权责任予以明确,对制裁侵权行为予以强化,来推进和保障社会稳定和谐的民事基本法律。我国民法通则、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环境保护法、道路交通安全法等法律对侵权责任作了一些规定,这些规定对于保护公民、法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秩序,起到了积极作用。本文从《侵权责任法》对原来侵权责任的修改以及新规定两方面分析侵权责任法的亮点,以帮助更多的人理解运用这部新法。  相似文献   

4.
我国《食品安全法》只在第138条第3款中简单规定了食品检验检测机构的民事赔偿连带责任,对于食品检验检测机构在不同法律关系中的法律责任主体地位、民事合同责任、民事侵权责任均未涉及,给行政执法和司法实务带来了难题。因此,要区分检验检测机构隶属于企业、政府和作为独立的第三方中介机构时不同的主体地位及相应的法律关系;要突破合同的相对性,认定食品检验检测机构与消费者之间有合同关系,并适用相应的赔偿原则,这主要基于检验检测机构的公信力和信赖利益保护原则。对于食品检验检测机构的侵权,应确立过错推定原则作为归责原则,适用举证责任倒置,区分故意和过失,明确故意侵权将承担连带责任,而过失侵权只为补充责任。  相似文献   

5.
流浪动物在疾病传染、致人损害等方面已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这种特殊的民事侵权问题在责任主体的确定与责任划分上具有复杂性,而我国现行相关立法较为概括,应充分结合法律实践予以明确。  相似文献   

6.
《小康》2020,(17)
正侵权责任是民事主体侵害他人权益应当承担的法律后果。民法典草案第七编"侵权责任"针对侵权领域出现的新情况,吸收借鉴司法解释的有关规定,对侵权责任制度作了必要的补充和完善。日常生活中,高空坠物、网络侵权等事件时有发生。当民事主体侵害到他人的合法权益时,则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即侵权责任。针对侵权领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民法典草案侵权责任编在总结现行《侵权责任法》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相关内容作了补充完善,回应了民生热点,填补了法律空白。  相似文献   

7.
侵权责任法是为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明确侵权责任,预防并制裁侵权行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而制定的法律。经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于2010年7月1日起实施,侵权责任法至今已经施行了9年。民法典出台后,侵权责任法也将被取代,不再保留。2019年12月23日,完整的民法典草案初次提请审议,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听取了民法典各分编草案修改情况和民法典草案编纂情况的汇报。这其中,也包括了侵权责任编。  相似文献   

8.
司法鉴定人是司法鉴定的实施者,在整个司法鉴定活动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司法鉴定人是司法鉴定过程中的核心环节,司法鉴定人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应引起社会的关注,在我国《决定》和两个《管理办法》中有关于民事赔偿责任的规定,但在对民事赔偿责任的性质、构成要件等具体问题上没有规定。在考察了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的鉴定人民事赔偿责任的基础上,明确了我国鉴定人民事赔偿责任在不同情况下的违约责任和侵权责任,提出了以司法鉴定机构和司法鉴定人(自然人)作为连带民事赔偿责任主体,承担符合构成要件的民事赔偿责任。  相似文献   

9.
正近年来,人民群众环保意识和维权意识显著增强,涉及生态环境的案件明显增多,但在司法实践中还有许多问题亟需解决:一、涉及生态环境民事侵权诉讼不易。一是原告主体资格不明确。传统法律并未授权个别主体提起公益诉讼的适格权利。新修订的民事诉讼法第五十五条虽然明确了机关、有关组织就公共利益的侵害享有诉讼的权利,但还需要相关法律的配套规范。二是因果关系鉴定难度较大。  相似文献   

10.
2009年12月26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该法将于2010年7月1日起施行。侵权责任法与物权法一样,核心在于保障民事主体的私有权益,是继合同法、物权法之后,我国民事领域的又一部重要法律。  相似文献   

11.
行政侵权的客体是指行政主体在违法或不当行使行政职权时所侵害的行政相对方的"法益".行政侵权客体的合法权益论已经不符合世界行政侵权保护范围扩大化的趋势.行政侵权客体的理论研究应摆脱民事侵权理论的桎梏.行政侵权客体要满足不断发展的权利需要,范围应逐步扩大.  相似文献   

12.
江必新  刘润发 《求索》2008,(1):84-86
由于环境立法的滞后尤其是环境侵权民事救济的缺陷,客观上要求环境侵权民事救济的理论与制度创新。因此,以民法的社会化为视角,系统分析我国环境侵权民事救济的现状与不足,加强其立法完善,实现民事救济制度的社会化,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
丁延松 《青年论坛》2014,(3):110-114
公益诉讼中,民事公益诉讼保护的对象、提起民事公益诉讼的主体,尚未规定明确,这导致司法操作的困境,不利于法治中国建设。应进一步明确收案范围,明确提起诉讼的主体范围,建立配套机制以保证公益诉讼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4.
民事侵权与过失犯罪的区分问题很少引起人们的关注,但司法审判实践中,确实出现了很多让司法机关困扰的案件。因此,有必要分析研究民事侵权与过失犯罪的界限问题,明晰民事侵权和过失犯罪的判断标准,以促进法律纠纷的解决与社会的安定与和谐。  相似文献   

15.
网络语言暴力损害了他人的合法民事权益,构成民事侵权,应承担相应的侵权责任。我国现有法律规定过于原则和不统一,应将网络语言暴力作为特殊侵权加以具体规定。  相似文献   

16.
对侵害知识产权的行为能否造成精神损害,能否要求精神损害赔偿问题,我国民法通则和相关知识产权法律并没有作出明确具体的规定。而在审理知识产权侵权案件中,如何认定精神损害赔偿责任,如何计算精神损害赔偿数额都是司法实践中常常遇到的问题。因而精神损害赔偿问题一直为知识产权理论界和司法实践部门广为关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的通过和施行无疑对民事侵权,包括知识产权侵权精神损害赔偿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侵害知识产权的行为能否造成精神损害,能否要求精神损害赔偿问题。世…  相似文献   

17.
《侵权责任法》是我国民事立法的创举,其采取了不同于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的立法模式。同时也给教学工作带来了新的摸索。对于侵权责任法相关内容的编排,不同的教材的差别很大,往往给教师授课带来一定的困惑。通过法律关系的主体、客体、内容三要素的结构体系整合侵权责任法的相关内容,以此在教学中实现内容的完整性和结构的逻辑性。  相似文献   

18.
政府网络管理是信息网络防控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政府网络管理的相关立法并不完善,有关职能部门的执法经验尚不成熟,网络飞速发展带来的新问题层出不穷。这些因素导致政府在履行网络管理职能时可能出现侵犯网络主体隐私权、信息网络传播权及其他合法权益的行为。这类侵权行为不同于发生在平等民事主体之间的网络民事侵权行为,与之相应,因这类特殊的侵权行为而产生的政府网络管理中的侵权责任也有其自身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确定工伤保险补偿与民事侵权赔偿的合理适用模式具有重大意义。我国立法应根据侵权行为的主体及其主观状态的不同选择合理的适用模式:用人单位侵权引发的工伤救济一般采用替代模式;用工企业若存在主观方面的故意行为或者是重大过失及不缴纳工伤保险费的,则采用补充模式;用工企业不缴纳工伤保险费的亦采用补充模式。  相似文献   

20.
我国现行民事再审制度立法中的缺陷集中表现在启动民事再审程序的主体错位、再审事由重实体、轻程序、再审时限和次数、再审方式和范围不明确。要转变立法指导思想、建立再审之诉制度 ,明确再审事由、时限和次数、方式和范围 ,以推动民事再审制度走向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