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醋不仅是饮食生活中的重要调味品,更具有护肤养颜、防肥胖、促进体内新陈代谢、解酒、护肝等诸多保健功能。就在满大街的酒吧、咖啡屋老板感叹生意难做时,一位精明女孩踩准时尚节拍.在广州独辟蹊径开起了新潮“醋吧”!各类时尚醋饮一经推出,大受关注身体健康的都市白领们青睐,女孩从而大发“醋”财,个人财富竟从几万元“鼓胀”到百万!且看她有什么经营绝招——  相似文献   

2.
老陈醋     
山西醋很有名,老陈醋是山西醋中的珍品。2000多年前,山西就开始了醋的生产。春秋战国时代,古晋阳就有一些作坊开始酿造老陈醋。第一个正式推出“山西老陈醋”名牌的,是制作人王来福。清朝顺治年间王来福来到清源(今清徐县),利用当地原料充足、水质优良的条件开办醋坊,改陈年白醋为熏醋。山西醋品种繁多,不但有陈醋、普醋、特醋、味醋等许多品种。如从原料区分,则有高梁醋、玉米醋、小米醋、柿子醋、果醋、酒糟醋、粉渣醋、红薯醋等多种。老陈醋,具有一般醋的酸醇、味烈、味长等特点,同时,还具有香绵、不沉淀的特点。另外,老陈…  相似文献   

3.
一说到“醋”,大多数的人都会想到小心眼、小孩子气、妒妇和下山老虎……所以说,男爱喝酒,女爱吃醋,醋为女人所善事也……  相似文献   

4.
醋在山西人的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山西人对人类的特殊贡献。山西人善酿和酷爱吃醋,素有“老醯儿”之称。古时管醋叫醯,把酿醋的人叫“醯人”。因此,吃醋也不叫吃醋,而叫“吃醯”。山西做醋的历史大约有3000年之久。北魏贾思勰在其名著《齐民要术》中总结的22种制醋法,有人考证认为就是山西人的酿造法。其中“作米酢法”便是“山西老陈醋”的酿制方法。山西的特殊地理和微生物环境使得山西人能够酿造出风味独特的食醋。作为醋的故乡,在民间至今有做醋的传统。如果您到山西的乡村僻壤盛夏一游,你会发现,老乡们在烈日之下,放一口麻纸闷着的…  相似文献   

5.
"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的山西,令该省引以为自豪的东西当然不胜枚举,但似乎有两种东西最能代表山西,甚至成为该省的代名词,一个是煤,另一个是老陈醋。"老陈醋在山西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现在,山西不仅是产醋最大的省,省内有上千家醋厂,食用醋、保健醋等系列产品共100多个品种,而且,山西也是食醋大省,山西人被戏称为“老醯(xi,醋的古称)”每人年食醋10公斤,相当于北京人的两倍。"10月初的一天,秋阳灿烂。记者从北京专程奔赴山西清徐县,采访关于老陈醋方面的事宜。"“晋溢香”老陈醋有限公司的总经理贾福成,多年…  相似文献   

6.
人在闽西北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柴米油盐”就像夫妻过日子,是婚姻这只船的压舱石;“酱醋”如同亲朋好友,是人生的调味品;“茶”呢,茶是闲人,也是小人,往往惹是生非,有道是“茶为花博士,酒是色媒人”啊。西门庆见了潘金莲一面,两日内竟然五次踅入王婆茶坊喝茶,东拉西扯!——闲话泡多了,谁知茶杯的深浅呢?  相似文献   

7.
《政工师指南》2010,(1):F0002-F0002
独流镇是天津市静海县三大古镇之一,素有“醋酒酿造之乡”、“建筑之乡”的美誉。全镇共有28个行政村(街)。总人口36126人,总耕地面积61613亩,镇域面积64.4平方公里。2009年,全镇实现GDP7.43亿元,财政收入575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1万元。  相似文献   

8.
山西是醋的故乡,老祖宗留下的遗产是宝贵的财富,为山西人引以为骄傲。 然而从80年代后期起,有“华夏第一醋” 之称的老陈醋事业则裹足不前。从90年代开始则处于下滑阶段,产量在逐年下降,规模在逐年缩小,市场在逐年萎缩。 山西不能丢掉醋,山西不能没有醋,在政府的高度重视和一些有  相似文献   

9.
《劳动保障世界》2007,(3):10-10
醋,是调味品,防病保健功能显著。现在,品种多、功能广的醋饮料已经大量开发上市,使醋成为新的休闲保健饮品。目前,上海、福州、西安、贵阳等地已经出现专门经营的醋吧,既有花色醋饮,又有以醋调制的鸡尾酒,加上幽雅的环境,浓厚的文化氛围。使消费者趋之若骛,使醋吧成为继茶吧、酒吧、咖啡吧之后的一大时尚,生意火爆,财源滚滚。  相似文献   

10.
《人大研究》2014,(1):I0004-I0004
“义顺”取“义内求财、一帆风顺”之意。“义顺”商号创建于1925年,现已发展成为一家集“科研、生产、营销”三位一体的集团化企业。现在的义顺企业由兰州义顺工贸有限责任公司、康乐县义顺农工商公司、甘肃义顺莲花山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甘肃莲花山土特产有限公司四个公司组成,下设五粮液、剑南春专卖店,义顺酒庄、义顺连锁超市、商超、酒店、团购工作部、访销中心、中药材加工厂、洗涤化妆品加工厂、当归醋加工厂、壮根灵科研开发中心、莲花山中药材科研开发中心等部门。  相似文献   

11.
传说古代有一位皇帝想招一位大臣为驸马,但这位大臣已有发妻成了个难题。皇帝宣这对夫妻进殿,对他们说,如果他们不离婚,就必须喝下御赐的毒酒自尽。君命不可违,但他们又不愿分离,于是双双喝下“毒酒”。但这并不是一出悲剧,皇帝为了考验他们之间的感情,给他们喝的只不过是一壸醋。“吃醋”一词有了“对爱情忠贞”的引伸意义。后来不知何故,这个词竟讹传为比喻男女之间的嫉妒,也许是醋那种酸溜溜的滋味特能表达个中心理。位于中国北部的山西省的人们,并不理会“吃醋”这个词的这种含义,他们嗜醋如命。据史载,两千二百多年前的春秋时期,  相似文献   

12.
《辽宁人大》2007,(3):40-41
在北京胡同里住了大半辈子的王大爷坚持看晚7点钟的《新闻联播》。在他眼里。电视上说的民生问题已经不单是自己生活里的“开门七件事儿,柴、米、油、盐、酱、醋、茶”了。  相似文献   

13.
云南“苴却砚”雁寒翻了几本有关介绍云南风物特产的书,连安宁大葱禄丰醋之类都有介绍,却独独不见介绍“苴却砚”,令人造憾,更令人不解!人们现在提及中华四大文化瑰宝纸笔墨砚中的砚,只知端砚为最,殊不知产于云南省永仁县新辖的金沙江南岸的苴却砚,曾于宣统元年(...  相似文献   

14.
多次外出旅行,常常会带点家乡的醋,我这个地地道道的老西儿,和大多家乡人一样,没醋吃不下饭。前段时间去北戴河玩,忘了带醋,饭店要了一点,真的不敢恭维,颜色黄而淡,除了酸,别无他味。  相似文献   

15.
在雄伟的乌拉山角下,提起乌拉特前旗呼和苏木“五一”食品厂厂长贾永东这个名字,巴盟几乎无人不晓,他生产的用乌拉山天然矿泉水酿出的调味品—一矿泉水酱油醋,味美色浓,醇香可口,深受百姓的欢迎。特别是他致富不忘家乡的可贵精神传遍千家万户,成为佳话。十年前,贾永东还是一个普通的农民,在党的富民政策的感召下,在没有一分钱的情况下,他租了3间破土房,赊了5吨水泥,靠着几口大锅和水泥池开始了他艰难的创业之路,制作醋酱油。在老一辈几代人生产醋酱油配方的基础上,非常重视生产工艺的各个环节,严把质量关,使生产出的产品具…  相似文献   

16.
去冬今春,广东发生了一次历史罕见的非典型肺炎侵袭、医务人员大规模感染事件,及由此引发的群众心理失控以致连续两波的白醋、食盐和大米被抢购狂潮。这“两大事件”一度在大江南北传为街谈巷议的热点话题。如今疫情虽已受到有效控制,事态亦渐告平息,但值得事后思考。“情人节,情意深,送花不如板兰根;情侣餐,点蜡烛,但要记住抗病毒;情人夜,搞气氛?赶紧回家把醋熏。”那是2月14日,广州坊间的手机大多流行着类似内容的短信息。“三人成虎”的谣传,使危言耸听的疫情流言并由此衍生的抢购风潮,一时甚嚣尘上,搅得满城风雨,人心惶惶!针对上述情形,…  相似文献   

17.
我参与了“9·2”特大抢夺案的侦破工作。 写完这篇稿子时,心情和破案时一样:醋畅淋漓。因为破案和写文章有异曲同工之处:既苦、亦累,更有乐趣!  相似文献   

18.
柴、米、油、盐、酱、醋、茶,自古以来,不论寒门还是富户,每天大门打开,开始一天的生活,这七样东西便是不可或缺的必需品。“开门七件事”的谚语始于何时,有待考证,一般认为始于宋朝。元代杂剧《刘行首》二折中的“当家诗”曰:“教你当家不当家,及至当家乱如麻。早起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此诗犹如大白话,又不乏生活哲理,“及至当家乱如麻”一句,确是芸芸众生为生计奔波忙碌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19.
品读台湾茶     
尚道 《台声》2008,(11):87-96
中国是茶的故多。传说茶叶被人类发现是在公元前28世纪的神农时代,唐代茶人陆羽所著《茶经》中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神农百草经》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其中所述的“茶”经考证即为今日的茶。与祖国大陆的茶史相比,台湾茶史虽短,却也有200余年。台湾诗人吴德亮在《台湾找茶》一书写道,“早在300多年前(1645年)台湾就有野生茶树的记载,不过真正发展茶树栽培管理制造,则是近200年前由先民自大陆福建所引进,包括茶种及种植技术等。”民间常言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可见茶早已深入民间的日常生活。小小的茶叶饱含着两岸中国人的文化与智慧,在品茶的过程中,茶人追求着一茶一人生的哲理境界,享受的是茶所带来的宁静与平和。  相似文献   

20.
河南小吃:养在深闺人未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人素来讲究吃,天塌下来,先吃饱了再说。病入膏肓时还要劝人吃点什么。验明正身,押赴刑场前,会送上好酒好菜,死了不能做个饿死鬼,这是国人的忌讳。“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物质上极度的缺乏反而形成了我国源远流长的饮食文化,实属中国特色。河南地属中原,乃全国文化交汇之处,在吃的方面亦是如此。河南人吃辣,但不像湖南四川那般辣;河南人吃酸,但不如山西醋翻天;河南人吃甜,对江浙人乱用糖也烦。聪明的河南人不仅揉和了大江南北各色风味做成了各地皆宜的“大锅烩菜”,还有独具特色的风味小吃。到过七朝古都开封的游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