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龙 《群众》2012,(11):88-88
今年以来,各地相继采取了一些方法和措施,推动领导干部下基层。在此过程中,不少地方又把“深入调研”作为首要环节,要求领导干部沉到一线去,亲自“问诊把脉”,开出好“药方”,以便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相似文献   

2.
曾志杨 《现代领导》2010,(11):47-47
深入基层,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转变干部作风、提高机关行政效能的重要途径。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时下有些领导干部下基层,却往往“身”入而“心”不入.做表面文章.搞形式主义,不仅不能解决基层的问题.反而引起基层干部群众的反感。有的领导干部下基层大多往效益好的单位跑,而对问题多的单位则绕道而行;有的干部下基层,是从上级机关到下级机关,兜来兜去还是在机关里转;  相似文献   

3.
按理说,如今交通条件改善了,深入基层应该更方便些。但一些机关干部反倒被车子绊住了双腿;享受专车待遇的,一时缺车便不下基层;不享受专车待遇的,也变着法儿用专车,或搭乘专车,或叫所去地方倒派“专车”,否则不下基层。机关车子越买越多,下基层却越来越难。  相似文献   

4.
罗志军 《群众》2011,(10):7-10
从沈高村回来,我对在全省推动领导干部下基层开展“三解三促”活动的信心更加坚定。结合实际,省委对这项活动作了进一步部署,特别是对“什么人下去”、“下到什么地方去”、“怎么下去”、“下去干什么”这四个问题进行了规范,明确不但要有形式更要有内容,要求各级领导干部结合分管工作和部门职能,深入到村镇、社区和基层单位去,重点到那些比较困难、经济薄弱和矛盾比较突出的地方去,扎扎实实地开展好“三解三促”,同时推动这项活动常态化制度化,建立考评机制,着力形成领导干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的长效机制,促进各级干部真正把群众放在心坎上、当人民的好公仆,努力做到科学发展向上攀登、联系群众向下扎根,使江苏不仅在经济社会发展上力争走在全国前列,而且在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上也力争走在全国前列。  相似文献   

5.
大方县达溪镇达溪村街口组72岁的农民周朝璜说:“我要教育我的儿孙对共产党感恩戴德,我活了70多岁是第一次赶上这种好政策,过上这种好生活。”这是贵州省毕节地区在第三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开展“万名干部下基层”活动,我到基层一线调研时听到的一席话。  相似文献   

6.
最近听说,市委主要领导下基层调研,既无警车开道,又未前呼后拥,随行人员只有一名秘书、一名警卫,要求被调研单位,谁汇报工作谁参加,不搞陪会。这一改往常,对见惯了领导下基层提前踩点、安排项目、确定汇报内容;行时前呼后拥、走马观花、到预先安排好的点上“蜻蜓点水”现象的我们,仿佛吹来了一缕清风,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受。  相似文献   

7.
福建省宁德市把下基层作为促进领导干部作风转变的有力抓手,健全完善至今已坚持了20多年的以“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下基层”为主要内容的“四下基层”工作制度,  相似文献   

8.
陈锴竑 《群众》2013,(1):75-75
领导干部下基层活动,架起干群“连心桥”,有效促进我们党员干部真正地走到最基层的群众中去。我认为:只有带着问题下去,才能带着思考上来。  相似文献   

9.
田厚钢  叶榕 《群众》2011,(7):95-95
江苏省开展“领导干部下基层”活动,要求省委、省政府领导和省级机关各部门、单位主要负责同志,每年须结合分管工作和部门职能,深入到村镇、社区和基层单位驻点5至7天。同时强调,开展“领导下基层”活动须轻车简从,不事先踩点,不层层陪同,不搞特殊接待,力戒形式主义,须虚心向基层干部群众学习,扑下身子与群众打成一片。倡导多“驻点”、不“踩点”,在今天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0.
李沅泽  吴涛 《当代广西》2009,(19):34-34
自贵港市“组工干部下基层解难题”活动开展以来,港南区委组织部结合本地组织工作的实际情况,组织开展“百名组工干部下基层”活动。同时,把此项活动与当前正在组织系统开展的“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树组工干部新形象活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党组织服务年”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不断丰富活动载体,使“百名组工干部下基层”活动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11.
岑象景 《广东民政》2008,(12):40-40
年初,我参加阳东县委第四批“十百千干部下基层”活动,到本县红丰镇麻汕村委会挂点开展驻村工作。  相似文献   

12.
凌建华 《现代领导》2009,(10):34-34
8月27日.骄阳似火。今天我计划前往通州区比较偏远的三余镇,开展下基层活动。区委组织部“组织部长下基层、组工干部到一线”活动方案出台后,我排定了具体的下基层路线,想通过集中下访.与当地的党员干部和群众,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干部群众面对面,了解他们的精神状态和思想动态,现场问计于民,共同探讨当前影响制约改革发展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3.
现在。有些同志下基层,或蜻蜓点水、走马观花,或听听汇报、看看材料、提提要求。这种“身入”而“心不入”的形式主义工作作风。有悖于党求真务实的光荣传统,有损于干部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实为不该。  相似文献   

14.
唐加勇 《当代广西》2009,(19):32-32
为深化拓展全国“万名组织部长下基层”活动内容,不断树立组织部门“党员之家、干部之家、知识分子之家”的良好形象,河池市都安瑶族自治县县委组织部立足部门实际,围绕“四个结合”,动员和组织组工干部走出机关,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推进“组工干部下基层”活动。  相似文献   

15.
老百姓遇到矛盾纠纷不愿打官司,直接去上访,甚至“告御状”。中国特色的上访问题,多年来始终牵扯着地方各级政府的神经。2010年4月,内蒙古自治区“万名干部下基层”活动正式启动。两万多名干部抛却机关作风,变接待“上访”为放下架子“下访”,主动出现在了农村牧区、田间地头,实实在在地为老百姓解决实际困难,以全新的方式全力化解社会矛盾,密切干群关系的同时,探索出了一套干部下基层化解社会矛盾的长效机制。维稳长效机制的建立,使昔日热闹的信访接待大厅变得门可罗雀,更多的社会矛盾在进入信访通道之前得以化解。社会稳定已经成为内蒙古经济发展的新引擎。这些年,许多地方都蕾经进行过通过信访制度本身的改革来解决“上访”问题的尝试,但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在现实的语境下,内蒙古自治区通过“万名干部下基层”活动在化解上访“矛盾”方面的探索,或许更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随着国家一系列鼓励大学生下基层政策的深入展开,我国大学生下基层取得重要进展,"下得去"的格局已经初具雏形。然而,基层就业保障制度还不完善,还存在"留不住""干不好""流不动"等问题,应全方位实施人才激励制度,营造良好工作氛围,畅通流动渠道,落实好大学生下基层政策,用好用活人才。  相似文献   

17.
朱晓云 《群众》2010,(6):74-75
全国组织系统“万名组织部长下基层”活动开展以来,各级组织部门精心策划、积极践行、主动探索,因地制宜地把活动组织好、开展好。浦口区委组织部发扬调查研究的优良传统,找准服务中心的着力点,利用4个月时间深入144家企业开展走访调研活动。  相似文献   

18.
当前.全国各地正在大张旗鼓的开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学习活动.主动“下基层”访民情帮民困解民忧,已成为广大党员干部进村入户办实事的有效途径。但是,个别地方“下基层”却演变成“吓基层”,群众对此非常反感和不满。  相似文献   

19.
王雪锋 《中国人大》2013,(17):54-54
为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7月底至8月中旬,福建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徐谦等轻车简从,分赴各自挂钩联系点顺昌、松溪、建宁、南安、屏南开展“四下基层”活动,听取基层干部群众意见。“四下基层”是指领导干部“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下基层”。活动期间,福建省人大常委会领导通过现场察看挂钩帮扶项目,走访慰问部分人大代表和农户,进村入户与基层干部群众交谈,召开征求意见座谈会等形式,面对面听取基层同志和人大代表对省人大常委会党组、机关及领导班子成员“四风”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意见、建议。  相似文献   

20.
《民主与法制》2011,(31):32-33
几乎每个“黑白通吃”的商人,都要或多或少,或自愿或被迫地寻找并倚傍权力,把自己这个民间商人在某种程度上“官化”,好去压服那些平头百姓,以及无法“官化”或“官化”得不如己的竞争对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