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在《新青年》发表后,文中倡导的白话文运动,引起社会极大关注,让《新青年》有了全国性影响。熊丰(以下简称"熊"):1917年1月1日,《新青年》杂志第二卷第五号发表了胡适那篇著名的《文学改良刍议》。但是,当时的胡适远在美国,《新青年》杂志销量也不过一千余册,与后来搬到北大以后的《新青年》的影响无法相提并论。在通信如此发达的今天,有时候想给一个杂志投稿还可能会不知门路。那么,一百年前,胡适是如何  相似文献   

2.
正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一年后,《青年杂志》更名为《新青年》(以下统称《新青年》)。《新青年》杂志是中国近代史颇具影响的刊物之一,它曾对推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起了重要的历史作用。《新青年》杂志登载了大量的书刊广告。这些书刊广告不仅见证了《新青年》从普通学生刊物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著名刊物、再到中共中央机关刊物的历史演变过程,而且见证了《新青年》由宣传民主主义到宣传马克思主义、再到宣传社会主义的转变。  相似文献   

3.
1915年9月创刊的《新青年》杂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号角。《新青年》高举的民主与科学的旗帜,是作为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封建军阀专制压迫的对立物而树立的。其主要理论依据来自法国大革命发表的《人权宣言》所挺倡的“人权平等说”。在这个旗帜下,首先提倡唯民主义,树立人民是国家主人的观念。辛亥革命失败后,袁世凯一伙公开复辟帝制。新文化先驱者猛烈抨声袁世凯一伙的复古倒退,强调指出:“国家  相似文献   

4.
段成姬  许敏 《湘潮》2023,(3):47-49
<正>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民主共和国,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入中国。与此同时,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为复辟帝制倒行逆施,掀起尊孔复古逆流,民主政治没有得到真正建立。以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对此进行反思,认为民主制度难以建立在封建思想文化基础上,政治革命必须以深刻的思想文化革命为前提。1915年9月,陈独秀主编《青年杂志》,不久改名《新青年》,倡导民主与科学,  相似文献   

5.
正在20世纪20年代初期,《新青年》杂志与中国共产党相生相起,成为孕育我们党诞生的秘密摇篮。上海市南昌路100弄2号,曾经的老渔阳里,这看似不起眼的石库门,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一)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一面旗帜,也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他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也创办了影响深远的《新青年》杂志。1915年9月15日,36岁的陈独秀为他在上海创办并主编的《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撰写了发刊词《敬告青年》,他在文中列举了"新青年的六大标准",  相似文献   

6.
正《新青年》是20世纪20年代中国极具影响力的杂志,1916年由《青年杂志》改称而来,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中起着引领作用。中国共产党成立后,这份杂志又成为党的机关刊物,在革命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新青年》从创刊到终刊,从迁京到回沪再到移粤,自身流变与杂志灵魂人物——陈独秀的个人经历密不可分。本文通过对《新青年》创刊缘起、迁京前后、编辑演变、辗转南北的回溯辨析,力图厘清《新青年》近11年发展过程中的节点事件,廓清部分史实讹误,呈现一个《新青年》发展过程的多面观。  相似文献   

7.
《新青年》是20世纪中国进入新时代创办的一本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杂志。它发起新文化运动,倡导"赛先生"和"德先生",并在五四运动中发挥重要作用,打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2015年是《新青年》创刊100周年,本刊特约文史作者张家康先生撰文,追述《新青年》的历史轨迹,从一个侧面呈现其所影响的那个时代,以及陈独秀、胡适等《新青年》同人所掀起的思想与社会革命,为读者展现那一代知识分子的文人风骨和家国情怀。  相似文献   

8.
今年是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100周年,也是陈望道加入《新青年》编辑部进而参加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100周年。然而,陈望道在《新青年》杂志上海编辑部的身份却成了一个问题。陈望道是否真的做过《新青年》杂志的主编?他在《新青年》编辑部究竟是一个什么角色?历史的真相是:陈望道既不是《新青年》主编,也不是一个普通的编辑,而是一个副主编兼编辑部主任的角色。  相似文献   

9.
《新青年》创刊后很快就传播到济南。该刊物能够在济南广泛传播,有其深厚的社会历史渊源。《新青年》在济南的广泛传播对济南的社会、思想、文化等诸多方面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新青年》诞生于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五四运动前夕,成为20世纪早期对中国社会、中国革命产生重大影响的革命刊物。尤其是五四运动后,《新青年》在介绍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思想启蒙方面贡献巨大,并逐渐成为中共党刊。《新青年》由同人期刊转向中共党刊绝非偶然,其中既有经  相似文献   

11.
正一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觉醒年代》点燃了华夏儿女的心。《觉醒年代》以1915年《青年杂志》问世到1921年《新青年》成为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为贯穿,展现了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建立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讲述了觉醒年代社会风情和百态人生。除了彰显出包括史实、人物生动呈现在内的高度艺术鉴赏水准,  相似文献   

12.
《新青年》杂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著名的革命刊物,以后又成为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刊物.1915年9月创刊于上海,先后出版过月刊、季刊和不定期刊.《新青年》杂志的创办人和最重要的主编是陈独秀,其他任主编的还有钱玄同、高一涵、胡适、李大钊、沈尹默、瞿秋白等人.《新青年》杂志于1926年7月停刊,共出版63期.杂志出版时间长达11年,这其中经历了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整个过程,也经受了许多艰辛和磨难.  相似文献   

13.
张家康 《湘潮》2021,(2):34-36
一份1915年创刊于上海的综合性文化杂志,在长达10年多的时间里,风靡京沪、传播全国。这份杂志就是《新青年》。《新青年》创刊于1915年9月,终刊于1926年。它所揭樂的文学革命,所开启的民主与科学的思想启蒙,推动着时代巨变的步伐。如毛泽东所说:“那个时候有《新青年》杂志,是陈独秀主编的。被这个杂志和五四运动警醒起来的人,后头有一部分进了共产党……”  相似文献   

14.
1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创刊的《新青年》杂志,其知名度与钱玄同、刘半农的大力宣传有关。《新青年》创刊后,销量并不大,连交换和赠送在内,每期只印1000来册。1918年,钱玄同提出《新青年》应扛起文学革命的大旗。他在《新青年》发表文章,提倡用白话文,主张用新标点符号,用阿拉伯数字记数,用公元纪年记年,中文横排等。但除了个别顽固派反对外,社会上的反应一时并不热烈。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个对传统文化有深厚功底的政治家和诗人,毛泽东结识了不少文化人,或与他们有文字之交,或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在世间留下不少佳话。毛泽东和胡适毛泽东青年时代曾崇拜康有为和梁启超,五四运动前后深受《新青年》杂志影响,转而钦佩胡适和陈独秀。美国记者斯诺在《西行漫记》中记述了毛泽东的回忆:"《新青年》是有名的新文化运动的杂志,由陈独秀主编……我非常钦佩胡适和陈独秀的文章。  相似文献   

16.
翟佳琪 《党建》2021,(2):66-67
哈尔滨南岗区的一曼街,原名山街。1946年哈尔滨解放后改为现名,是为纪念为东北抗战事业献出宝贵生命的赵一曼烈士。赵一曼,本名李坤泰,1905年出生在四川宜宾一个封建地主家庭。五四运动后,她在姐夫郑佑之的影响下,接触到《向导》《新青年》等进步书刊,逐步接受革命新思想的洗礼。不久,她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在家乡宣传革命思想,建立团的组织和妇女群众团体。  相似文献   

17.
鲁迅与胡适     
曾是新文化运动的同路人 1917年1月,《新青年》主编陈独秀应北大校长蔡元培的聘请,来北京大学任文科学长,《新青年》也随之迁来北大,于是,这所陈腐、守旧的学府引进了一股清新的春风。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和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作为新文学运动的滚滚春雷,惊醒了许多在旧文化的迷惘中彷徨的知识分子,鲁迅便是其中的一位。鲁迅此时的精神状态正如他自己所说,“见过辛亥革命,见过二次革命,见过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看来看去,就看得怀疑起来,于是失望,颓唐得很了。”他躲在补树书屋内,整日抄写古碑碑文,以纾解郁悒苦闷的心怀。北大教授、《新青年》编辑钱玄同对鲁迅如此消沉难以理解,他常去叙谈,希望鲁迅振作起来,“做点文章”,参加到《新青年》的群体之中。  相似文献   

18.
李盈 《党课》2013,(18):113-115
1918年年初,为寻求扩大《新青年》的社会影响、推动《新青年》所提倡的文学革命运动、开展对复古派斗争的良策,刘半农与好友、同为《新青年》六大主编之一的钱玄同商量后,决定演一场“双簧戏”。他们期望用这种“双簧戏”的形式把正反两个阵营的观点都亮出来,从而引起全社会对文学革命的关注。  相似文献   

19.
<正>2015年9月16日的《人民日报》刊登了一条消息(记者贺勇):15日,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北池子大街箭杆胡同20号的《新青年》编辑部旧址完成腾退修缮,下一步将向社会公众开放。消息还说,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在上海创办的《青年杂志》出版,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917年初,陈独秀被聘为北京大学文科学长,居住在箭杆胡同20号(原箭杆胡同9号),《新青年》杂志编辑部也从  相似文献   

20.
《世纪桥》2016,(2)
《敬告青年》和《〈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两文,先后发表在《青年杂志》和《新青年》上,是陈独秀发动和推进新文化运动的两篇代表作。文章表达了作者对青年的热切希望,特别是揭橥民主和科学大旗,为近代中国逐步走向科学和民主,作出了呐喊、树立了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先进思想的旗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