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受教育权是我国宪法规定的一项基本权利,国际人权文件对受教育权的性质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受教育权是纯粹的权利而不是权利与义务的附合体。本文从社会权和自由权的二元区分角度出发,分析了受教育权作为一项基本权利而具备的基本权能以及其实现方式,并着重分析了受教育权对于国家和个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受教育权是我国宪法规定的一项基本权利,国际人权文件对受教育权的性质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受教育权是纯粹的权利而不是权利与义务的附合体.本文从社会权和自由权的二元区分角度出发,分析了受教育权作为一项基本权利而具备的基本权能以及其实现方式,并着重分析了受教育权对于国家和个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国际人权法中受教育权的性质:权利或义务?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杨成铭 《法学评论》2004,22(6):67-72
受教育权是享有和实现其他人权的基础。作为一项授权性权利 ,确定受教育权的性质是切实促进和保护该项权利的前提。本文对受教育权的性质加以界定 ,在查明国际人权法文件对受教育权性质的表述、受教育权性质历史形态的基础上 ,论述了受教育权的权利属性 ,探讨在国际人权法现有发育程度和发展水平上受教育者所享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国家所承担的促进和保护受教育权的国际法义务 ,揭示出国际人权法中受教育权的性质对发展国内法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对大学生受教育权基本问题的研究缺乏或者是意见不统一,导致大学生受教育权实现不充分。通过对大学生受教育权的基本问题即大学生受教育权的概念界定、性质分析、特点阐释,以期达到统一认识。  相似文献   

5.
受教育权是我国宪法规定的基本权利也是《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公约》中规定的一项基本人权。具有自由权性质和社会权性质的宪法权利属性。公民受教育权的实现,要求完善教育法律体系,提高公民守法意识,加强受教育权被侵害的司法救济。  相似文献   

6.
方妍  黄明东 《河北法学》2011,29(9):150-155
近年来,高校管理权和大学生受教育权的现实冲突日益加深,大学生诉高校侵犯受教育权的法律案件也不断涌现。在这种情况下,要依法保障大学生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就必须首先从法理上明确法律赋予高校的管理权限和大学生受教育权的涵盖范围。为此,通过比较我国法律和国际公约中对受教育权的有关规定,探讨受教育权的外延与内涵,并提出了一些依法保障大学生受教育权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从教育平等理念、受教育权性质和民办高校性质看,民办高校破产后其学生的受教育权应当受到保护。但相对于公办高校,民办高校对此问题的解决应当有自身的独特进路,也不能完全等同于传统的基本权利保护方式。为建构受教育权从预防侵害到补偿损失的立体保护框架,其主要保护方式应包括学校保护、立法保护、行政保护和司法保护等。  相似文献   

8.
当代我国大学生的受教育权存在不同程度的受损现象,权利受损后得不到救济或者救济无能的现象普遍存在。本文通过对大学生受教育权进行定义与特征分析,介绍我国大学生受教育权保障的意义及存在问题,提出明确高校公务法人地位、完善高校管理制度、加强行政监督与司法救济、提高大学生维权意识等保障大学生受教育权的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9.
公民受教育权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徐继敏 《河北法学》2004,22(2):19-23
我国法院近年受理了多起公民受教育权被侵害案,并引起学术界对"宪法司法化"等问题的大讨论,学者的观点各异。受教育权存在多个层次的含义,包括宪法层次的受教育权、行政法层次的受教育权和民法层次的受教育权,不同层次受教育权被侵害应当采用不同的保护形式,违宪审查只应对宪法层次受教育权进行救济。我国公民受教育权的内容包括受义务教育权、平等受教育权、终生受教育权和恰当受教育权。公民受教育权的利益主体是国家、社会和受教育者本人;公民应当享有不同层次择校权;在实践中不能将学生权等同于受教育权。  相似文献   

10.
自古以来,高等学校就是传授知识,传播学术思想的圣地。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高等学校的发展模式也随之而改变,政府和社会对其的要求和期待也在改变。不同的主体对于大学生受教育权的理解和看法也是发生了变化,随着出现了很多侵害大学生受教育权的事情,因此,对于大学生受教育权的分析明确很重要,同时,还应当采取一定的措施保护大学生受教育权充分实现。  相似文献   

11.
公民受教育权及其宪法救济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2002年12月4日是我国现行《宪法》颁布实施20周年。20年来,我国《宪政》有了较大的普及与发展,民主与法治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宪法意识、公民意识有了极大改善。近年来,齐玉苓案[1],平乐乡政府诉韦其明案[2],余亭亭诉北京市朝阳区机械学院附属中学案,[3]又引起全社会对公民受教育权保护的极大关注,学术界、实务界、新闻媒体纷纷聚焦受教育权的宪法救济问题,特别是法院能否直接适用宪法为公民的受教育权提供救济问题。我们认为,只有对作为公民宪法权利的受教育权的性质及实现和获得宪法救济的基本途径问题进行研究,才能对上述问题得出一个比较恰当的结论。 一、受教育权的涵义 受教育权的涵义也就是受教育权的主体享受什么样的受教育权以及如何享有。为此必须探明人们为什么享有受教育权,即受教育权的理论基础。关于受教育权的理论基础有三种学说:“生存权说”、“人民主权说”、“学习权说”。综观各种学说,  相似文献   

12.
龚向和 《河北法学》2005,23(10):23-26
受教育权的可诉性及其程度受到两个层次的理论和实践的深刻影响,一是国际法关于自由权和社会权的划分,二是国内法关于宪法权利和法律权利的区分。受教育权作为宪法权利,在自由权层面及形式平等方面具有直接的法律效力,具有可诉性;但在社会权层面,只有义务教育阶段的入学升学权和免费就学权具有可诉性。受教育权作为法律权利,其可诉性程度大大提高。平等主体之间的受教育权纠纷可由双方提起民事诉讼予以解决;但行政相对人向行政主体提起的行政诉讼则同样受到被侵害的受教育权性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受教育权宪法保护的内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莫纪宏 《法学家》2003,(3):45-54
受教育权是我国宪法所规定的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但是,这项权利作为宪法权利应当获得什么样性质的宪法保护却是被我国宪法学理论研究长期忽视的问题.本文作者认为,受教育权作为一项宪法权利其受到宪法保护的基本内涵就是指立法机关在法律中有义务规定政府在公民受教育权实现方面应当具有最低限度的保障责任,而在政府无法承担有效保障责任的领域,公民应当享有充分的受教育的自由.在受教育权上确立政府的最低限度的保障责任目的就是为了使受教育权作为一项宪法权利具有对抗政府权力的功能,可以建立宪法权利至上的法治观念.作者指出,当前,根据我国宪法规定保障公民的受教育权关键是要求政府必须为九年义务教育制度提供完全和充分的物质条件和制度条件的保障.  相似文献   

14.
受教育权可诉性新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受教育权是享有和实现其他权利的基础性权利或“授权性”权利。本文提出了判断受教育权可诉性的标准,从受教育权可诉性的阙如、可司法性和多样性方面系统考察了受教育权在全球层面、区域层面、外国层面的衍生和发展,并在查明中国受教育权可诉性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中国提升受教育权可诉性的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权利的相互性,权力的可接受原则,受教育权的地位,教育权的性质等角度,论证了高校中的特别权力关系应当具有可诉性,从而推进高校制度公正。  相似文献   

16.
田华 《法制与社会》2012,(31):237-239
现行宪法颁布以来,受教育权一直是理论研究的热点,受教育权的行使涉及到受教育权的概念、本质、法律关系等一系列问题,总结其理论发展脉络和存在的问题,有利于辨析澄清观点和完善制度规则,有利于受教育权纠纷的解决。  相似文献   

17.
从现有国际人权法渊源中确立促进和保护受教育权的国际标准可谓构成国际人权法的新发展 ,而从国际人权上对受教育权作出识别是确定上述标准的前提。本文根据有关受教育权的主要国际文件的统一化进程并结合国际社会的实践将受教育权归类为基本教育权、初等教育权、中等教育权、高等教育权和教育选择权 ,并依据一系列国际文件对世界各国促进和保护受教育权的义务性安排建立起国际社会促进和保护各类受教育权的国际标准模型 ,同时揭示了上述国际标准模型在适用过程中的特性。  相似文献   

18.
罪犯享有受教育的权利;罪犯的受教育权具有法律上的依据。但是,罪犯的受教育权和社会一般公民的受教育权存在着诸多差异。目前,罪犯的受教育权未能真正实现有其主观和客观上的原因。对罪犯受教育权的保障,可以借鉴他国经验,从制度和具体措施上予以保障。  相似文献   

19.
公民受教育权是宪法保护的一项基本权利。受教育权平等包括受教育机会的平等和受教育待遇的平等,现实生活中公民的受教育状况存在着许多不平等的现象。保障公民的受教育权平等迫切需要立法权的积极作为,并且必须为受教育权平等提供司法保障。  相似文献   

20.
平等受教育权是我国宪法中明确规定地公民的基本权利。但我国当前对于公民,尤其是农村人口平等受教育权的保障还存在许多不足。因此,反思平等受教育权的宪法意义和宪法内涵,为农村人口平等受教育权设置合理的义务主体及其义务内容,才能使我国农村人口平等受教育权真正得到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