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9 毫秒
1.
乔沙 《法制与社会》2012,(23):139-140
“宪政”是西方社会中资本主义经济下产生的以个人为本位的西方文化下的产物,在西方社会强调个人价值和人文主义精神的环境下,西方宪政有深刻的内涵.它在形式上强调国家权力的划分,约束政府的权力;同时要求政党多元化,使不同政党之间可以相互制约以保证一个民主的环境;在实质和精神层面,它强调人权,尊重少数个体的权利和利益,因此西方宪政把如自由、平等、公正等法律价值作为核心.中国晚清时期清朝政府也曾进行过“宪政”运动,包括清末“变法修律”,改革行政、司法机构、设立中央和地方的民主议政机构等.本文试对清末“宪政”时期中不同阶段的民主议政机构只能的演变和发展做一梳理和分析,并找出这种演变的特点和演变背后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西方宪政发展的自由主义背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代西方宪政运动从某种意义上说 ,是自由主义发展的结果。自由主义为西方宪政制度的确立奠定了理论与价值基础。而自由主义文化背景的不同 ,又产生了不同类型的宪政理念和宪政制度。自由主义理论的不断发展 ,又进一步促进了近代西方国家宪政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自由主义的相互影响与融合 ,对本国宪政理念和宪政制度的完善 ,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自由主义作为一种政治思想 ,本身也是不断发展的。现代自由主义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两种自由观 ,对宪政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并出现了“消极宪政”与“积极宪政”两种宪政模式。在现代社会 ,两种宪政模式的互动与平衡的实现 ,还需要在未来自由主义的发展和宪政的实践中继续探索。  相似文献   

3.
论我国宪政模式的走向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郑贤君 《中国法学》2003,7(1):14-23
自由民主宪政是自由原则与民主原则的复合结构 ,根源于自由宪政与民主宪政两种不同的宪政传统。巴黎公社创建了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民主宪政理论模型和实践传统 ,认为宪政的实质是保障民主。迈向自由民主的社会主义中国宪政既是对传统马克思主义宪政理论的继承 ,也是这一宪政传统在新的社会形势下继续完善与发展。该宪政模式在价值上兼顾自由、民主与平等 ,反映在制度上 ,就是除继续健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外 ,尚需加强中立机构的建设 ,并注重公民社会权利的保障 ,以实现社会主义平等价值。  相似文献   

4.
宪政的价值构成与宪政的合理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占美柏 《现代法学》2001,23(4):39-44
宪政的合理性不仅在于其对权力的正当化和规范化 ,更在于其对正义、民主、自由等价值理念的张扬与坚持 ;前者旨在解说宪政的工具合理性 ,后者则力图以宪政的价值合理性来论证宪政的工具合理性 ,并为宪政实践提供方向性指引。在宪政的价值构成体系内 ,正义具有综合性与绝对性的特质 ,是宪政的第一性价值 ,并构成宪政价值合理性的基础 ;民主、自由等具体价值目标是宪政的第二性价值 ,它们源自于正义且受制于正义 ,并成为宪政价值合理性的证明。  相似文献   

5.
闫辰  王海荣 《法制与社会》2014,(14):153-155
自由主义民主观是自由主义从保护个人自由的根本目为出发点所形成的一种民主理论。作为一种民主理论形态,自由主义民主观以保护个人自由为根本目的,以实现权力分立与制衡和限制政府权力为基本特征,并主张通过代议制、分权制衡和有限政府等制度举措来保护个人自由。西方社会数百年的民主实践证明,自由主义民主理论有着巨大的优越性,它对于人类的政治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也应看到自由主义民主的消极影响,即自由主义民主具有保守性以及在平等问题上认识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6.
积极宪政与当代中国宪政发展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代以来的自由主义宪政观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消极宪政,其实质是要打造一个有限政府,保护个人不受政府任意干预。这种消极宪政虽然对国家权力进行有效的制约,但同时又抑制了国家权力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因此,由消极宪政向积极宪政的转型,成为20世纪以来宪政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积极宪政所关注的,是在保证对国家权力有效规范和制约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国家权力的能动作用,促进人权保障与社会发展,实现社会正义。当代中国的宪政建设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积极宪政。如何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努力发掘现有政治体制中的制度优势,在依法规范公共权力运行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公共权力的积极能动作用,实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是宪政模式与路径选择上应当着重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宪政概念考源与辨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徐国利 《河北法学》2005,23(6):10-13
宪政是英文中constitutionalism一词较为普遍的中文译名。Constitutionalism最早出现于19世纪的西方,意指为保障个人自由而控制国家权力的观念、制度和实践。宪政不能简单地界定为民主政治,也不能简单地界定为“依宪法而治理的政治”,它往往与有限政府、分权制衡和法治这些特定的控制权力手段相联系。  相似文献   

8.
宪政与自由     
《法学》1989,(5)
在法学家看来,自由意味着行为主体能够预料到自己或他人行为的后果,他自己或他人的行为不应受到任意意志或力量的摆布。在法治国家,预料及判断公民行为后果的标准只能是法律,法律的标准是宪法,宪法的标准是宪政,宪政的标准是自由。这样,宪政与自由便不可分割地联系起来了。在实质意义上,法律、法治、宪法、宪政与自由等概念是一致的。宪政的实质在于通过对政治社会中的主要政治力量(国家或政府)权力的限制和制约,  相似文献   

9.
和谐社会的宪政之维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和谐社会的思想内蕴和宪政建设的精神旨趣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作为一种利益谈判与妥协机制,宪政使得任何利益主体或权力主体都不可能垄断利益资源、操纵决策过程,从而为实现社会的实质性和谐提供了根本的制度性支撑。民主参与无论是作为一种政治运作过程,还是作为一种制度安排,都广泛存在于当代宪政生活之中,它是在融合民主理论与宪政价值基础上而形成的一种新型宪政型态;利益衡量的各项宪政机制也只有以参与为前提或媒介方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强调民主参与原则,在我国现阶段更有现实意义。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有必要进一步更新宪政理念、拓宽参与渠道、规范参与方式,建立起更富有成效的以民主参与为核心的利益协调与整合机制。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宪政三个层面理解的论证,说明宪政就其实质乃是一种关于权力和权利秩序的制度安排,自由平等等价值的实现皆有赖于这种秩序的现实运行。  相似文献   

11.
洛克作为近代宪政民主政治思想重要的奠基人之一,凭借《政府论》上、下两篇的论述,在批判"君权神授"的基础上,对"有限政府"思想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释。尤以《政府论》下篇为代表,对后世宪政的发展产生了莫大的影响。可以说在洛克相关理论的影响下,才有了今日限制政治权力、保障公民权利的现代宪政理论。本文通过对洛克有限政府思想进行溯源剖析,分析其中所蕴含的宪政价值。  相似文献   

12.
作为宪政实践机制的合宪性审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进杰  石静  王斌 《行政与法》2005,8(11):104-106
合宪性审查作为一种宪政实践机制,蕴涵了宪法的“高级法”观念、自然正义、宪法保障、分权与权力理性、宪政民主、人权保障等思想基础,集中展示它的宪政性与现代意义。为此,应当认真对待宪政生活中的合宪性,当前我国的关键问题不在于应否创制,而在于如何创制合宪性审查机制。  相似文献   

13.
关于宪政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   总被引:32,自引:1,他引:31  
宪政要义在于限制政治权力、保护个人自由和权利,而民主则主要解决政治权力的来源及其获得方式问题。为了达成一种宪法秩序,应在宪政与民主之间建立相互支持的关系。实行宪政的关键在于“良宪之治”,而非“宪政程序化”。  相似文献   

14.
宪政之于经济法的法治要求,意味着国家干预经济的一切活动都应当有相应的法律依据,国家干预经济的行为应该受到制约。经济宪政是以保障基本权利为基础、以社会本位为核心价值的宪政理念。为了实现政府干预的宪政目标,应限制行政权力,要求政府干预遵循法治化的进程,以确保宪政经济权利并接受违宪审查。  相似文献   

15.
民主·宪政民主及其低度程序法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江国华 《现代法学》2004,26(3):20-25
人是民主的目标,任何意义的民主都与人的生活方式有关;政府是民主的载体,民主是引领政府走向人道的唯一方法。民主政治的核心程序是竞争性的选举,但选举仅仅是一种低度的民主形式。宪政民主乃民主体制与宪政主义的有机结合,使它得以运转的低度程序法则,正是现代政府合法性的低度标准。  相似文献   

16.
张启强 《河北法学》2007,25(3):162-164
立宪民主是宪法性规则约束下的一种有限民主,立宪规则理论是布坎南宪政民主理论的核心内容.布坎南相信一套政治和经济活动的宪法性规则可以有效约束政府行为.但是由于布坎南的规则理论太过理想化而招致很多批评,使得布坎南不得不对其规则理论进行不断修正,其规则理论经过了一致同意规则、超多数裁定规则、普遍性原则等几种形式流变.通过对布坎南的规则内容及规则形式流变的研究,有利于我们进一步看清布坎南规则理论的困境和乌托邦色彩,有助于我们深入地把握其立宪民主理论的内容实质.  相似文献   

17.
辛亥革命是中国宪政史上的转捩点,它瓦解了传统的帝国,却没能顺利完成新的民族国家建构;它组建了共和政体,却没有带来共和与民主。与其说是传统文化阻碍了宪政的生长,不如说是迷信西方模式所造成的苦果。革命派和立宪派的争论,背后实际上隐喻着制度论与文化论的分野;在是否应当学习西方的问题上,它们既相通又冲突。只有将制度论的理性建构与文化论的经验累积有机统一起来,才能达致宪政的坦途。  相似文献   

18.
宽容:和谐社会的宪政之道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宽容是和谐社会的基本精神。和谐社会的宪政之道首先是宽容之道。宽容的宪政建设要求我们勘正忽视公民基本权利“基本”属性的错误认识,确立宪政民主观的民主思维。  相似文献   

19.
政治文明与宪政的关系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政治文明是一个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中抽象出来的且相对独立的概念。从内涵上说 ,政治文明的核心是政治民主 ;从外延上说 ,政治文明包括政治观念的文明、政治规范的文明和政治秩序的文明。政治文明同宪政的关系表现为 :政治文明是宪政的前提和基础 ;宪政是政治文明的支柱和灵魂 ;现代政治文明发展的主流、本质和终极趋向是政治文明的宪法化和宪政文明。文章最后还讨论了政治文明与中国宪政的建构问题 :即建构“民主”与“宪政”的协调并用模式 ,重塑“权力”与“权利”的互动关系模式及完善“国家”和“社会”的二元结构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