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有一种标准这样描述中产阶级生活:人们的生活相对富足;人们的生活愉悦感很强;社会治安状况良好;社会有一套公正、公平的价值体系;人们有自己的信仰。这些标准归结为最后的目标:这个社会的成员是幸福的、自豪的、安定的、团结的。毫无疑问,这样的一条标准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将这条标准具体应用到中国,就是构建现在政府提出的“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2.
美国文化差不多就等于美国大众文化。美国大众文化的成长与美国建国历史息息相 关,形成了三个独特点:一是它是全体拓荒移民创造的平民性质的文化,不具有历史悠久国家那种 雅俗相对的稳定文化构架。二是它从一开始就是必须参与市场竞争的商业性质的文化。三是基于 以上两点,美国人对大众文化的理解十分宽泛,基本涵盖了美国社会生活方式本身。凡是能够创 新、引领潮流的事物,既是生活现象,也被视为文化现象。正是如此,人们唯独对于美国文化,倾向 于用“新不新”而非“美不美”这样的标准来衡量  相似文献   

3.
语言是人类生产的主要工具,人类的各种活动都与语言有关。语言是人类生存的必需品,要是没有语言,我们无法想象人类会是什么样的社会。为了生存和共同生活,人们必须说同一种“标准”语言.倘若你听不懂或不会说某种“标准”语言,你就无法生活在这个社会圈子里。古希腊人称不会说希腊语的人为“结巴者”(stammerers),把他们视为野蛮人。  相似文献   

4.
就一般情况而言,乞讨是贫穷的孪生姐妹,因为穷,才沿街行乞;因为穷,才不得不低下高贵的头;而乞讨行为,在人们的心目中已是山穷水尽的穷途末路。未到欧洲之前,以为乞丐只是经济落后国家的产物。在被一些人称为天堂的西方社会,只是听说也有乞丐,但脑海中一直是一个模糊概念。似乎觉得天堂里的生活应该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天堂里的生活应该丰衣足食神仙般快活。欧洲之旅使我对贫穷、对人类社会摆脱贫困的努力有了更深层的思考。域外见闻波恩街头讨钱的乞丐乞丐没有国度与中国乞丐比较北京街头的乞丐是有目共睹的,我曾为此做过调查,写…  相似文献   

5.
莎士比亚把喜剧原作《李尔王》改编成为一出杰出的悲剧,创造性地增添了一些场面和人物,如暴风雨中的荒野,有关葛罗斯特及其两个儿子的副情节,弄臣等人物的出现等等。莎翁之原意是这样更能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使剧情更为生动感人。对这个剧本改编,历来有不少争议,有人不赞成莎翁的某些改编,尤其是托尔斯泰,对改编及上述增添持全面的否定态度。笔者不赞成托翁的这种态度,文中试图说明托翁否定之失当及其否定态度之根源,并论述了莎翁悲剧结尾的重大意义;暴风雨一场对塑造李尔性格的必要性;副情节说明此类悲剧事例无独有偶,起着重要的陪衬作用;弄臣以卑贱的身份厮混于上等社会,可以对上等人冷眼旁观,起着生活评论员的作用,对李尔的醒悟有不小的启发教导之功,在剧中实际上是个十分严肃的人物。  相似文献   

6.
茶联赏趣     
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席位;茶联,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朵绮丽奇葩,古往今来有不少脍炙人口的佳联妙好。福建武夷山风景区有一条茶联曰:九曲夷山采雀舌,一溪话水煮龙图。游者饱览武夷奇峰秀水,歇足品茶货联,自然流连忘返。而在泉州市的一茶联更是别致...  相似文献   

7.
战后的日本重返国际社会后执行了一条“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外交政策。自1956年加入联合国至小泉政府,日本的联合国外交大致可分三个时期,每个时期均有不同的目标和内容。从中可以看出战后日本联合国外交背后的一条主线是:借重联合国给予国家更大的安全,更强的经济繁荣,更高的尊严,即安全、利润和尊严;实行的是为其带来实惠的机会主义和基于现实政治考虑的务实主义策略。  相似文献   

8.
在西欧的思想史上,曾经有这样一段漫长的“冬夜”,自公元前476年至公元1453,后人命之为“中世纪”。基督教的思想一统天下,渗透于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人的理想是灵魂得到净化进而升入天堂,而我们所存在的尘世,似乎不那么重要了。  相似文献   

9.
电子图书已走进现代生活的各个领域,并登上跨世纪的科学文化舞台。这种充分体现信息技术成就的新媒体,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经济效益,正在深刻地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面貌。电子图书的诞生,是社会走向“无纸信息系统”的重要一步,为人类文明揭开了新的一页。  相似文献   

10.
老子和梭罗两位哲学家都生活在社会大动荡的时代。老子处在春秋时代,周王朝日趋衰败,诸侯争战不休。统治阶级横征暴敛,致使民闻公命,如逃寇仇。面对这样动荡的社会,老子提出了返朴、归真、自然、清静、无为、柔弱、处下、不争、反战等一系列思想,实际是对社会的挑战。老子不厌世、出世,通过无为,他劝统治者薄赋税,以缓解社会矛盾,缓和阶级矛盾,减轻百姓疾苦。而梭罗生活在美国南北战争烽火燃起、现代工业文明崛起的社会剧变动荡年代。在美国北部的资本原始积累中,印第安人遭到了野蛮、血腥的掠夺,南部黑奴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为此,梭罗提出了简朴、简朴、再简朴的口号,并身体力行、伐木辟石、种粮种菜、独居林中。他的《论公民的不服从》与老子的柔弱、处下思想有着某种内在联系。梭罗绝非循世主义者,他反对蓄奴、反对资本家剥削筑路工人。西方学者一般认为美国超验主义学派深受东方影响,他们所说的东方思想一般指儒、佛影响。本文论述了梭罗这个超验主义学派杰出代表的思想脉络,认为他师承老子,或者说与老子不谋而合。本文从两位哲学家的生平与作品;静坐、静思、静立;追求理想人格;反对集攒财富、反战;无为与不合作五个方面进行比较研究,以利于中西文化间的主流与沟通。  相似文献   

11.
也许并不是每一个男孩子都渴望当兵,尤其是现在,军人的职业已经不被年轻人青睐。在我少女的时代,绿军装是青年人最好的职业。那是70年代,不像现在,五光十色的职业像霓虹灯闪耀。但我敢说女孩子十有八九都是愿意当兵的,因为女兵十有八九不能如愿,所以女兵生活在人们眼中就有了一种神秘的色彩。很多当过女兵的朋友这样对我说过:如果再有一次青春的机会,我们还是会选择当兵。不知道你有没有这种感觉,真的,当兵前我就是这样,在大街上看见神气的女兵走过,就想那是我就好了。女孩们,难道你不羡慕她们吗?或许你突然有了一种要当女兵…  相似文献   

12.
《新青年》2003,(1)
阿咪是富家小姐,而且有一份体面的工作,25岁就拥有国产小车,应该说,她是我朋友圈中最春风得意的一个。所谓白领就应该是这样生活,可以豪华可以时尚,从不忽视自己,爱自己是其美德的一部分。阿咪有条件这么生活,更重要的是,她有这样的生活理念。至于爱情,在她看来,同样是一种浪漫消费,打破其神圣性,撞上谁是谁。阿咪已换了两任男友,她的破理论是,婚前起码得“接触”过3个男人。这样,才有比较、才长见识、才可能真正理解男人的内心世界,为未来美满的婚姻热身、试验。我们终于乐见其成,她的第3任男友现身了。这是一个小型的…  相似文献   

13.
任蒙 《国际安全研究》1994,(4):49-56,48
《西游记》是一部运用浪漫主义表现手法创造出来的具有深刻的现实主义批判意义的巨著。它以奇诡的想象编织出超人间的神话故事,使广大读者为之着迷;同时,故事中隐喻着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从而赋予了作品很高的思想艺术价值。其主题,主要在于它对封建社会的丑恶现实给予了无情的揭露和辛辣的嘲讽。本文比较全面地回顾了近十余年来《西游记》研究的情况,评价了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作者在论述中对《西游记》是不是神话小说、是不是浪漫主义艺术、是不是游戏之作等争议的热点问题阐明了自己的见解。作者提出的新论点主要是:对于《西游记》,尤需用文学接受理论来认识其双重价值;认为探索《西游记》的主题,不应仅仅局限在对主人公行为的解释上,作家设置孙悟空传奇经历这条线索,是为了展示封建统治阶级体系的罪恶;《西游记》的思想价值在于它对现实社会黑暗秩序的抨击和否定,而不是理想的预示。  相似文献   

14.
湄公河地区曾是纠纷不断的地区。由于1990年前后国际环境的巨大变化,该地区已形成了可致力于旨在改善和提高人们生活的开发这样一种环境,这一意义是很大的。可说是和平的分配。但是,湄公河地区的社会主义国家由于长期以来的纠纷、无效率的计划经济体制及封闭的对外政策等原因,  相似文献   

15.
1861年的农奴制改革开始了俄国向近代社会转变的历程,迈入近代社会的路径并非只资本主义一条,俄国也没有注定要走资本主义道路,正如俄国没有历经古典奴隶制而直入封建社会一样。民粹派主张俄国走一条独特的、非资本主义道路,并为此进行了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在19世纪70年代,民粹派的革命活动构成了俄国革命运动的主流。在马克思主义登上俄国历史舞台后,民粹主义运动逐渐让位于无产阶级的解放运动,但民粹派的思想主张并没有消失,还在俄国社会长期存在。有学者认为社会革命党的纲领具有浓厚的民粹主义色彩;①还有学者认为,民粹派对…  相似文献   

16.
拉美国家腐败与反腐败斗争的特色郝名玮腐败是一种复杂的社会、历史现象,它反映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各个领域及各个层面上,存在于各种文化背景、政治制度中。腐败破坏人们正常的社会关系、经济秩序和政治关系,危害社会上大多数人的权益,有悖于社会大多数人的价值标准...  相似文献   

17.
苏联党和国家领导人赫鲁晓夫的文艺思想,涵盖以下五方面的内容:第一,如果没有文艺工作者“提供精神食粮”,那么“人们就不能生活”;第二,“同搞创作的人打交道,行政措施总是最有害和最落后的”;第三。提倡文艺创作写真写实,但是反对一味地揭露社会阴暗面;第四,个人的“心情”、“口味”和艺术素养,决定其文艺鉴赏水平;第五,限制文艺家出国交流或者旅行,弊远大于利。可见,赫鲁晓夫文艺思想中不乏闪光且富有启迪意义的成分。  相似文献   

18.
对于苦难,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理解方式。在俄罗斯,人们崇拜苦难,甚至享受苦难。在他们看来,受难者往往是圣人,受难的民族也往往是英雄而神圣的民族。在俄罗斯整个历史发展进程中,一方面,苦难意识“往下走”,进入到历史发展的社会层面,进入到寻常的生活中;另一方面,苦难意识“向上拔”,提升到宗教哲学层面。二者相互渗透、影响、作用,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成为特殊的民族心态之一。苦难意识使得俄罗斯人能够勇敢地面对灾难,具有在灾难中生存的能力;但同时,它也会盲目地自我崇拜,居功自傲,甚至夜郎自大。  相似文献   

19.
1999年的旅美探亲,与过去的短期出访不同,一是时间长,可以对美国中小城市与乡村的社会生活、风俗民情作比较深入的观察;二是因女儿新居在郊野原始森林中的新辟住宅区,正在大兴土木建造新房,使我有机会仔细观察美国人怎么解决住宅问题;三是在更换有效驾驶证之前,不能单独出门。有三个月除周末两天由女儿、女婿开车外出参观,每周五天只能隐居松林,每天可以看见许多海鸥、白鹭、苍鹰,偶尔还能看见小鹿、鳄鱼、穿山甲,却看不见几个人影;在社区内散步遇见的“美国佬”大多是正在干活儿的建筑工。   从春天到冬天,眼看着一幢又…  相似文献   

20.
清溪 《海内与海外》2000,(12):52-53
瑞士,堪称世界上的“首富”。它的年人均收入高达3万多美元,名列欧洲第一;生活水平居世界前列,失业率仅3%,通货膨胀率为4%;每千人拥有电冰箱582台,电视机360部,汽车444辆。可是在如此富有的国度里,人们从来不大手大脚。素以节俭闻名于世。瑞士人常说:“我们没有资源,有的只是一双勤劳的双手”。既然是靠一双手挣来的财富,就没有理由不好好珍惜,这是瑞士人的普遍观点。他们形成了注重实用,不讲求奢华的消费意识,这反映在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瑞士汽车的普及率很高,平均两个多人就有一辆。按理说,对于富有的瑞士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