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青少年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家庭教育是青少年行为指导的重要基础 ,也是整个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的关键在于父母的言传身教 ,父母的行为影响青少年行为的形成。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的配合 ,就无法取得学校教育的全面成功  相似文献   

2.
数据     
▲家长对青少年创造力的培养方式发生质变新华网2003年5月16日消息,一项“全国青少年创造能力培养的社会调查”结果显示:有65.1%的青少年表示“父母通常不会用压制甚至打骂的方式教育我”;有67.5%青少年表示“父母支持我参加科技、环保、语言、音乐、美术等方面的课外或校外活动”;有65.7%青少年表示“家庭能够提供我所需要的课外读物”。有52.7%的家长对孩子拆装闹钟的行为表示赞许,分别比1998年和2000年提高了14%和11%。有关专家认为,家长思想观念的更新和家庭经济条件的优化,使得更多的青少年能够享有“民主型”教育及相应的物质支持。▲…  相似文献   

3.
在青少年期的各种成长因素中,青少年与同辈群体的关系尤为重要.家庭是使青少年受到保护、获得安全感与归属感的重要因素,而同辈群体则是另一重要的因素,这是同辈群体的重要功能之一,同辈群体的存在,使青少年敢于斩断自己与父母之间的脐带走向社会.当然,脱离父母  相似文献   

4.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性、人生理想的启蒙教育所,父母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青少年的成长。良好的家庭教育不仅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一道强有力的防线,也是造就人才的摇篮。因此,家庭对教育子女上的特殊功能是任何其它教育所不能替代的。预防青少年犯罪,要从父母自身做起,从家庭教育做起。  相似文献   

5.
城市父母对青少年子女性教育知识和态度的调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通过对北京、上海和西安三个城市的841位有青少年子女的父母的问卷调查,了解他们的性知识水平和对性及对青少年性教育的态度。调查发现,大多数父母具备一定的性生殖、艾滋病和性保健及性行为等方面的知识;对性持较为开放的观念;对在家庭和学校开展对青少年的性教育持肯定态度。调查还发现,父母的教育程度越高,性知识水平越高;父母性知识水平越高,对性及对青少年性教育的态度也越积极。  相似文献   

6.
林正岳 《半月谈》2004,(8):61-61
在目前的情况下,农民顺应经济发展的潮流,通过打工来致富,进而为孩子的教育创造有利的条件,这是无可非议的。但是,父母进城打工之后,孩子往往出现“家教抛荒”的现象,这确实也给青少年的成长教育带来了相当不利的  相似文献   

7.
家庭环境、父母监控与青少年犯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以少管所、工读学校和普通中学的740名青少年为被试,采用问卷法考察了家庭环境、父母监控与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的关系.根据自我报告的违法犯罪行为得分,将青少年分为3组严重违法犯罪行为组、中等违法犯罪行为组和无违法犯罪行为组.研究结果表明,严重、中等、无违法犯罪行为三组青少年的家庭环境、父母监控均存在显著差异.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发现,母亲受教育水平、家庭道德观和矛盾性、父母监控对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有显著的预测作用,母亲受教育水平、家庭道德观和父母监控水平越高,青少年出现违法犯罪行为的可能性越小.  相似文献   

8.
家庭是影响青少年不良个性形成的关键因素。影响青少年形成不良个性的家庭模式有 :父母认知水平较低型、父母粗暴争吵型、感情失衡型、单亲家庭型、其他亲属代养型。这些家庭模式易形成溺爱、保护过度、要求过严、放任不管等教养方式 ,从而导致青少年形成不良个性 ,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要预防和矫治青少年犯罪 ,必须从“家庭”这一源头着手。家庭心理治疗是预防、矫治青少年犯罪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造就“四有”新人,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整个社会要给予重视、关心和支持,各级各类学校要全面地实施教育培养目标。作为社会重要细胞的家庭,是青少年活动的主要场所,是第一所学校,是成才的摇篮, 家庭中的父母是青少年成才的主导者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教育好孩子是父母的天职,是对国家应尽  相似文献   

10.
在青春期 ,青少年与父母的关系会发生一些明显的变化。对不少父母来说 ,这些变化似乎突如其来 ,而且在某些方面与自己良好的愿望背道而驰。一些父母困惑不解 :已经越来越懂事的孩子 ,为什么一下子变得不听话了 ?在一些学者的笔下 ,这种现象被描写为“心理断乳”或“代沟”。“心理断乳”的观点 ,是想反映青春期青少年的个体心理特点———他们已经长大 ,要告别童年 ,要摆脱对父母的心理依赖 ,要确立自己独立的身份。“代沟”一说则是想反映青春期青少年的群体行为特点———青少年开创了他们自己的生活世界 ,形成了他们自己独特的文化 ,青春…  相似文献   

11.
刘江 《青年探索》2016,(4):52-58
青少年的偏差行为是其与所处情境中各类组织或系统互动的结果。通过对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CFPS)2010年的数据中10~15岁青少年相关数据进行分析,以探讨青少年对父母依恋、与同辈群体的联系与偏差行为的关系。研究发现:青少年对父母的依恋与青少年偏差行为具有负向相关关系;青少年与偏差同辈群体的联系与青少年偏差行为具有显著正向相关关系。因此,矫正青少年偏差行为的关键在于改变青少年与其周围系统(如家庭、同辈群体)的互动方式,最终达成个体与环境的"适应性平衡",进而更加有效地实现娇正。  相似文献   

12.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运用亲子冲突与亲子亲合问卷进行调查研究发现:青少年期亲子关系冲突与亲合并存,随着年龄增长青少年与父母间的冲突在减少,与父母间的亲合在增加。  相似文献   

13.
关于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行为的关系研究 张璐斐、吴培冠/社会心理研究.2 001,(2). 提要:在道德行为习惯形成的过程中,父母严厉的教养方式、不良的学校环境与青少年的反社会行为有相关关系,而青少年亲社会行为和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则不显著。本文在调查结果的基  相似文献   

14.
本文旨在了解边缘女青少年不安全性行为现状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通过抽取福州某青少年特训营116名女学员为被试,采用修订后的青少年危险行为监测问卷(YRBSS)和父母教养方式量表(EMBU)进行调查,结果发现,边缘女青少年在不安全性行为上具有普遍性和高发性,且具有性别、家庭结构、父母文化程度和职业类型的差异,部分不安全性行为之间有显著相关关系;不安全性行为与父亲情感温暖理解呈显著负相关,与父母惩罚严厉、父母拒绝否认、母亲过分干涉及保护、母亲偏爱被试呈显著正相关,不同的教养方式对不安全性行为的预测力也有差异。结论认为应针对边缘女青少年的特点,对其进行恰当、系统、科学的性教育。  相似文献   

15.
目前澳门博彩业发展迅速,导致不少服务行业的职位需要轮值工作,这就导致了家庭中父母之中一人或者两人都需要轮值。由此引发我们去探讨澳门青少年偏差行为与父母轮值工作模式以及管教模式之间的关系。根据探讨的结果我们建议政府为母职设立津贴,增加托儿服务、增设日夜间青少年服务中心等。当然,父母也要增进与子女的沟通,尤其是父亲要更多地参与管教子女。  相似文献   

16.
卢燕萍  梁汉昶 《青年探索》2007,(6):F0003-F0003
为了更好地认识青少年当前的适应困扰现象,解决父母与青少年之间的心结,让青少年拥有更为健康的心理与完善的人格,广州市团校青少  相似文献   

17.
我国青少年睡眠问题长期引人关注。而现有研究大多从个体性因素出发对此进行探讨。本研究尝试引入父母相关因素,研究青少年的睡眠剥夺现象。通过对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2014—2015学年数据的分析,本文发现,父母教育期望会对子女造成睡眠剥夺,其间机制是在客观上增加补习时间从而挤占睡眠时间,在主观上增加子女心理压力从而导致失眠。结论表明,理解青少年的睡眠状况时,父母因素不容忽视;据此,未来的减负政策应更多地瞄准家庭。  相似文献   

18.
家庭是影响青少年社会行为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探讨家庭结构完整性与农村青少年外化问题行为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以2013—2014学年以及2014—2015学年“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数据为基础,基于OLS回归模型分析发现:与生活在结构缺失家庭中的农村青少年相比,结构完整家庭中青少年的外化问题行为发生率显著较低;家庭结构通过父子关系和母子关系两条亲子关系路径来影响青少年外化问题行为的发展状况;亲子关系与亲子沟通、父母监督以及父母对子女的信心等亲子互动显著正相关,而与家庭经济状况并无显著相关。这一结果揭示了亲子互动的重要意义,从微观的为人父母层面和宏观的公共政策层面都对预防和减少农村青少年外化问题行为具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9.
日本目前尚未统一规定“青年”的定义。在法规上,犯罪青少年是指十四至廿岁)的男女,在签契约方面,廿岁就具有成人的法律效力,但到廿五岁才有选民资格。日本的青年政策主要旨在保障青年求学和就业的机会,鼓励青少年参加体育锻炼,鼓励青少年参与、启发对国家的关心,防止青少年犯罪。此外,日本十分强调青年家庭生活教育,除了教将要结婚的青年学习如何做父母外,还为父母设计了课程,使他们懂得如何教育子女。  相似文献   

20.
徐进  陈峰 《青年论坛》2000,(4):F003-F003
青少年时期主要在家庭中度过 ,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道德品质的养成 ,具有根本性的影响作用。常言道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启蒙教师。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指出 :“人的全面发展取决于母亲和父亲在儿童面前是怎样的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