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7 毫秒
1.
刑罚是统治阶级为维护本阶级利益和统治秩序而使之与刑法相伴而生的一种刑事强制制裁手段.自从有了犯罪,也就有了刑罚.本文从刑罚的伦理性基础的视角,提出我国刑罚体系中死刑最终将被废除.建议将无期徒刑改为适用灵活,更能提高预防效果和改造积极性的不定期刑.重构有期自由刑,使自由行的制定和适用能够收到更显著的惩罚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2.
樊文 《法学研究》2011,(3):112-137
1979年以来我国刑事立法和司法忽视或遗忘了刑法的特征与内在价值,高估了刑法影响人的行为的可能性,刑法一直保持着在功能化方向上的惯性,刑罚结构和刑罚适用面临着重刑主义的突出问题。我国的犯罪控制存在着惩罚主义的结构特征,然而惩罚主义的意愿和努力,并没能有效遏制犯罪规模和犯罪的总体严重程度迅猛发展的势头。在刑事政策和刑罚体系的主导思想没有做出重大调整前,刑罚轻缓化的改革仍然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3.
刑罚种类与刑罚体系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只拥有一种刑罚方法,而是至少由两种以上的刑罚种类搭配而成一套刑罚体系。基于罪刑法定原则的要求,刑罚的种类必然由刑法加以明文规定。我国在刑法总则中就明文规定了5种主刑和3种附加刑,此外,只适用于犯罪的外国人的驱逐出境,通常也被认为是一种附加刑。其中,死刑:属于生命刑,无期徒刑、有期徒刑、拘役管制属于自由刑,罚金、没收财产属于财产刑,剥夺政治权利、驱逐出境属于资格刑。  相似文献   

4.
管制,是对犯罪分子不予关押,但限制自由,交由公安机关管束和群众监督改造的刑罚方法。我国修订后的《刑法》仍沿用了旧《刑法》中的管制刑罚。通过对监外罪犯执行情况的检察,我们发现我国《刑法》中的管制刑罚作为一种主刑已日益显露出诸多弊端,越来越不适应我国当前和今后刑法惩罚和教育挽救犯罪的需要。笔者建议,根据我国当前具体的司法状况取消管制刑罚。  相似文献   

5.
自由刑居于我国刑罚体系的核心,在惩罚与矫正罪犯以及预防犯罪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自由刑执行的弊端日益突出,不仅使自由刑的优势难以全面的发挥,而且加剧了自由刑本身固有的缺陷,成为自由刑效益下降的重要原因,并导致我国的刑罚执行落后于国际行刑的发展趋势,所以推进刑罚制度与自由刑执行方式的改革,是发挥自由刑良好社会功效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6.
<正> 劳动改造,是我国对依法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和死刑缓期二年执行的罪犯实施惩罚的一种刑罚方法,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任务之一,同时也是党和国家彻底改造罪犯成为新人的一项基本政策,在我国,监狱、劳动改造管教队、少年犯管教所,统称为劳动改造机关。我国劳改机关不但是惩罚犯罪、对罪犯实施专政的场所,同时是教育改造人的特殊学校。  相似文献   

7.
韩国主观主义犯罪论之下的犯罪故意论是形式性的.这一形式性的犯罪故意论与形式的犯罪体系相辅相成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理论体系.相比之下,我国客观主义犯罪论之下的犯罪故意制度和理论是实质性的.而且其犯罪故意制度和理论中存在着无法克服的弊端,必须加以改革和完善.  相似文献   

8.
剥夺自由刑指各种以剥夺人身自由为核心内容的刑罚方法,包括终身自由刑、有期自由刑、短期自由刑、不定期自由刑等。在当代各国刑罚体系中,它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广泛适用于不同类型的犯罪,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然而,几乎每个人都承认它存在许多弊端,尤其监狱文化的堕落性,监狱生活的腐败性,狱后复归的困难性,等等。不过,在多数国家,人们较冷静、现实地对待这些问题,认为这是保卫社会、维护统治秩  相似文献   

9.
死刑的废止不需要终身刑替代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终身刑与无期徒刑并非等同概念;终身刑是侵害人格尊严、比死刑更为残酷的惩罚方法,不应成为死刑的替代刑;死刑的削减与废止不依赖于终身刑的设置;终身刑未具备刑罚的正当化根据,无助于刑罚体系的完善,没能顺应刑罚的发展趋势,不符合行刑的合理目标,因而不应成为-种刑罚措施;当前,我国应当在削减与废止死刑立即执行的同时,合理运用现行刑法规定的死缓与无期徒刑。  相似文献   

10.
英国单位罚金制度评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英国单位罚金制度评述张健一、概述随着社会的进步,刑罚观念的更新,短期自由刑弊端的显露,经济犯罪、法人犯罪和过失犯罪的大量涌现,罚金刑在刑罚体系中的地位逐渐上升,成为当今英国主要刑罚方法之一。在英国,除谋杀罪以外,几乎所有的犯罪都可适用罚金刑。该种刑罚...  相似文献   

11.
对罚金刑的法律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刑罚不仅具有惩罚犯罪的作用.而且还具有教育改造罪饭的作用,通过惩罚与教育相结合,改造罪犯,预防犯罪。这是刑罚的最终目的。罚金刑也不例外。一、罚金刑能够惩罚罪犯,预防犯罪罚金刑是人民法院依法判处犯罪人向国家缴纳一定数额的金钱的刑罚方法,它同自由刑、生命刑一样使犯罪分子明白法不可违,罪不可犯.当他们重返社会后.不再危害社会以身试法,乃至弃旧图新,重新做人。同时,也警戒了社会上的不稳定分子,使他们不敢轻举妄动,走向犯罪道路。近几年来.我国经济领域里犯罪居高不下,国家采用死刑等重刑予以重罚,也只能在…  相似文献   

12.
论刑法的目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般认为惩罚犯罪是刑法的目的,可是,如果为了惩罚犯罪,我们根本不需要刑法,而且没有刑法,惩罚犯罪会更有效。犯罪需要用刑罚惩罚,惩罚犯罪是刑罚的当然目的。惩罚犯罪虽然需要依据以刑法为核心的刑事法律,但刑法的目的与刑罚的目的却截然不同,作为法的一部分,刑法的目的应当是遏制国家刑罚权的滥用。我国的刑事立法及理论均认为惩罚犯罪是刑法的目的,实际上混淆了刑罚的目的与刑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曹有东 《人民检察》2013,(18):79-80
罚金刑是法院判处犯罪人向国家缴纳一定数额金钱的刑罚方法,其立法本意是通过对犯罪人的经济制裁,提高犯罪成本,以求更好地惩治和预防犯罪。作为一种附加刑,其广泛适用于贪财图利或与财产有关的犯罪。然而法院在罚金刑判决、执行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严重制约了其刑罚功能的发挥。作  相似文献   

14.
我国刑罚究竟有没有惩罚的目的?对于这个素有争议的问题,多数人持否定观点。其一,认为我国刑罚的目的是预防犯罪,或预防、消灭犯罪,将刑罚的惩罚、威慑和改造作用,统统视为手段,否定了惩罚的目的性;其二,认为我国刑罚的目的是教育、改造犯罪分子,而将惩罚视为教育、改造的手段。笔者认为,这两种观点都没有正确理解目的与手段的辩证关系。现就刑罚的惩罚目的,刑罚目的的层次关系,向否定的观点提出商榷。一、预防犯罪或预防和消灭犯罪的提法不够科学将预防犯罪,或预防、消灭犯罪概括为我国刑罚的目的,仅表明了国家对犯罪分子适用刑罚这一活动  相似文献   

15.
监狱刑罚执行制度是刑事司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国家依法行使刑罚权的重要一环,刑罚执行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刑罚功能的发挥和刑罚目的的实现,直接影响到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构建。根据我国现行法律规定,我国监狱主要负责被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无期徒刑以及剩余刑期一年以卜有期徒刑罪犯的执行工作。目前,全国监狱承担着160万左右罪犯的惩罚与教育改造工作,是我国最主要的刑罚执行机关。  相似文献   

16.
罚金刑在环境犯罪中的适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罚金刑在环境犯罪中适用具有重大的意义。作为一种轻缓化的刑罚,罚金刑在国外刑罚体系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大有取代短期自由刑之势。分析我国罚金刑适用中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外相关立法经验加以完善,是确保我国罚金刑在惩治和预防环境犯罪中发挥应有作用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正> 在每一个现存的刑法体系中,都存在着两种永恒的、无法解决的矛盾倾向。一方面,刑法必须明确规定犯罪与刑罚,以便人们能够预见自己行为的法律效果,防止刑罚权的滥用,保障公民个人的权利、自由和社会的民主、正义;另一方面,刑法必须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情况,最大限度地控制犯罪,以保护社会的秩序和利益。  相似文献   

18.
(三) 刑罚适用考虑形势需要是我国刑法的自身要求。我国刑法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调查研究、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指导思想制定的。因此,刑法的总则和分则都充分体现着实事求是和从实际出发的基本精神。这是因为适用刑罚惩罚犯罪与社会治安形势这两种社会现象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主要表现在:一是适用刑罚惩罚犯罪对社会治安形势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因为犯罪的起伏升降,社会稳定和群众  相似文献   

19.
不宜对未成年犯罪人适用罚金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罚金,是人民法院判处犯罪分子向国家缴纳一定数额金钱的刑罚方法,是我国刑法所规定的三种附加刑之一。刑事处罚中适用罚金的对象主要是以侵犯财产为目的的犯罪,如经济犯罪,以营利、贪财为目的的犯罪等,只有少数不涉及财产类的轻罪在处罚上也适用罚金。罚金刑对犯罪人在经济上实施惩罚,这对某些贪财刑的犯罪人来说,其效果有时优于自由刑。对于犯罪情节不严重的犯罪分子本着“惩罚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判处罚金比判处自由刑更为合适。然而若罚金刑适用不当也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特别是罚金刑的滥用在实际中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反应。笔者现就…  相似文献   

20.
一、刑法的概念刑罚是惩罚犯罪的一种强制方法。犯罪和刑罚是刑法中的两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刑法的基本内容。刑罚对犯罪者的惩罚是通过法庭、监狱而实现的。法庭、监狱和军队、警察一样,都是统治阶级手中的锐利武器,它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