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回顾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的历史,可以清晰看出,社会主义呈现出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到多国、从革命到建设、从挫折到改革的发展脉络。科学社会主义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渊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到新时代的理论结晶,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2.
<正> 到1989年,新中国经济发展已经经历了40个年头。在人类历史长河中,40年不过是一朵小小的浪花。但在这短暂的40年中,中国经济发展揭开了新的历史篇章;创造了彪炳人寰的奇迹;蹚开了一条通向中国式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道路。40年的新中国经济史,就是一部中国式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的探索史。一、探索的历史过程:四个“十年”马克思、恩格斯确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完成了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转变。他们的理论包含许多对社会主义(在他们看来,这是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经济建设基本问题的阐述。列宁、斯大林领导的苏联人民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变成科学社会主义实践,第一次在人  相似文献   

3.
粟岚 《创造》2023,(1):59-63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坚持道不变、志不改,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逻辑的辩证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4.
从1847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第一次完整阐述科学社会主义到现在,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已经历了由空想到科学、社会主义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首先建立,通过改革开放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三次飞跃。当前,在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历史时刻,研究怎样坚持社会主义,怎样发展社会主义的模式更具特殊意义。理论社会主义与实践社会主义产生了差距,这是一个事实,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预想,“社会主义的胜利一定要在资本主义所造就的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充分发展、无产阶级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国家…  相似文献   

5.
略论社会主义建设的民族特色王安正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现实。但是,在具体的社会主义实践中,如何把握社会主义理论与现实、统一性与多样性的辩证关系,是摆在每个社会主义国家建设者面前的重大问题。本文拟就...  相似文献   

6.
十五大报告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一个重要问题加以阐述,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对当代中国最大的实际进行了科学定位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指出:“为了使社会主义变为科学,就必须首先把它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中国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就必须使马克思主义同中国  相似文献   

7.
恩格斯晚年革命策略是一个包含基础、基本内涵和方法论原则在内的三维有机整体。具体言之,基础即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核心的革命原则;基本内涵即以暴力策略为根本保障的暴力策略与和平策略并举的思想;方法论原则即融唯物辩证思维逻辑与客观历史逻辑为一体的马克思新唯物主义。运用融基础、基本内涵和方法论原则之三维为一体的恩格斯晚年革命策略视域观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深化对恩格斯晚年革命策略的认识,有助于继续完善关于恩格斯晚年革命策略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进而有助于我们继续坚定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逐步地减轻直至"跨越"资本逻辑必然带来的一系列负面效果,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8.
中国50的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的总结是多层次、多领域和多方面的。从最宏观层次上看,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最基本的经验大概可以集中概括为8个字: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其含义,如恩格斯100多年前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一文中所指出的,就是“把社会主义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之上”。150年前,伟大导师马克思完成“两大发现”(历史唯物论和剩余价值学说),把社会主义建立在19世纪自由资本主义的现实基础之上,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马克思之后,“现实”顽强地发生着,并且仍在发生着变化。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发展到垄…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离开我们一百年了,但是,他的光辉学说——马克思主义,仍然在指导和鼓舞着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为实现崇高的共产主义而奋斗。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就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胜利。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胜利,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我们纪念马克思,就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运用马克思主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首先要认清什么是社会主义,马克思怎样论述社会主义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幻想用社会主义来和平改造现代社会”。马克思、恩格斯把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为科  相似文献   

10.
杨铭书 《创造》2016,(9):26-29
正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强化问题导向、改革创新、破解难题,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共同富裕,坚持党的领导,做到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文化自信,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深刻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长期坚持、永不动摇的历史结论。回顾社会主义五百年来从无到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外国到中国,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艰辛探索到破浪前进的历史进程,我们清晰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  相似文献   

11.
12.
要想透彻的理解科学社会主义的真实意义,就必须理解作为理论基础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真实含义。从这个意义上讲,从科学社会主义的两个理论基础出发透彻的理解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之所在就成为当前科学社会主义基础理论研究的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弗洛姆“人道主义的社会主义”思想进行了探讨。弗洛姆的这一思想建立在对马克思进行人道主义解释的基础上,他深刻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物支配人的现实,反对对社会主义进行资本主义的解释,确立了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目标,即实现人际关系、生产和消费等的人道化。弗洛姆认为人类惟一的抉择就是建立人道主义的公有社会制,“人道主义的社会主义”才是健全的社会,是人类未来发展的模式。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是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探索思想道德建设规律的重大进展.本文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个基本组成部分,考察了其形成和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5.
浙江是"中国奇迹"的一个重要标本,浙江的经济绩效和社会活力举世公认,但浙江的所有制结构又使一些人充满疑虑."浙江现象"的最大特点,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自主创业权利,率先建立能够调动千百万人积极性的体制机制,走全民创业之路.四千多万浙江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引下,在党和政府的引导下,自主创业,自我积累,自愿联合,自强不息,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民主政治、民办文化、民间社会,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做到了社会全面发展而且比较安全稳定,城乡居民收入全国领先并且差距较小,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活跃有序,党的领导坚强有力,政府管理科学有为."浙江现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内涵的研究 ,分析了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广大人员也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的原因 ,进而阐述了江泽民同志这一科学论断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都是社会文明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分别标示着人类在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方面的进步状态.三个文明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它们之间的这种辩证统一关系,客观上要求实现三者的协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推进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全面进步的社会主义,它从根本上也要求促使三个文明协调发展.三个文明协调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必须遵循的一条重要规律.  相似文献   

18.
:2 0 0 0年 12月 2 0日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举行《学习全国统战工作会议精神、加强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建设》座谈会。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统战部部长王兆国出席了会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革中央主席、中央社院院长何鲁丽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进中央主席许嘉璐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央统战部常务副部长、中央社院党组书记刘延东主持会议并讲话。出席座谈会的有全国政协副秘书长齐续春 ,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 ,中央组织部、中央统战部有关部门负责人 ,部分地方社院院长 ,中央社院在京部分老学员 ,中央社院老领导等共 6 0余人。座谈会开得圆满成功。现将有关领导在座谈会上的讲话全文刊发 ,以期推动 2 1世纪社会主义学院工作再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19.
贾淑品 《前沿》2010,(1):9-12
笔者认为伯恩施坦的"和平长入社会主义"理论有两大致命缺陷:一是忽略了和平长入社会主义的条件,即民主制度的健全和完善;二是他抹杀了民主的阶级性,从而导致他在社会主义实现方式上歪曲了马恩的思想,把实现社会主义的方式绝对化、单一化。在资本主义专制条件下主张通过民主、普选的方式实现社会主义,只能是空想。  相似文献   

20.
陈青松 《理论月刊》2007,3(1):183-185
道德底线主要是指不管人们追求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或价值目标,都不能违反的基本的规则和不能逾越的基本界限,是维系一个社会必不可少的道德标准。面对现实生活中经常被突破的道德底线,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八荣八耻”为今天的中国人提供了应当选择的荣辱观和道德操守,是当今中国社会必须遵循而不能逾越的社会道德底线。我们应当通过广泛深入的学习宣传教育、实行社会公德法纪化、建立严格的社会约束机制、充分发挥媒体的监督作用、强者带头示范等举措来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坚守社会主义道德底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