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道德教育,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和道德习惯的培养和教育。而道德情感的培养和教育又是道德教育的重要环节。所谓道德情感,就是人们心理上对于某种道德义务所产生的爱憎、喜厌等感情,也是人们的一种正义感、责任感、良心感、荣誉感、幸福感等。培养高尚而强烈的道德情感,对于和谐人际间的关系,创造良好的道德气氛,尤其是对于个人坚持道德原则,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有着重要的意义,它对于人们选择道德行为和履行道德义务有着重要的影响。人们道德认识的提高为选择道德行为提供了认识基础,但并不能保证就能够实行道德原则的要求。一  相似文献   

2.
从心理学的观点看,影响学生道德品质形成的主要因素有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方式三个方面及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的规律。一个人理解了正确的行为准则,知道为什么和怎样去行动时,就可以产生自觉的道德行为,因此,道德认识在道德  相似文献   

3.
论大学生道德素质构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英 《思想战线》2004,30(6):80-83
大学生道德素质由道德认识、道德感情和道德意志构成。道德认识是道德行为和道德素质的指导因素、首要环节 ;道德情感是道德行为和道德素质的动力因素、决定性因素、基本环节 ;道德意志是道德行为和道德素质的过程因素、最终环节。  相似文献   

4.
违法少年与守法少年家长思想道德素质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就家长思想道德素质,调查了重庆市少管所和重庆市涪陵中学。调查结果显示:违法少年家长和守法少年家长的思想道德素质有显著差异;违法少年家长和守法少年家长的思想道德素质除了道德认识,在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上都有显著差异;家长的职业对未成年人犯罪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5.
科学人生观是建立在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以为人民服务为目的基础上的。一个具有科学人生观的人,必然有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的高尚品德。为此,我们将科学人生观教学与培养学生的优良品德紧密结合在一起。一.科学人生观教学与培养学生的道德认识相结合。道德认识是指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它是品德的基础,是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产生的依据,并对道德行为具有定向的意义。要加深学生的道德认识,必须遵循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规律。如对《中学生日常行为  相似文献   

6.
认识指导行为,行为反映思想。《青少年修养》这门课,有着不同于一般政治课的特点。它既要求讲清道德认识,但又不强调理论上的系统性,而特别强调实践性,即强调对道德的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为此,政治教师要主动争取各方面的配合,积极开展各种教育活动,寓思想、道德教育于活动之中。我们在上《热  相似文献   

7.
尹杰钦 《湖湘论坛》2004,17(6):86-87
一、提升领导干部道德素质意义重大改革、开放、发展和创新的当代中国 ,不仅要求一般意义上的人才辈出 ,更需要广大领导干部这一特殊的社会群体能够不断提高其整体素质 ,特别是道德素质 ,以形成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兴旺发达、人才辈出的大好局面。领导干部道德素质 ,一般地包括领导干部道德认识、领导干部道德情感、领导干部道德意志和领导干部道德行为。而且 ,领导干部的地位、责任、功能与作用的发挥程度与领导干部道德素质水平密切相关。领导干部道德素质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产生直接的重大影响。所以提升领导干部道德素质意…  相似文献   

8.
试论企业转机建制过程中的道德行为合理化问题胡尚林所谓道德行为,就是在一定的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有利或有害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在伦理学上也称为伦理行为。它包括道德的行为和不道德的行为,企业的道德主要是通过企业各项经济活动表现出来的,所以,称为企业道德...  相似文献   

9.
葛羽哲 《今日浙江》2011,(21):62-62
正直,从字面上理解,它是"公正坦率"的意思。从内涵上理解,它是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感,也是一种公正的道德行为;它是一种社会的传统美德,也是一种个人的刚直性格。  相似文献   

10.
人的素质包括身体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道德素质一般是指人的道德观念素质和道德活动能力素质的总和。道德观念素质中主要含有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信念等。道德活动能力素质主要包含人的道德评价能力和道德行为选择能力。道德素质外化的表现形式为人们的道德行为。人的道德素质的形成和提高,是由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经过人们的主观能动地选择逐渐形成的。人们在家庭、学校、社会等途径中接受了一定的道德教育和一系列道德观念,这些观念经过由外到内、由内到外的反复传递,不断发展、调整、巩固和深化,逐渐成为相对稳定的道德素  相似文献   

11.
张学浪  李俊奎 《求索》2012,(11):212-214
道德情感的生成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过程,是一个人品德结构中的核心因素,它不仅推动着个体道德认知、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的形成和发展,而且还将进一步完善其道德品质与人格。从道德情感的生成角度来看,传统学科(如,心理学、伦理学等)至今仍未能清楚地区分留守儿童道德情感的生成阶段。不过,根据现有研究成果,这一生成过程划则可分为"情动——感应"、"体察——理解"、"内化——移情"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2.
宇海金 《求索》2011,(1):143-145
康德在其道德哲学中主要论述了道德情感和病理学情感两类情感。道德情感有敬重和爱两个维度。道德情感不是道德行为的依据,而是道德律作用于主体的结果,它源自于理性概念。病理学的情感出于人的本性,是服从于自然秩序的情感。康德认为,情感主义伦理学失误在于以病理学的情感作为德性的依据,混淆了善恶、快乐与痛苦之间的关系。康德论析了情感因素在道德行为中作用,排除了把快乐或幸福冒充为德性根据的、贬低人类的说教,从而批判了幸福主义、快乐主义伦理学。同时,康德指责情感主义过分强调情感作用,从而预防了道德的"狂热"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13.
人与自然和谐的道德支点——生态伦理中的自律与他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肖毅 《求索》2004,(11)
本文通过对生态伦理中自律与他律的探讨 ,笔者认为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 ,即提高生态道德认识 ,培养生态道德情感 ,培育生态道德良心 ;建立生态伦理的基本原则和规范 ,发挥社会舆论的作用 ,完善生态立法 ,才能有效地规范人们的道德行为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4.
心理学研究发现,个人的道德品质如何依赖于他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以及道德行为。当个体对于道德规范、道德范畴及其意义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就会对某些道德规范产生需要,伴随着情感体验,就有了实现这些需要的行动动机和为了实现这些需要而要克服困难的道德意志,三者结合起来,才形成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或品德。道德品质的最大特点是自觉性,就是个人自觉地抉择行为,自觉地按照一定的道德准则来控制行为、调节行为。这个过程的心理机制就是道德信念的作用。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林崇德教授指出:道德信念是道德需要的一种表现形态,…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道德失范是在新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下,一部分大学生情感认识的没落及道德行为规范缺失.当代大学生道德行为失范表现方式多样及形成原因复杂,促使研究者深刻思考当代大学生心理生活世界及心理生活质量,探讨当代大学生道德失范现象,分析失范成因,即从生命质量、幸福体验、心理健康、价值判断和心理成长五个层面,深入探索当代大学生道德行为失范的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16.
自律是道德的基本原则。道德自律是指道德主体在社会实践中为实现自身的自由幸福而自觉地内化并遵循社会道德规范所形成的内在约束。道德自律是道德主体自己为自己设置必然性。只有当在道德中构成人的主体性的种种人类本质特征得以充分表现和发挥时,道德对于人来说才是一种自我确证、自我肯定和自我发展的方式,才是人掌握世界的方式。道德自律包括:获取道德认知;内化道德规范;培养道德情感;践行道德规范;进行道德反省;养成道德行为。  相似文献   

17.
职业道德是以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为基础的社会角色期待。人民教师的角色形象设计,正如北京师范大学校训所言,应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具体的师德(教师的职业道德)形象应是怎样的呢?我认为见从外在到内在都趋向完美,但只能无限接近完美、而不和能绝对完美的崇高事业者形象。道德包含着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三个万面,师德形象就是这三位一体合成的形象。具体表现是:在道德认识方法方面,不但有外在表这时认识和方法,而且有内在的体会和修养方法;在道德情感体现方面,不但有幸福我马善的体现,而目有美感导受的体现;在…  相似文献   

18.
知行合一在认识论中是绝对错误的,在伦理学中,它却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但从道德认知走向道德行为,实现道德的知行合一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知、情、意、行的配合与一致。而道德意志作为道德知行合一的心理保障,是实现道德行为的动力。孟荀对于道德意志的研究,为道德知行合一的实现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现实论据。意志是由人的意愿与人的毅力构成的,其中毅力是从道德认知走向道德行为的动力;意愿是道德认知走向道德行为的方向性把握。  相似文献   

19.
品德是指个人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准则而表现出来的稳定特征。品德不同于道德,道德是协调人的行为准则的总和,而品德则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表现。品德是由认识、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构成的,对外表现为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意识。品德不良是指道德观念上的偏差、道德情感上的失调和道德意识上的动  相似文献   

20.
所谓道德原则,就是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对人们道德行为所提出的基本要求,或称作基本规范。是道德规范体系中最核心的部分,它与道德规范并没有本质的区别。道德原则可以说是总的道德规范,道德规范可以说是具体的道德原则。道德原则的基本思想指导着所有的道德规范,而又通过各个具体的道德规范,显示出它的作用与特征,是道德阶级性的集中反映。所以不同社会不同阶级的道德,有不同的道德原则,直接反映出不同阶级的利益与要求。在私有制高度发展的资本主义社会里,代表资产阶级利益要求的道德原则是利己主义,一切为了维护个人的利益,这种道德原则是为维护私有制服务的。而代表无产阶级利益的共产主义道德,特别是在无产阶级取得政权的社会主义社会,其基本原则必然是维护生产资料公有制的集体主义,而不可能是利己主义。近年来,有人认为我国目前是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虽然是公有制,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不高,实行的是按劳分配的政策,其道德原则不应该是集体主义,而应该是“合理的利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