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转型过程中,乡村发生了从传统的"差序格局-伦理本位"到当下的"圈层格局-核心家庭本位"、从熟人社会到半熟人社会等转变。乡村结构表现为利益网络格局,而非简单的文化网络格局。乡村权力结构发生了从"权力的文化网络"到"权力的利益网络"的转型。乡村社会结构和权力结构的转型促使乡村治理的转型,表现为治理主体多元化和组织基础利益网络化。  相似文献   

2.
叙事本位、史论本位与实事本位--与何平教授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叙事功能的退化与史学危机"一文对叙事本位与历史叙事的弘扬非常精彩,稍嫌不足的是对"退化"与"危机"这两个全文立论基础的实证还不够充分.要振兴中国的史学,使史学成果真正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关键并不在坚持"史论本位"还是"叙事本位",而是必须坚持"实事本位".即不管"论"还是"叙",都必须树立确保所论所叙之事的真实、翔实与扎实的理念,以在最大程度上确保史学成果的公正、公信与公平.  相似文献   

3.
民法本位是民法的根本指归.近、现民法本位未变,即都是权利本位、个人本位.个人本位比权利本位更为本原,称其为民为本位,则更确切.可在广义社会法下的经济法和行政法中确定社会本位乃至国家本位.民法本位是民法的出发点,民法价值是民法的归结点,均蕴含并体现在民法基本原则中.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对邓小平的文本解读为基础,提出"发展"是邓小平的本位价值.因为在邓小平看来,"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是世界各国追求的首要的价值目标,更是当代中国压倒一切的价值追求和中国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本质规定."发展"理念是整个邓小平理论的立论基础,也是邓小平价值观的核心和根本的价值取向,它不仅具有广泛的涵盖性,而且还具有时代的导向性.  相似文献   

5.
价值本位,是价值观的主体前提和根本基础。改革开放以前,在价值导向上,群体价值观一直是我国倡导和宣扬的中心内容,群体价值本位理所应当地取得了合法性的统治地位。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完善、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国际间往来的日益频繁,个人价值本位日趋彰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要确立一种新集体主义价值本位,这是实现个体利益、促进个体全面自由发展的必要前提。  相似文献   

6.
公共管理理念的跨越:从政府本位到社会本位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公共管理存在着政府本位和社会本位两种不同的管理理念。公共管理内在的公共性、社会性、管理性等特质,决定了必须超越政府本位理念,树立社会本位理念。在政府管理中,应渗透“人本、责任、服务”与“参与、互动、合作”的精神,推动政府管理走向社会治理,形成完整的公共管理观。  相似文献   

7.
构建"党员主体本位",是贯彻民主集中制的基础,是保障党的团结的基石,是增强党的活力的源泉,是推动社会民主的关键。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对于树立"党员主体本位"理念,破除我们党内事实上存在的"官本位"思想的严重影响和危害,以发展党内民主,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李文军 《思想战线》2013,39(1):103-106
民国时期,中国法律所面临的内外环境使社会本位司法理念具有中国化的可能性。政治领域的"党国体制",使国家主义与司法党化成为中国式社会本位司法理念的重要特征。在中国特殊的社会情境下,妥善处理与传统司法的关系及注重发扬"法治"内涵,是社会本位司法理念中国化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9.
曾斯平 《求索》2013,(12):210-212
在知识产权保护的各种学说中.存在着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的冲突与争论。个人本位论认为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设计应当优先考虑个人的利益.社会本位论认为应当优先考虑社会公共利益。两种“本位论”的对立一方面体现了知识产权私权性与知识产品公共性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从理论上讲,二者具有同等的合理性和局限性.在实际中必须将二者放在特定的、具体的历史条件下去考察。  相似文献   

10.
蔡恒松 《前沿》2010,(23):70-73
社会利益的实质是秩序。任何法都是以维护利益秩序为己任。在维护利益秩序中,民法确立社会主体获取利益的平等资格;行政法规制行政权力的授予和控制;经济法促进社会经济以相对最小成本,获得相对最大收益的发展;而社会法则通过对主体生存发展最低需求的保障展现其独特的立法取向。因而,社会利益本位不是个别部门法的选择。不同的部门法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方法和手段,共同追求社会利益本位的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11.
民国时期小学语文教科书在选文取向、选文内容、选文文体等方面体现了民国不同时期"儿童本位"观的演变历程,说明了"儿童本位本土化"是西方教育理论能够在中国的土壤生根发芽的必然途径。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社会化运动以来,民法社会本位得以确立,并在实际上与权利本位相契合。但是,理论与实践中对民法社会本位的定位却出现了偏差,使维护市民私权的民法因其自身系统内的价值定位变迁而异变成为政治国家侵害私权的工具。欲彰显民法维护和实现私权的固有价值属性,需重新解读民法社会本位。  相似文献   

13.
论权利本位与党员权利保障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权利为本位的党内立法,体现了党与时俱进的先进性。在权利本位党内立法的基础上,实现党员在党内的主体地位,增强党的生机与活力,是新的历史时代对党的新要求。在我们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和条件以及执政方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的情况下,要不失时机地推进改革,建立和完善党员的权利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本位文化论战就中国未来文化创新的问题展开了专门讨论。本位文化派从中国文化的特质与民族性出发,主张文化发展必然要不断创新。在如何创新的问题上,出现了创新就是模仿、创造的综合、有选择的模仿等方案。  相似文献   

15.
从时代精神、人的生活与发展的方式和精神文明的当代形态中,可以找到当代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理念,这就是“能力本位”。 所谓“能力本位”,指的是人的一切活动、一切关系和一切追求都要围绕如何充分正确发挥人的能力旋转;这里的“能力”,主要指人的职业(专业)技能和为社会(集体)奉献的能力,它与以不正当手段谋取私利的“占有”行为有本质区别。这样来理解能力本位,其精神实质是与集体主义相一致的,是最大的职业道德和社会道德。把“能力本位”作为当代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理念,其根据是:作为当代  相似文献   

16.
以人民为本位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实质、是执政党和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观的本质。坚持以人民为本位的发展观,就要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和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党的领导地位与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一致性,保持党的执政地位与社会公仆角色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传统社会里,较低的生产水平、小生产的方式和集权政治消解了个体的独立、忽视了个体的“私”,过分夸大了集体的“公”,集体成为本位,个体的思想人格和权利被奴役和掠夺,“家天下”成为“公本位”,个体“克己灭欲”、“立公弃私”,完全成为服从客观精神的集体的附庸。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集体本位观,对繁荣中国先进文化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18.
王丽萍 《求索》2008,(3):94-95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历史,以血缘为纽带的等级观念根深蒂固,因此在中国文化人中就形成了浓烈的家本位意识。家本位意识突出了家对于个体的意义,然而正是因人们对家的重视,而忽视了个体,所以鲁迅作为文化斗士而以对家本位思想的消解展开了对封建传统的批判。  相似文献   

19.
卓越警务人才的培养是当今公安教育的重点。社会经济的发展、治安形势的变化,给卓越警务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应树立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解析能力本位理念与评价标准,分析卓越警务人才的能力结构,通过创新教学模式和塑造职业品质,积极探寻卓越警务人才的培养途径。  相似文献   

20.
民法的社会本位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提出了民法不能以社会为本位的主张 ,并从民法社会本位的内涵和理论背景以及积极意义等方面进行了深刻的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