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证言是指证人就案情及相关情况向司法机关所提供的陈述。它是公安机关确定侦查和方向,查明案情,揭露和证实犯罪的重要线索依据。在实践中,证人提供的证言多数是可靠的,但也有一些证人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影响,会提供不可靠的证言。因此,我们在使用证言之前有必要对其进行可信度分析。一、形响证有可信度的因素分析犯罪心理学研究表明:证人的证言形成过程可分为三个不同阶段,如图所示:感知案情——记忆案情——陈述案情从图示中可以看出,证言实际上就是证人对案情的陈述。这种陈述是以证人对案情的记忆为基础的,而证人的记忆又是以…  相似文献   

2.
《民事诉讼法》第70条规定:“凡是知道案件情况的单位和个人,都有义务出庭作证.“但由于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对证人制度规定的不完善,导致证人出庭率低,证言可信度差,使得证人证言在民事诉讼中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已成为各级、各地区人民法院面临的共同问题。针对司法实践中的困难,本文从证人资格、证人出庭义务、证人权利三方面进行探究,以期完善民事诉讼证人制度。  相似文献   

3.
目击证人证言的可信度是长期诉讼程序研究中的焦点问题,其可信度直接关系到案件的审判结果。目击证人的感觉、目击证人的知觉、目击证人的记忆和司法人员的认识是影响目击证人证言可信度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当事人或其诉讼代理人在法庭上通过对证人证言进行质证,审判人员会对证人证言的真实性、合法性、关联性进行分析从而作出证人证言有无证明力及证明力大小的判断。由于我国在民事诉讼中对证人证言质证的主要法律规定存在有缺陷,导致我国在民事审判实务中对证人证言的质证流于形式。我国在民事诉讼立法上应当设立强制证人出庭作证制度和由审判长主持下的以当事人双方对证人询问为主的质证模式,才能提高对证人证言质证的质量并有利于人民法院对民事案件作出公正裁判。  相似文献   

5.
证人出庭在整个刑事诉讼过程中意义重大,关系着案件的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细化和完善我国证人出庭制度才能最大程度地实现证人出庭的预期价值,具体措施有:扩大证人保护案件的类型;明确保护措施的实施程序;完善强制证人到庭规定;明确证人拒绝出庭后其书面证言的效力。  相似文献   

6.
证人证言已成为现代各国民事诉讼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证据,两大法系中的大多数国家,在民事诉讼法中规定了证人的证言拒绝权,以确保发现真实与保障证人及其证言所涉国家、社会、个人权利、利益两者之间的平衡,是法律对社会各种利益理性选择的必然结果。我们国家的证人制度中应确立证人的证言拒绝权。  相似文献   

7.
在执法实践中 ,证人证言的不良现象 ,直接影响了我国刑事案件的公正审判。法律制度不健全是证人证言不良现象形成的客观原因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错误记忆的研究可看出,由于错误记忆导致的证言问题是案件侦查和审理的难点。对证人证言中是否有错误记忆,可运用个体差异研究、误导信息范式提问、脑生理研究的方法来判断。要应对证人证言错误记忆造成的虚假供述,要从询问方式上改进,使用认识访谈法;找出逻辑上的问题,用客观的态度对待证人证言;使用脑生理检测技术。  相似文献   

9.
在刑事案件的侦查过程中,被害人的陈述内容、证人证言和犯罪嫌疑人的供述内容,其可信度究竟有多高?通过研究发现,被害人陈述的记忆可信度较高,证人证言的记忆可信度一般,犯罪嫌疑人供述的记忆可信度则分情况而定.  相似文献   

10.
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关于证人证言质证的规定各有特色,也都有利弊。我国在证人证言的质证模式选择上,应结合两大法系诉讼模式的长处和优点,实行审判长指挥下的质询方式,使质证模式朝弱式职权主义和强式当事人主义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1.
证人资格是诉讼中的一个基本问题。通过对中美两国关于证人资格规定的比较分析,考虑到我国的具体司法体系和现实运作条件等因素,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完善我国证人资格制度:取消单位的证人资格,将证人资格的基本条件规定为"亲身感知案件情况",科学规定证人资格的其他条件,不规定证人资格排除性规定等。  相似文献   

12.
我国法律法规明文规定,刑事案件现场勘查中须有见证人参与。见证人规定在提高证据的法律效力,规范现场劫查人员行为.体现侦查活动的公开性方面有重要意义。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见证人规定存在诸多问题.如见证人选取难度大,见证人素质值得考虑,涉案保密问题未得到解决,成本高昂。改革见证人规定,应由法律限定见证人的构成主体,即限定法院一般工作人员或审判员成为见证人构成主体,对现场勘验的人和事进行监督,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完善见证制度,最后形成完备的见证体系。  相似文献   

13.
证人作证问题是民事诉讼的基本问题,也是民事诉讼言辞中心主义的关键所在.关于证人拒绝作证其实是个价值衡量的问题,在涉及案件事实与其他价值冲突时是否一味追求真实,如何处理也值得探讨.证人拒绝作证不是因为其本身有什么特权,而是因为其负有对相关人的保密义务(如医生对病人负有保密义务),所以准确地说应该叫证人拒绝作证的义务.  相似文献   

14.
关于诉讼证明标准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证明标准是诉讼证明的最基本问题 ,也是当前我国证据法学领域研讨十分热烈的问题。这场学术论战的中心在于诉讼证明活动中应当坚持“客观真实”标准 ,还是应当坚持“法律真实”标准 ;其中最具争议的焦点是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比较而言 ,“法律真实”证明标准在理论上更具严密性 ,在实践中更具优越性 ,在体系上更具包容性。融合“客观真实”说合理内核后的“法律真实”标准 ,应当成为整个诉讼证明活动的统帅。  相似文献   

15.
我国证人作证制度存在立法缺陷,主要是证人资格规定模糊,这也是证人出庭难的重要原因之一。当今国际范围内存在两种基本的立法模式:宽泛型和严格型模式。本文从证人资格概念入手,对学界通说有关证人资格要件及其范围等问题提出质疑,并提出一些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论述了证人资格和证人法律保护两方面内容。首先通过我国刑事诉讼证人作证法定要求 ,分析刑事诉讼证人资格 ,即证人基本条件。然后通过刑事诉讼证人法律保护现状 ,即证人权利和合法权益保障措施 ,分析我国证人法律保护局限性 ,在此基础上 ,系统探讨了完善我国刑事诉讼证人法律保护问题  相似文献   

17.
证人特权制度的评价与立法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证人特权制度在我国立法上几乎是一片空白。证人特权制度在维护特定的社会关系方面有其合理性。证人特权制度首先要解决的是证人资格问题 ;其次是界定证人特权的范围 ,具体包括拒绝自我归罪特权、配偶和近亲属的拒证权、职业秘密特权和公务秘密特权。限制证人特权 ,以防止证人逃避出庭作证的义务 ;保护证人应有的权益 ,以解决证人出庭难问题 ,是证人特权制度的应有之义。因此 ,我们要建立和完善证人特权制度。  相似文献   

18.
询问证人是刑侦人员普遍采用的一种侦查方法。为有效地从证人陈述中获取有价值的案件信息,既要遵守法定程序,更要讲究询问策略。询问人员应当预先弄清目击证人的作证资格,理性地分析其作证的心理特点,询问交流时应从方便证人的角度去选择询问的时间和环境,科学安排询问的步骤,讲究听取陈述的艺术。必要时还可利用认知询问技巧,引导证人更加全面地提取业已存储的记忆内容,使其陈述更接近于事实。  相似文献   

19.
证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对于广义证人也即知情人来说,"作证"并不是其所负有的应然义务,而是一项权利,他们有权在不受任何外力强迫的前提下自主选择是否作证。狭义证人是指就其所了解的案件情况向司法机关作出陈述的人,他们用自己的行为向司法机关和社会许下了"作证"的承诺,这时如果其拒绝作证则将涉嫌违约,必将会受到惩罚。显然,与知情人不同,只有狭义证人才负有不可推卸的作证义务。  相似文献   

20.
证人出庭作证制度作为刑事诉讼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实现刑事诉讼的价值目标有着重要影响。我国目前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的一些偏离公正与效率要求的弊端已经严重制约了刑事诉讼制度的良性运转。因此 ,围绕公正与效率来改造我国现行的证人出庭作证制度应成为我国刑事司法改革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