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在物权法文本中,存在着诸多与物权法定原则的要求相冲突的缺口和裂缝,从而为物权法定原则的缓和的可能性留下了空间。中国语境中的物权法定原则具有很强的政治原则面貌,政治决策的灵活性和多变性增加了物权法定原则缓和的可能性。而通过对物权法定原则的维护交易安全功能的解读,可以限缩其适用范围。《物权法》第117条关于用益物权的抽象规定对于缓和物权法定原则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物权法定原则是指创设的物权非属法律规定的种类,则不具有物权效力。现有的学者提出的若干采用该原则的根据不成立。物权法定原则是一把双刃剑,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降低交易成本,并且,其能否发挥作用与公示制度的发达程度息息相关。传统的物权法定方法遭遇了现实的困境,为克服这种困境,应当采用新型物权法定方法,设定认可非法律明确规定的物权的抽象条件,包括可以公示、不违反强行法规定、用益物权以物的使用收益为目的而担保物权以就其标的物变价、清偿债务为目的。  相似文献   

3.
所有权保留买卖制度是《合同法》的一种特色制度。但该制度在司法实务中并未得到充分适用,社会生活中也鲜有发生。随着《物权法》的生效,"物权法定原则"、"物权变动公示原则"、"区分原则"及相关具体规则不可避免地影响、冲击到原有立法体系中的各项财产权制度,而与物权"骨肉相连"的买卖合同,包括所有权保留制度亦莫能外。  相似文献   

4.
物权的公示原则是物权法的基本原则之一。物权的公示原则是指当事人以公开的方式使公众知晓物权变动的事实,它一方面使物权变动得到法律的承认和保护,另一方面使善意第三人不至于因权利瑕疵而蒙受损失。以物权变动而言,物权的公示原则及其公信力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5.
物权法定原则的限定与缓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各国民法著述中,物权法定原则均被认为是物权法最重要的基本原则,具有“确保物权法之特性,建立物权法体系”的功能。享有物权法“黄金原则”地位的物权法定原则在我国却由于其严格的制度刚性,有脱离社会现实,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之嫌,成为学者们争论和关涟的焦点。我国几易其稿的物权法草案,对物权法定原则的界定也似乎在力图摆脱大陆法系的结构主义和行为主义思维路径的束缚。我国《物权法》虽然明确规定了物权法定原则,但关于它的争论并没有平息。  相似文献   

6.
物权法规定的事项虽然比较繁杂,规范的内容也比较抽象,但是逻辑性、体系性较强。为了准确理解物权法的主要概念、重要原则和基本规则及一些基础性原理,本文主要介绍了四方面内容:即"物"的概念和特征;物权概念的基本内涵:直接支配性、排他性;物权的三个重要原则:物权法定原则、公示公信原则、区分原则;物权的保护方式:物权请求权和债权请求权。  相似文献   

7.
论物权法定原则的解释及其根据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物权法定 ,是罗马法以来大陆法系各国物权法采用的基本原则。物权法定原则仅指法律对物权创设 (种类和内容 )之当事人意志自由的剥夺 ,但并不及于物权的设立变动方式、效力及其公示方法和行使物权的方法等。反对封建身份等级、醇化财产权利 ,维护一国基本经济制度以及便于物权公示以维护交易安全 ,是物权法定原则的立法根据。  相似文献   

8.
物权法定原则是《物权法》中最具特色的基本原则,在现实生活中,物权法定主义获得了保障交易的便捷、安全等优点。但新型物权不断在实践中形成,物权法明确规定了物权法定原则,必然会抑制新型权利的发展。如何在物权法定模式下实现当事人的私法自治,对新出现的物权种类在法律上及时承认,从而适应社会的发展,是重点要解决的问题。本文拟从物权法定法定原则的历史沿革出发来探讨我国《物权法》中的物权法定原则。  相似文献   

9.
鼓励交易思想是实现现代物权法价值目标的重要桥梁,对我国《物权法》具体制度的形塑产生了深刻影响,其集中反映于基本原则的构建。平等原则包括主体平等和财产平等,主体平等是交易等价性和互惠性的保障,财产平等意味着财产的可交易性。市场"无形之手"让物权法定原则,超越法系、政治、文化的疆域,成为各国法律通用的原则。公示原则赋予了财产交易信赖的外观,对动产和不动产变动采取不同的公示方式,是基于交易安全和效率之权衡。  相似文献   

10.
物权法定原则是物权法的最基本原则,在整个物权法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传统的物权法定抑制了新的物权类型出现,使物权法失去了本身的灵活性。用弱化物权法定的方法克服物权法定的局限性是物权法发展的趋向。正确认识和理解我国《物权法草案》中的物权法定原则,对完善我国物权法律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物权法定主义是近代民法普遍采用的一项原则,物权法体系正是在物权法定主义原则下构筑的。自原则确立以来,发挥了保障物权绝对地位、维护交易安全的重要作用。但严格坚持物权法定主义,会导致物权法僵化,使之难以适应实践发展需要。要兼顾物权法定的强行性和物权法体系的开放性,就要对物权法定主义的“法”做从宽解释,宜采最高院司法解释,对实践中存在一些非法定物权予以承认,以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比例原则包括妥当性、必要性与相称性原则。结合公安行政强制措施的实践 ,比例原则适用时应依照考虑目的的正当性 ;措施选择的多种可能性 ;选择时的相关考虑 ;选择最温和措施 ;不可过度及目的达成应立即终止等六个步骤进行。  相似文献   

13.
论我国《信托法》的基本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我国《信托法》的基本原则 ,即信托目的合法性原则、信托财产独立性原则、信托财产管理权与受益权相分离原则、受托人的有限责任原则、信托公示原则、信托承继性原则等作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4.
试论可持续发展原则对国际经济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得很多负面问题产生,将导致人类不可持续的发展。基于这些,国际社会提出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目前可持续发展原则已成为了国际经济法的一项基本原则,这给不断发展中的国际经济法带来了完善法律规范、促进各国法律的趋同、经济主权进一步弱化、加大人权保护、让渡部分知识产权以及解决非政府组织的法律地位等多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禁止不利益变更原则是各国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共有的原则.而在我国行政上诉审中,禁止不利益变更原则明显缺失,引入这一原则既可以为上诉法院确定上诉审查的范围提供依据,又可以使行政相对人的上诉权有效制约二审审判权,从而使上诉制度的价值得以充分实现.  相似文献   

16.
产品责任是经济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归责原则又是产品责任的核心问题。对我国关于产品责任归责原则诸多观点进行分析,我国产品责任的归责原则只能适用严格责任。  相似文献   

17.
论商业诽谤行为及其民事法律制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商业诽谤行为是一种公开对特定商事主体及其财产或财产的品质等进行诋毁 ,造成其经济利益损害的行为。对于商业诽谤行为 ,我国仅仅通过《刑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对其进行禁止 ,具有一定的不完善性。只有立足于《民法通则》 ,对商业诽谤行为予以民事法律制裁 ,才能够全面完善对商事主体的保护 ,维护正常的商业交易秩序。  相似文献   

18.
诚实信用原则是民事诉讼中道德原则的法律化,它既能协调诉讼主体的行为,也能协调法院的审判行为,从而保证诉讼的顺利进行,实现诉讼中的公平、公正。为此,在我国民事诉讼法中确立该原则是很有必要性的。  相似文献   

19.
物权法定原则要求物权的种类和内容均由法律明文规定,当事人不得私自创设,法官不得擅自造法,不动产登记机关也不得登记法律没有规定的物权。不过,物权法定具有封闭性,新权利因此可能被扼杀,而且,随着公示方法的变化、交易手段的复杂以及人们认识的深入,物权法定固有缺陷愈发明显,其立法基础也一再遭到质疑,稳固地位被动摇,物权自由也在实践中潜流暗生。  相似文献   

20.
物权法中的应收账款质押制度解析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应收账款质押性质上属于一种金钱债权质押,具有自身的明显特点,其与应收账款的转让、保理在制度构造、法律效果上也均有差异,不应混同。《物权法》中明确规定应收账款质押制度,有利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应收账款质押中的商业风险之规避和消解,主要应倚赖于信贷机构的风险管理能力以及对客户的信用评估和资金流动的监控能力,法律不必也不应过多干预;而其法律风险则主要应通过公示制度加以规制和解决。在应收账款质权的设立上,交付债权证书和通知第三债务人的传统方式不足以达到公示的要求,应改采登记的公示方式;《物权法》中选择信贷征信机构作为应收账款质押的登记机关的方案,具有现实可行性,并有利于通过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逐步推进与国际接轨的电子登记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