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一是为人要正。孔子曰 :“政者 ,正也 ;子帅以正 ,孰敢不正!”有位作家说过一句很有哲理的话 :“好人不见得是好官 ,但好官却必须首先是好人 ;没有一流的人品作底子 ,从政肯定要跌跤子。”正如意大利诗人但丁所说 :“道德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 ,而智慧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领导干部必须具有德才兼备的品格 ,有德无才会贻误事业 ,有才无德会毁掉事业 ,德才兼备才能开创事业。领导干部形象好 ,就能产生吸引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正 ,是为政之本 ,更是做人之本。所谓“正” :一是要正派。要坚决摒弃那种溜须拍马 ,拨弄是非 ,打击别人 ,抬高…  相似文献   

2.
刘璐 《现代领导》2014,(6):24-25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何怀宏常以中文版《沉思录》译者的身份为人们所熟知,而作为一名写作和研究学者,几十年来他的“沉思”总是围绕着与中国社会有关的“道德”、“常识”、“信仰”和“底线”。面对当前的道德困境,何怀宏更相信向善的力量,他提出缓解“道德焦虑”的路径是.让本有的良知在每个人的心中苏醒,围绕着道德的底线凝聚共识。在他看来,对大多人来说,正直并不是那么难。  相似文献   

3.
所谓“能人”,是指极有才能的人。干部工作中常说要用的“能人”,一种是要用群众公认是坚持改革开放路线,并有政绩的人,他们能为民造福,开拓进取,干事业,有胆有识,不断追求新目标的人,这种人称之为德才兼备的“能人”,比如年初省委、省政府表彰的17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支部书记们,他们是群众的“领头羊”。另一种要用的则是有争议的“能人”,或叫“有缺点的能人”,或叫“两头冒尖”的干部。  相似文献   

4.
官箴是古代官员用以警醒自己、激励自己的话语。“为官先为人”的道德原则、“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人才选拔原则以及对制度、对道德教育的重视、对知行合一的深刻理解,都是当代官德建设的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经济发展与道德进步的历史统一杜建国李晶对于经济与道德的关系,恩格斯曾作过精辟论述,他指出:“我们断定,一切已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的阶级地位所依据的经济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  相似文献   

6.
试论道德修养与民主作风的相关性廖世赋道德是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民主是人们相互关系在一定原则下的体现。这两者之间有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即民主必须借助于道德的支持,道德又只有在一定的民主环境中才能发挥作用。(一)长期以来,人们总是把领...  相似文献   

7.
领导干部应该强化道德管理意识魏全木·徐顺梨道德管理——即利用或借助道德的力量进行社会管理。其根本目的是为了“调整人们之间的精神关系,增强社会凝聚力,使人们在社会管理的参与过程中始终保持正常积极的精神状态,充分调动和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当...  相似文献   

8.
热词     
当他人或舆论以道德来要求一个人必须做某事,或不得不做某事的时候,就是实施“道德暴力”。比如逼人让座的行为,不从者遭到殴打,以及早几年备受争议的逼捐等行为,都是典型的“道德暴力”。由于道德暴力在现实社会中无处不在,且披上了神圣的外衣,人们很难对其分辨是非。道德暴力的倡导者不满当下风气,但往往以“真理在手”的圣人形象出现,其行径常常违背了道德设定的初衷。  相似文献   

9.
“底线伦理”,即道德“底线”或基本规范,主要是相对于较高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念来讲的。不管人们追求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或价值目标,都有一些基本的规则不能违反,有一些基本的界限不能逾越。比如不能强迫他人,不能杀人越货,不能坑蒙拐骗等,即把人当人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当前,我们迫切需要这种对“底线伦理”的认知与共识,寻求道德建设的动力和信心。  相似文献   

10.
诚信是一切道德的基础和根本,是人最重要的品德,也是一个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它要求人们诚恳老实,有信无欺。只有讲诚信,才能建立正常的生活秩序;只有建立健全社会信用制度,培养公民的诚信品德,才能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也才能落实江泽民同志“以德治国”方略的基础工程。  相似文献   

11.
我们中华民族衡量人才的标准历来是坚持德才兼备。道德不仅是人们的行为规范,也是治国的要领。我国有优秀的道德传统,先秦儒家就讲见利思义、以义节利、反对见利忘义。还主张: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为官的要公忠体国;个人讲见义勇为;商人要做到童叟无欺。我们共产主义道德更讲要大公无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相似文献   

12.
《时事报告》2010,(9):4-4
《人民日报》发表“仲祖文”的署名文章称,最近,有的地方将“孝敬父母”、“忠于配偶”等纳入干部考核内容,得到了干部群众的广泛赞同和支持,这是落实“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的有益探索,是评价使用干部的一种道德导向。  相似文献   

13.
如何科学地选拔和任用干部,如何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科学合理的干部选拔和任用制度,是新时期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中对干部管理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它对于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结合工作实际,就新形势下干部选拔和任用制度应如何建立方面的问题作一些研究和探讨。一、坚持德才兼备、以绩选人的选拔标准1、坚持德才兼备的标准。选拔干部要坚持“德才兼备”的标准,是贯彻党的“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的基本要求。这里所说的“德”,就是要看被选拔对象是否具有高度的政治觉悟、坚定的政治立场和良好的思想作风、道德…  相似文献   

14.
被妖魔化了的“陌生人”贺新:今年1月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发布((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2-2013》。报告指出:“目前,中国社会的总体信任进一步下降,已经跌破60分的信任底线。人际不信任进一步扩大,只有不到一半的调查者认为社会上大多数人可信,只有两到三成信任陌生人。”寇教授,对此,您怎么看?“陌生入社会”又究竟是怎样一个概念?寇东亮:当代中国社会正在从“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型。这种转型具有客观必然性与历史合理性,但人们对这种转型也表现出深深的忧虑、拒斥甚至否定。人们希望生活在一个“熟人社会”中。对多数人来说,“熟人”因知根知底,便认为是可亲可信的,而“陌生人”因其来历不明或形迹可疑而被不少人视为潜在的“坏人…敌人”,则是可疑可怕的,甚至被视为可怕的“妖魔”。多数人总是以防范的心态面对“陌生人”,告诫自己或劝诫亲朋好友“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不要和陌生人交往”。另有一部分人则信奉脸厚心黑、情感冷淡、道德冷漠、为人冷酷等,通过瞒、骗、欺诈等手段,伤害或损害“陌生人”。  相似文献   

15.
明智 ,是中国古代基本道德规范之一。儒家视“智”为“三达德”(智、仁、勇 )之首。虽然这并不意味着“智”是道德的核心 ,但却表明只有智者才能成为仁人。它要求人们明辨是非 ,不受迷惑、蒙蔽 ,能见于未萌 ,见微知著 ,正确决断 ,趋利避害 ,能知人知己 ,而这些要求都离不开一个“明”字。中国古代哲人用“明”来解释“智” ,称之为“明智” ,是十分精当的。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 ,弘扬明智品质 ,对于稳定社会秩序 ,协调人际关系仍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见×思齐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丘阁下便教导他的弟子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所谓贤,乃德才兼备之人,见到德才兼备之人,便将其当做榜样,向其学习,向其看齐,可以使一个人的道德逐步完善,事业蒸蒸日上,如果人人都能如此,整个社会也会形成健康向上的良好风气。而今,由于公民道德建设的迫切需要,“见贤思齐”,又被大力提倡。  相似文献   

17.
裴毅然 《同舟共进》2010,(10):64-65
如何看待社会苦难,看似比较简单的一则问题,实则内涵深广。苦难能激起人们强烈的道德感,继以审视既有道德和法律,成为一切社会改革的初始动力;同时也是许多革命理论的支撑——革命通常从苦难起步,或日革命者总是从“说苦难”开始构筑价值起点。于是,消除苦难几乎成了所有社会成员的第一感,这是解决苦难最深厚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8.
希望问题论域在康德哲学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希望的前提是道德,而道德的核心是自由,由此人的自由构成了人们得以希望的前提;同时,希望指向的对象是幸福,而这种幸福只有和德行匹配才具有人性的价值和意义,由此只有以正义原则为核心的幸福才能构成希望的真正对象,即康德的希望问题论域介于人的自由和希望本性之间,是理解康德哲学的人学内涵一“人的两重性”——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19.
《今日海南》2007,(1):19-19
建立“八荣八耻”道德观的社会保障制度 要在全社会广泛形成行八荣拒八耻的道德风尚,光靠道德的认知性教育是不够的,必须要辅之制度的强化。一方面,遵规守德不是人的天性,需要一定的外在“力量”(法律、规章制度)的强化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另一方面,道德是以提倡、劝戒、建议为特征的价值导向,它赋予了行为主体的自主选择权,即道德主体具有意志自由,人们可依自己的意愿选择遵德或背德,因此,道德依靠的是个体的道德追求、觉悟和自觉性,而光靠个人自身内在的思想觉悟则难于抵制各种利欲诱惑,还需要建立道德的社会保障制度,使道德提倡的价值观念和行为类型在社会中得以保护和推行。一是通过道德法律化,将“八荣八耻”的一些基本道德要求上升为具有某种法律属性或法律效力的法律原则和规范。如诚实信用的道德,不仅要成为经济法、民商法等法规的法律原则和不可动摇的“帝王条款”,而且要建立信用的法律体系。毋庸置疑,建立信用的法律体系,使企业、个人的信用成为社会流通的“通行证”,是促进社会成员诚实守信荣誉感形成的社会基础。二是通过法治的社会治理结构,为“八荣”行为提供生长环境。道德的生长,在很大程度上倚赖于社会对背德恶行的处罚。法律通过禁止性的规范,对危害祖国、背离人民、损人利己等行为进行严惩,会使人们循规而为,这在客观上会遏制“八耻“行为的发生。政府应加强法律的『必行性、外在强制性和不可践踏性,促使人们具有法律信念、信仰和规则意识,为维护“八荣八耻”的道德观奠定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20.
张国才 《湖湘论坛》2001,14(5):48-48
一、“官德”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官就有权。权力的滥用表现为行为的腐败,而行为腐败是因道德准则产生严重错位而引发的。可以说,道德沦丧乃权力腐败的重要条件。 宋代司马光认为,“自古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司马光对德才的看法发人深省。我们现在选拔人才,提拔干部虽也十分强调德才兼备,但实施的结果不尽人意。这是什么原因,就是德的标准未能完全“量化”,德的考察未能细化,德的培养未能“经常化”,实际上存在“以才代以、“重才轻德”的倾向。 因为道德属于人文学科的范畴,关涉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