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胡锦涛总书记在2005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①。这一主题的确立,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继承、发展和创新,为解决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指明了方向,具有丰富的时代内涵和重大的现实意义。一、“两个共同”的时代内涵(一)“两个共同”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1、民族问题始终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处理好的一个重大问题,民族工作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全局的一项重大工作。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存在是一个漫长的历…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七大报告关于民族工作的内容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方面,强调“要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并把我们党关于民族工作的理论写入了新修改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民族问题的高度重视和民族关系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3.
中国特色民族理论实践中的核心问题促进民族发展、协调民族关系。,它体现在民族工作实践中就是民族团结进步。民族团结与民族进步是辩证统一体。民族发展与民族进步密切相关,民族关系与民族团结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两个共同"思想的内涵深刻,是对当代中国民族问题客观而精辟的概括,充分体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我们党在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上的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一大创新:首次把民族关系界定为多民族国家中至关重要的社会关系,提出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以八个字为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定位,这是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民族共生理论是基于生物共生理论视域,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以社会转型时期的民族关系为具体研究对象,以实现民族共同发展、共同优化为现实目标,以系统、微观的视角全面分析民族关系的核心内容、表现形式、本质特征、实现方式以及实现过程的方法论。民族共生理论认为.民族共生关系是一种多层面的民族共同适应、共同发展的优化路径,要求诸民族在合作竞争机制的驱动下互惠共生、自行趋优。民族共生关系的存在,最重要的是体现在形成一种共生能量。为保障各个民族及民族关系持续健康发展,应建立或进一步完善民族激励机制、民族优化机制、利益共享与补偿机制以及民族关系协调与应急机制。  相似文献   

6.
李贽 《桂海论丛》2008,24(5):1-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族理论政策进入了全面调整和系统创新的时期,先后形成了邓小平民族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民族理论以及十六大以来民族理论的新发展等重大的民族理论成果。这些成果的基本内容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体系,2005年中发【2005】10号文件提出的“12条”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政策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最新成果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7.
刘绍卫 《桂海论丛》2011,27(5):30-34
邓小平民族理论是在民族工作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经历了始创、形成和不断完善的发展阶段,特别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确立了中国特色民族理论的主体文化精神,使党的民族政策落实获得了良性发展的结构,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民族理论方法。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民族理论作为毛泽东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民族问题的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具有时代性、独创性、科学性、实践性、原则性和策略性等鲜明特征。总结和认清这些特征 ,对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过程中正确解决民族问题 ,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就邓小平民族理论时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的指导作用,从三大方面进行了理论体系结构性探讨。作者认为,邓小平的民族问题理论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奠定了理论基础;邓小平的民族发展理论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的核心;邓小平的民族现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的思想准则。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民族思想,全面反映了邓小平对民族问题、民族关系和民族工作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在民族问题、民族关系和民族工作上必须遵循民族发展的客观规律,并由此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邓小平民族思想涵盖了民族平等论、民族发展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论、民族改革论、民族团结和民族共同繁荣论等。对于促进各民族的平等团结和繁荣发展,构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而多元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把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不断推向前进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民族交融”的科学内涵及实践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念是理论的基点。"民族交融"这一概念,是对不同民族在交往交流中共同性因素增加的现象作出的准确概括,也标示出了中国当前各民族的关系朝着更加包容、亲近、认同发展的趋势。这一概念的提出丰富了中国民族理论的概念体系,其所指对和倡导的民族现象对进一步维护和巩固中国当前的民族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国是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坚持民族不论大小一律平等的原则;以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制度和政策;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方针。新时期如何构建和谐稳定的民族关系,我们要进一步提高对做好民族关系协调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事业;坚持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党的民族政策的宣传教育;明确民族关系协调工作的职责和原则。  相似文献   

13.
张银花 《前沿》2006,(8):174-176
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是紧随时代发展不断创新的科学理论。其中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突出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鲜明特色。毛泽东同志关于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关系的理论、邓小平同志关于民族问题实质的理论、江泽民同志关于民族问题内涵的理论、胡锦涛同志关于民族问题主题的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民族问题理论创新和发展的标志。  相似文献   

14.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发展。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体系中,民族理论是其有创新发展的方面。从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民族问题、怎样解决我国现阶段的民族问题,形成了具有时代特征的崭新的民族理论,开创了我国民族工作的新局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民族理论的新发展,主要表现在:  相似文献   

15.
十六大报告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这深刻表明新时期做好民族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民族工作是协调民族关系、解决民族问题、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做好民族工作关系到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祖国统一的大事。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内外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论述了邓小平民族理论的形成过程,认为邓小平民族理论从50年代初奠基到党的十五大予以确认,经历了半个世纪。邓小平民族理论包括:在民族关系问题上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在民族发展问题上主张各民族共同繁荣、共同进步;在民族法制建设上主张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在民族工作方法上主张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少数民族的意愿。邓小平民族理论具有求实、全面、创新的特点,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发展和飞跃。  相似文献   

17.
<正>民族问题主要就是民族关系问题,民族工作主要就是民族关系建构,什么样的民族政策主导什么样的民族关系。民族关系并不孤立于其他社会关系而单独存在,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进一步深化对当前民族关系建构问题的认识至关重要。当前中国民族问题的实质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各民  相似文献   

18.
我们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民族问题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制定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行之有效的民族政策,从而在理论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在实践中极大地推进了我国各民族的团结、发展和共同繁荣,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和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的国情、民族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提出了关于民族、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和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为解决中国的民族问题找到了一条成功的道路,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毛泽东思想民族理论,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中国化进程,作出了重大的历史性贡献。  相似文献   

20.
邓小平同志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设计师,把马列主义基本 原理与我国当代民族问题相结合,创立了有中国特色的民族理论,本文将之归纳为“把民族问题放 在很高的战略地位”“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团结思想处理国内民族问题”等八个方面,较全 面地叙述了邓小平民族理论的主体内容,指出邓小平民族理论是一个完整系统的科学体系,是建 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