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良好司法公信力在我国的实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良好司法公信力具有维护司法权威、培育法律信仰、促使公民守法和促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等价值功能.从司法自身的内在要求而言,良好司法公信力的形成有赖于司法主体、司法过程和司法结果等三个方面都具有很强的公信力.要以加强司法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司法工作机制、提高司法的社会参与度等为突破口来推动良好司法公信力在我国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耿利航 《法律科学》2013,31(1):170-182
法院主导下的公司对派生诉讼成本的承担和对诉讼实质意义上的司法许可是两个紧密联接的股东派生诉讼核心制度安排:只有公司承担原告股东的派生诉讼成本,诉讼才有可能被股东提起;诉讼司法许可不仅使法院有机会事先甄别、剔除无益诉讼,而且公司承担股东诉讼成本也才具有正当性.这两个制度安排相互配合、相互照应,旨在鼓励有益诉讼、给予股东正当司法救济途径,和抑制无益诉讼、保护公司经营自由防止股东不当干涉之间取得大概的平衡.我国《公司法》第152条的修改方向应该是一方面给予法院阻止股东任意和无理由诉讼的司法许可权力;另一方面,如果派生诉讼案件经法院审查后允许进入诉讼程序,公司就应承担原告股东案件的诉讼费用,无论股东最后胜诉与否.  相似文献   

3.
丛华 《法制与社会》2013,(2):118-121,124
本文首先指出中美刑事司法合作是中美双边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国际社会共同打击犯罪的大背景下,中美两国也日益增强在刑事司法领域的合作。进而从社会秩序本位与个人权利本位、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具体正义与形式正义、客观真实与法律真实、顾及民意与严守法意等五个方面,阐释了中美两国在刑事司法理念与实践上的差异,论述了产生这些差异的社会环境、法治背景、以及司法体制等诸多方面的原因,探讨了中美各自不同的司法理念与实践的优点与缺欠。继而指明双方相互影响,不断融合的大趋势,并就消除差异,推动中美刑事司法合作的对策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司法公正以实现社会公正为目的.完善的刑事司法公正包括刑事司法的实体性公正和程序性公正两个方面.国际社会以<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为基础,在实现社会公正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对于积极而审慎地推进司法改革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和谐社会背景下,起诉裁量权能否获得应有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取决于其正当性.正当性即可接受性,包含合法与合理两项内容,具有客观和主观双重属性.然而,在长期的司法实践中,由于实质、形式、实践、经验等方面的原因,起诉裁量权具有"先天"的失当性,基本表现为合法性与合理性的缺失.基于此,分别从检察官博弈和程序彰显与控制两个视角,从正当实体和正当程序两个层次论证如何实现起诉裁量权正当化.在和谐社会背景下,司法之解应具有二元属性:客观合法和主观合理.为实现这两个目标,在正当实体层面上可运用"法意"阐释、"法益"衡平等方法.正当程序层面上应确保实现起诉裁量中的检察官公正、诉讼参与人广泛性参与、裁决充分说理以及形式正义.  相似文献   

6.
张榕  陈朝阳 《河北法学》2005,23(4):90-95
司法能动性之核心在于法官的自由裁量权.而法官自由裁量权的制度安排往往通过证据制度来体现.因此,对作为民事诉讼制度核心内容的证据制度的研究,可以展示司法能动性的特点.最高人民法院<民事证据规定>从多角度明确肯定了法官在举证责任分配、证据的审查判断等方面的自由裁量权.司法能动性的特征与司法被动性的特征并存而且统一于整个民事诉讼过程.司法能动性必将推动社会经济的变革和法律文明的进程.  相似文献   

7.
窦醒亚 《河北法学》2012,30(11):195-200
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是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战略举措.通过不断改革,加强对司法权力的监督,使公众更多地参与司法活动,体现司法民主,增强司法的亲和力,这些是当前我国司法改革追求的(至少是)阶段性目标.按照最高法院的安排,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是在我国大力推行陪审制度.为了寻求完善我国陪审制度的路径与方法,对陪审制度的起源和在世界几个主要发达国家的实行情况进行概说,将我国现行陪审制度与外国陪审制度的优劣进行对比.在此基础上,以律师职业为视角,提出律师应以积极的态度和方式投身到司法的民主建设之中,与在这方面已经走在前面的法官一道,共同促进陪审制度的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以前讲司法改革,都过多地纠缠于权力的配置,一说到司法体制改革就是分权.笔者认为,过多地关注权力问题,不利于司法体制改革的推进,也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笔者认为,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更值得研究. 第一,法院、检察院内设机构的设置问题.内设机构的设置涉及人事的安排,涉及领导干部的待遇、职务、职级.如果在内设机构上进行大规模改革,还必然涉及对人事部门和组织部门的协调.  相似文献   

9.
检察权包括法律监督权和以诉权为中心的固有司法职能两个层面.法律监督权应当理解为一种不同于侦查权、批准逮捕权、诉权等固有司法职能的"司法监察权",即从司法角度以居中、客观的立场对整个司法活动进行合法性监察的权力.检察权的上述两类不同层面的权力具有不同的原则立场和价值标准,因而不能将两类权力的行使同一化,而应在行使固有司法职能的同时,在另一层面以不同的立场和视角行使法律监督的权力,从而解决司法实践中检察机关在行使法律监督权时所面临的问题,以维护司法公正.  相似文献   

10.
经济法规范的对象和目的决定了其实施主体应当具有及时发现和制止违法行为等能力,传统司法难以满足经济法的实施需要,为此必须进行实施模式的创新.具有准司法性质的监管机构执法是经济法在司法体制外实施模式的创新形式;公益诉讼则是司法机关为适应经济法实施进行的一种体制内创新.经济法必须依赖司法实施才能找到自己的出路.司法只有从法官的知识结构、审判机构和司法程序等三个方面进行创新,才能满足实施经济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司法是实现社会公平的最后一道屏障,因此,司法公平对社会公平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本文从司法主体的正当产生、司法程序的正义进行、司法过程的全面监督、司法结果的公平考量、司法过错的责任保障、法律漏洞的理性解决等六个方面阐述了实现社会公平的司法途径.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司法实践中推定在许多情况下被误用了,因为人们忽视了它的根据.密切结合我国司法实践,就"推定的根据"之性质、种类和功能;两种以上"推定的根据"之间的冲突;同一案件中两个推定之合理顺序;医疗事故诉讼中过错推定的根据;以及在亲子关系中的推定等问题进行详细分析,提出相应的处理规则和方法,对我国司法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当前推进公民有序参与司法成为我国司法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相较"依靠群众"原则,"公民参与司法"这一表述更能体现参与主体的广泛性和主动性。公民参与司法具有参与主体的外部性、参与客体的公共性以及参与程度的实质性等特点,并呈现出社会参与、专家参与、由参与审判到参与整个诉讼活动的发展趋势。其功能则体现为协助司法、制约权力、监督权力等方面。公民参与司法对司法公正、司法民主、司法公信力以及司法能力都具有促进作用。推进公民参与司法应当注重参与的规范性与有效性。我国传统的法律制度安排对公民参与司法重视不足,未来应当以参与的规范性与有效性为基点,在侦查、起诉、审判、执行等领域全面推进公民参与,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公民参与司法制度。  相似文献   

14.
公诉裁量在刑事诉讼流程中处于至关重要的地位,它直接决定了刑事案件能否进入审判程序,因而对犯罪控制和人权保障具有重大意义.在我国当前一国两制三法域的司法框架下,三地区公诉裁量权在内涵、主体、原则、范围和制约机制等方面的较大差异必定导致三地互涉案件在起诉裁量进而在裁判结果上甚为悬殊,这对犯罪嫌疑人个人不公平,对三地的司法协作也存在消极影响.因此,应借鉴香港和澳门的经验,从适用范围、裁量类型等方面调整和完善大陆地区的公诉裁量制度,实现公诉的节制.  相似文献   

15.
关于权利担保(以指名债权为例)的两种方式,债权质押和债权让与担保,在中日两国司法实践中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虽然中国和日本在民法系统中都仅对债权质押制度做了规定而未对债权让与担保设置明文规定,但在司法实践中,两国对于这两个担保制度的选择倾向却有着明显的差异.本文将以指名债权为中心,探究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选择倾向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周觅 《法制与社会》2013,(31):105-106
国际刑事诉讼移管和引渡是国际刑事司法协助的两项重要方式.两者既有互相补充的紧密联系,又在审查程序、效力和强制措施等方面有一些差异.本文试就国际刑事诉讼移管和引渡的关系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7.
保释解读与我国取保候审制度改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周伟 《法学》2004,(12):40-51
保释制度在保障公民人身权利、降低羁押率、节约司法资源和实现刑事司法的社会效益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分析其与取保候审的本质差异 ,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提出改革取保候审的建议 ,以适应刑事司法民主化、科学化和人道化的改革、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目前学界对司法方法论的探讨尚处在初始阶段,并未达成统一的认识。本文认为,司法方法论是研究司法现象的方法、方式、手段的综合性知识体系。从严格意义上来看,司法方法论不属于法学方法论,两者在研究对象、所属理论层面、自身定位及研究任务上都存在实质性区别。司法方法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体现在三个方面的司法过程中:即如何将法律运用于司法实践、如何对法律解释控制安排以及如何保障司法过程程序化。  相似文献   

19.
王玲玲 《法制与社会》2012,(24):259-260
司法具有公信力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司法公信力是一个具有双重维度的概念,是司法与公众之间的动态、均衡的信任交往与互相评价.当前我国民众对司法的公信力普遍不足,本文拟结合当前司法公信力缺失的现状分别从司法与公众两个角度探析司法公信力缺失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论司法预算制度的学理构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司法预算是司法有效运转,实现司法公正和效率的重要物质基础。构造司法预算的关键是既要保障司法部门履行职责,又要避免可能对司法权的侵害。因此,在司法预算的审批、编制、执行和监督等诸多环节设计上,应注意司法权与立法权、行政权之间以及司法审判权与司法事务管理权之间的权力安排。通过司法和预算的学理分析所构造的司法预算模型对司法改革的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