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六朝南学的集体杰构──论东晋晚出尚书古文不可废郭仁成自从清乾隆十年阎若璩的《尚书古文疏证》问世,流传已逾千载的孔传本《古文尚书》原来出自魏晋间人之手虽成定论,但学术界对这晚出甘五篇古文的价值和存废问题,两百多年来一直争持不下.可谓旗鼓相当。令人担忧的...  相似文献   

2.
史振卿  周国林 《求索》2011,(3):225-228
作为孔子后裔的孔安国,在汉武帝时得到孔壁古文《尚书》后,缀合文字,划断篇目,使得他与古文《尚书》有了不解之缘。汉代《尚书》三家之学均出自倪宽,而倪宽受业于孔安国,所以今文《尚书》又与孔安国有牵连。古文《尚书》主要通过师承和家学两种途径得以广泛流传。古文《尚书注》(《孔注》)和古文《尚书传》(《孔传》)的形成,是古文《尚书》在魏晋时期的重要发展。现在我们无法断定《孔注》和《孔传》的著者,从史料可见这一时期孔氏家人对《孔注》和《孔传》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3.
《传承》2015,(8)
《史记·太史公自序》载司马迁年十岁则诵古文,司马贞之《史记索隐》认为"古文"是指伏生所传《尚书》。另有诸家认为"古文"应指用先秦文字所写就的典册旧籍,如《左传》《国语》等。从时间角度考察,司马迁与伏生并未产生交集,故《史记索隐》之说有误。《史记》通篇未曾提及《左传》,其成书年代亦有待商榷,故诸家举例《左传》亦不严谨。  相似文献   

4.
作为“典谟训诰之文”的《尚书》,其实是“殷商时代的政治文件的汇编”,但因其艺术成就而成了中国散文的开端。《尚书》的影响颇大,它不仅启示了先秦散文,而且还是唐代古文运动的护身符。  相似文献   

5.
刘昶 《求索》2012,(10):142-144
茅坤编选《八大家文钞》的触因是唐顺之对"韩、柳、欧阳、曾、王、三苏"八家文的推崇,而汲取古文精髓以助时文创作才是茅坤编选《八大家文钞》的根本动因。因为在茅坤眼里,时文与古文精髓相当、法度相通,可以古文笔法写时文,以时文框架装古文。所选的八家文乃"古六艺之遗",时文创作时,可以把八大家的古风之气融入其中,从而体现"代圣贤立言"的宗旨。本文以茅坤给《八大家文钞》所作的总序和小序为文本,考据八家文与明时文之关联,认为茅坤编选《八大家文钞》"大抵亦为举业而设"。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精神就是"和谐"。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做具体化分析和民族化阐释。不和而和,"和为贵"的思想中国文化精神的核心,可以说就是一个"和"字。早在《尚书》中就提出:"八音克谐"、"神人以和"的和谐论命题。孔子则指出:"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从而明确提出"和为贵"的思想。道家同样强调一个"和"字。老子讲"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庄  相似文献   

7.
杨树达先生曾推尊皮锡瑞云:"乡先辈善化皮鹿门先生,博闻强记,经学湛深,为吾湘二百年来所仅见",其今文《尚书》学为晚清学术之瑰宝,皮氏融合各种辑本,全面疏证《尚书大传》,明定条例,还原汉代《书》经。清代今文《尚书》学之研究,至皮氏达峰顶,为后人讨论两汉经学、思想发展,奠定了详审健全的资料库。然因晚清今文经学之主流在于阐发《春秋公羊》,皮氏于《书》又未能再发新义,加之其时学术出现新方法新材料,皮氏未能逮之,故其今文《书》学日渐式微,后继乏人。  相似文献   

8.
<正>干实事求实效,重在"干"事、旨在"成"事,关键一个字就是要落在"实"处。马克思曾经说过:"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这正与《尚书》所言"知易行难"之理暗合,可谓大道至简,殊途同归。古今中外虽有别,却能溯至同宗同源,所论无非是"知行合一",所求不过是"行之有效"。  相似文献   

9.
古"刑"字有两种写法:"W刂"和"井刂"。"W刂"指断颈斩首的刑罚,"井刂"指作为法制的刑法,但后代因混淆而模糊,至清代已皆写成"刑"。《尚书.吕刑》中"惟作五虐之刑曰法"一语是记苗民以"刑"为"法"之罪,不能据以认为苗民创制了刑法。《尚书》中,虞谈法,士论刑;《论语》中,孔子将政法与道德并列对举,将刑与礼并列对举,从中可看出"法"与"刑"的区别。上古各代法籍很多,并非都是刑法。即便是商鞅的"赏诛之法",其赏罚之中,刑也只是法的一个方面。汉代的政界和学界混淆了"法"和"刑",但中国社会并没有从此就忽略了"法"与"刑"的区别。  相似文献   

10.
《世纪行》2017,(2)
正"琼浆玉液"或"玉液琼浆",在我国早有记载和民间传说,是神仙皇帝和王公贵族才能喝到的饮品。但《辞海》则说:琼浆一指"玉精",二指甘美的浆汁或美酒。《楚辞今注》也说:"琼浆言酒如赤色之玉。""瑶浆,色如白玉之美酒。"按以上解释,"琼浆玉液"仅是对浆液或美酒之类的形容(赞美)之辞,而不是指用玉作为主要原料加工制作的玉酒和玉  相似文献   

11.
本刊今辟"古文今学"栏目,诚征有志于古文者之稿。祈能每期刊出一、两文,或二、三版,以饷读者。《资料通讯》公然征古者何?盖古文有不可废之理也。古文者,乃"五四"前文言文之统称也。中华文化浩浩荡荡,灿若星汉,延绵流泽五千年,其优点一曰: 雄。与现代白话文相比,古文十分强调气势,许多传诵千古之卓越文章,大多气格雄健,辞辩气闳,情感激越。二曰:精。古文语言精炼,言简意赅,一句可顶百什句。三曰:活。现代白话文之特点乃"白"也!肆于铺  相似文献   

12.
正知与行及其相互关系,涉及世界观与方法论、认识论与实践论,是中国哲学特有的话题,在中国哲学思想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历史上不同时代的思想家都讨论过这个话题,从不同维度提出了不同观点。一个维度是难与易,最早的认识是《尚书》的知易行难,"说拜稽首曰:‘非知之艰,行之惟艰’";《孔传》注疏:"言知之易,行之难"。宋朝程颐认为知难行亦难,"故人力行,先须要知,非特行难,知也难也"。孙中山先生提出知难行易的观点,"行之非艰,而知之  相似文献   

13.
《松州》2014,(6)
<正>一、关于道德的含意道德之说早已有之。在汉语中,道德一词最早分开使用。老子《道德经》内容分为《道经》和《德经》。书中"道"和"德"是两个词,这里的"道",指的是"规律"。"道是里,德是表;德是道之用、道之现。道是看不见的,通过德表现出来。"《左传》说:"有德不可敌",认为军队道德水平决定战争胜败。《荀子·劝学篇》中,"道"与"德"二字始连用,"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相似文献   

14.
许慎认为《说文》所收的五百多个古文是三皇五帝时期所使用的文字,是我国最早的古文字。从汉至清的两千年之间,学界一直沿袭这个错误认识。科学古文字学的分立和出土古文字材料的不断丰富,使得正确认识《说文》古文成为可能。吴大澂、王国维等人的研究指出:《说文》古文是战国时期东土六国文字。使得这个绵延近两千年的学术疑案终得揭橥。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许慎的生平事迹、学术活动,结合新近出土的古文字资料,可以进一步阐明:《说文》古文的来源是复杂的,古文经写本是其主要来源,除此之外许慎还描摹了出土鼎彝等古文字资料。《说文》古文的主体是战国时期东土六国文字,除此之外尚有少许时代更早的商周文字。  相似文献   

15.
"和",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被奉为最高价值,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中国古老的经典——《尚书》就提出"百姓昭明,协和万邦"的理想,主张  相似文献   

16.
备课卡片     
清代著名学者阎若璩,著有《古文尚书疏讧》等著作。梁启超曾称赞《古文》一书是“近三百年学术解放之第一功臣”。阎若璩小时候并不聪明过人,又体弱多病。开始,他母亲并不想让他读书。可是,他非常勤学好问,从来不放过任何一个疑问。经过多年苦学精思,他终于取得了很大成就。他家中曾长年挂着一副对联:“一物不知,以为深耻”,“遭人而问,少有宁日”。后来他的儿子回忆时说:“一义未析,反复穷思,饥不食,渴不饮,寒不衣,热不扇,必得其解而后止。”人的天才是后天形成的,只有从小勤学苦练、  相似文献   

17.
翻拍或是续集的"剧二代",不时令观众的期待变为"气呆",带来的不是惊喜而是"惊吓",奔着"笑果"而去的《新编辑部的故事》(以下简称《新编》)似乎就达成了这样的效果。仅就央视索福瑞32城市5月1日黄金时段电视剧收视数据为例,黄海波主演的《乱世三义》位居第5,而他任主角之一的《新编》却仅排在第16位,收视率只有0.322;吐槽更是频频——"表演用力过猛、装疯卖傻、拿腔作调,一个个像插了电!"掺杂了家斗剧风格的情节及生硬的台词让不少网友套用《新编》风格下了定论:"只看了3分钟,就晓得我的  相似文献   

18.
王灿 《理论月刊》2012,(10):57-62
《尚书》是华夏文化最早、最重要的文献载体之一,反映了虞、夏、商、周"四代"的历史,是先秦时期华夏文化的第一次凝聚成书。探讨《尚书》历史思想与先秦历史思想潮流及整个先秦历史文化的关系,非常必要。《尚书》历史思想的各个方面,都具有中国特色和先秦文化印记:它是中国原生本土文化中"王道"文化的最早体现,是史官文化的孑遗;受到周人文化的改造;带有明显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宗法色彩和实用理性精神。这一切,与西方史学的类似思想范畴相比,有相当大的差异。《尚书》历史思想在中国历史思想史上具有肇始之功,影响极为深远。  相似文献   

19.
《松州》2017,(2)
正应该说,庄子是中国古代最关注个体生命的人生哲学家,而且是最优秀的实践者。他的《逍遥游》和《齐物论》,为人"应该怎样对待外物乃至于世界",作出了初级、中级和高级规划,指出了人活着的最高境界——"逍遥"(无待)之境,甚至是"齐物"(无我)之境。《养生主》则是对人"应该怎样活着",作出的人生指导。有人说《养生主》是讲"养生"的。不错,但  相似文献   

20.
同川而浴     
《尚书·大传》曰:“吴越之俗,男女同川而浴。”可知这一习俗,为吴越人所尚。早在春秋时期,就已有记载,风行于东南沿海,即今之江浙一带,且与《汉书·贾捐之传》记载的“骆越之人,父子同川而浴”不同。两者虽然同是一川共浴,但前者说的是不同性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