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绵羊包虫病是我国西北地区广为流行的常见病。近几年来日益重视化疗的研究。本文目的在于使用吡喹酮或丙硫苯咪唑治疗肺,肝包虫病后,观察其囊和原头蚴的病理形态学变化,以求探讨这两种药物最佳的给药途径和剂量。材料与方法(一)试验动物 甘肃省皇城羊场繁殖的甘肃细毛羊,经X线透视和超声波诊断自然感染细粒棘球蚴的成年母羊55只。共分8组:1组9只,7.5%吡喹酮肌肉注射100mg/kg,共3次,间隔5日;2组9只,吡喹酮口服100mg/kg,共3次,间隔5日;3组9只,7.5%吡喹酮肌肉注射50mg/kg,共3次,间隔5日;4组9只,丙硫苯咪唑口服100mg/kg,共3次,间隔5日;5组4只,7.5%  相似文献   

2.
棘球蚴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畜健康的世界性分布的寄生虫病,迄今还未找到一种有特效的治疗药物。但在体外培养系统中,已有许多学者证实吡喹酮、甲苯咪唑、丙硫苯咪唑以及紫堇属植物的提取物对细粒棘球蚴原头蚴(以下简称原头蚴)有杀灭作用。至于莫能菌素(Monensin)对原头蚴的作用,国内还未见报道。本文系报道莫能菌素对体外细粒棘球蚴原头蚴杀灭作用初步观察结果。(一)材料和方法1.原头蚴:从甘肃夏河县获得刚宰杀的绵羊肝、肺棘球蚴包囊,冷藏条件下带回实验室后以无  相似文献   

3.
我所“包虫病”课题组从1981年起,选择对棘球蚴有肯定驱杀效果的三种化学药物:甲苯咪唑、吡喹酮和丙硫苯咪唑,及根据中兽医对包囊的认识所制备的中药丸剂,进行治疗绵羊棘球蚴病的比较试验,以期筛选一种适合本地区治疗该病的药物。 (一)材料和方法 1.供试药物 (1)甲苯咪唑:系南宁制药厂产品,用前制成5%的水混悬液,灭菌后注射用。在道孚县乾宁种畜场选择经IHA诊断为棘球蚴阳性的茨盖绵羊,胸腹腔内给药。  相似文献   

4.
在绵羊细粒棘球蚴病的防治措施研究中,为探讨防治本病的特效药物,我们用吡喹酮、丙硫苯咪唑以不同剂量、不同给药方法对自然感染细粒棘球蚴的绵羊治疗后,取样用透射和扫描电镜观察。病原体的超微结构变化,证明这两种药物可不同程度的破坏绵羊细粒棘球蚴的角质层(板状层)和生发膜(胚层),使原头节变性、皱缩,或肿胀、外翻以至死亡。  相似文献   

5.
棘球蚴(又名包囊虫)系细粒棘球绦虫的中绦期,寄生于哺乳动物的肝、肺和脾脏,引起棘球蚴病。本病为人畜共患疾病。 丙硫苯咪唑(Acbenzole)为广谱抗蠕虫新药。对猪囊虫及细颈囊尾蚴有杀死能力,国外已有报道。对棘球蚴除英国Morrs等1983年报道有效外,国内尚无报道。我们予1984年6~10月在乾宁种畜场用丙硫苯咪唑对绵羊棘球蚴病进行了治疗试验。  相似文献   

6.
羊多头蚴病分布较广,致死率极高,全区每年因本病死亡羊近11万只,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长期以来,对本病的治疗只限于手术摘除包囊,而手术治疗在生产中受到一定限制,很难普及。目前,国内外都在积极探索新的治疗方法,其中应用吡喹酮治疗本病的实验报道较多,但临床试验资料还很有限。因此,我们用甲苯咪唑、丙硫咪唑、氟苯咪唑、吡喹酮进行了不同给药方法的疗效观察和给药途径筛选试验。(一)材料与方法1.试验药品:吡喹酮(Praziquentel):粉剂,系南京制药厂提供。丙硫咪唑(Albenda-  相似文献   

7.
我国牦牛棘球蚴感染率较高,为探索有效的治疗方法,我们于1988年7~10月在青海省黄南州用国产丙硫咪唑对牦牛棘球蚴病进行了治疗试验。 (一)材料和方法 1.试验动物:在青海省泽库县牧区选经间接血凝试验诊断为棘球蚴阳性的成年牦牛27头。随机分为3组,每组9头,第1、2组为治疗组,第3组为对照。 2.试验药物、剂量和投药方法:丙硫咪唑片剂,为青海兽医生物药品制造厂1987年产品,批号870524。治疗牛均为口服投药。其剂量分别为:第1组90mg/kg,分3次投药,每次间隔1月;第2组180mg/kg,投药次数与间隔时间同第1组;第3组不服药。各组牦牛合群放牧,观察临床表现,均于初次服药90天后剖检,仔细观察各脏器的包囊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白花杜鹃水提液对多房棘球蚴——原头蚴的体外杀灭作用,以及对多房棘球蚴感染小鼠的治疗作用,通过在体外原头蚴培养体系中分别添加白花杜鹃水提液生药质量浓度分别为10、20和40 mg/mL,以阿苯达唑伊维菌素培养基(阿苯达唑的质量浓度为20 mg/mL、伊维菌素的质量浓度为0.83 mg/mL)、阿苯达唑伊维菌素溶剂培养基和常规培养基分别作为对照组进行原头蚴的培养,分别经第0、12小时和第1、2、3、4、5、6、7天观察记录各药物对原头蚴的杀灭效果,并于第7天通过台盼蓝染色比较各组死亡率;将50只感染多房棘球蚴1个月的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依次为白花杜鹃水提液低剂量(10 mg/mL,RL组)、中剂量(20 mg/mL,RM组)、高剂量(40 mg/mL,RH组)治疗组,阿苯达唑伊维菌素治疗组(C组),感染不治疗组(IT组),另包括10只健康小鼠作为空白对照组(B组),各组小鼠连续灌胃给药后第7天,第30天后剖检,对小鼠脏器及棘球蚴组织固定并做石蜡切片进行病理学观察。结果显示,白花杜鹃水提液低、中、高剂量组,阿苯达唑伊维菌素溶液组,溶剂对照组以及空白对照组原头蚴培养后第7天后,原头蚴的死亡率分别为54.00%、56.53%、89.27%、57.60%、19.27%和15.80%,白花杜鹃高剂量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多房棘球蚴感染小鼠腹部明显肿胀,剖检可见腹腔内有大量大小不等的包囊。石蜡切片结果表明,RH组小鼠脏器病变程度最低,且RH组和C组小鼠体内少量包囊发生钙化。研究表明,白花杜鹃水提液对体外原头蚴具有杀灭作用,且40 mg/mL白花杜鹃水提液对小鼠感染多房棘球蚴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9.
棘球蚴病是严重危害人畜的一种地方性寄生虫病。世界各地均有发生,尤以牧区为重。据我们在石渠县调查:藏绵羊感染率达78.00%,牦牛达88.84%。用间接血凝反应诊断,藏汉干部、工人、牧民、家属、儿童的感染率为30.56%;而13岁以上牧民的感染率竞达67.65%。 对本病的治疗,目前除用外科手术外,尚未见有特效化学制剂。国内外曾用甲苯咪唑试验,效果不尽相同。吡喹酮(Praziquentel)是近年来合成的一种新药,有资料报道其驱棘球蚴效果较好,但国内还未见正式文献可查。我们于1982年5月至12月试用吡喹酮治疗绵羊棘球蚴病,并初步取得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从疑似棘球蚴病病羊的肝以及肺分离包囊,抽取囊液,离心取沉淀,分离基因组DNA,用PCR方法扩增NADH脱氢酶亚基1(ND1)基因并测序,对棘球蚴感染羊进行了病原学鉴定,并对患病羊的肝和肺病灶进行了病理学分析,以确定病原体的性质及所致的组织病理学变化。BLAST分析结果显示,所获ND1序列与细粒棘球绦虫(G1基因型)ND1序列的相似性达99.9%,判定该病例由G1型细粒棘球蚴引起。取包囊及其周围肝、肺组织进行石蜡切片、HE染色,观察结果显示,细粒棘球蚴包囊的形成对肝和肺造成的损伤是多方面的,除有压迫性组织萎缩,结缔组织及胆管大量增生造成的肝硬变外,尚见肝急性变性、过敏性炎症反应等。肺除压迫性萎陷外,还有间质增生炎症、囊液外渗引起的过敏反应等。本研究表明,采用PCR方法可以准确确定该病的病原性质,结合病理学观察分析,可揭示羊细粒棘球蚴病引起的组织病理学变化及器官损伤的机制。  相似文献   

11.
用丙硫苯咪唑和阿维菌素对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巨蜥进行驱虫试验 ,每种药物设 2个剂量组 ,每组 6个重复。口服丙硫苯咪唑 4 0 .0mg/kg剂量组的胃肠道线虫虫卵减少率和虫卵转阴率分别为 91.4 9%和 83.33% ,2 0 .0mg/kg的剂量无效。皮下注射阿维菌素 0 .3mg/kg和0 .6mg/kg 剂量组的胃肠道线虫虫卵减少率和虫卵转阴率均达 10 0 %。试验结果表明 ,用丙硫苯咪唑驱除巨蜥消化道线虫需较高剂量 ,较小剂量的阿维菌素对驱除巨蜥消化道线虫效果很好  相似文献   

12.
1976年,丙硫苯咪唑(Albendazole)作为一种新的高效、低毒、广谱抗蠕虫药问世,颇受重视。国内外学者在其药效学上做了许多有意义的工作,证实丙硫苯咪唑对畜禽及人体寄生绦虫的成虫有很好的疗效。最近有人研究了其对绦虫蚴的作用,取得可观的结果。Saimot(1983)和Morris(1983)将其用于人体棘球蚴(Echinococcus)病的治疗;韩宇等(1683)用其治疗人工和自然感染的猪囊尾蚴(Cysticerus cellulosae)病。丙硫苯咪唑对绦虫童虫的药效研究尚未见报道。本试验以绵羊为实验对象,旨在观察丙硫苯咪唑对人工感染不同日龄贝氏莫尼茨绦虫(Moniezia benedeni)童虫驱虫效果。  相似文献   

13.
为制备绵羊棘球蚴病间接血凝试验(IHA)的标准阳性血清,我们于1987年5月用棘球蚴包囊液对绵羊进行免疫,12个月内定期采血,以IHA法检测其血清抗体。结果发现免疫羊不仅血清抗体上升快,而且持续时间长。现将免疫前后绵羊抗体消长动态报告于后。  相似文献   

14.
棘球蚴(Hydatid cyst)首先由Goeze(1780)在绵羊体内发现,目前已知主要寄生于牛、羊、猪、马、骆驼等家畜肝、肺内脏组织中。鹿、黄羊、羚羊等野生动物亦可感染,人也是适宜的中间宿主。棘球蚴的特征,常具一个流体的包囊,囊中充满液体,谓之囊液,是棘球蚴的重要组成部分。棘球蚴囊体一般直径可达15~20厘米,最大者甚至超过50厘米。因此,囊液的含量有的数千毫升乃至数万毫升。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一旦包囊破裂,大量囊液  相似文献   

15.
通过调查确认皇城羊场属棘球蚴病高发地区。对1300只羊经剖检,棘球蚴感染率为77.15%,其中细毛母羊感染率高达87.17%;牦牛为75.51%;犬细粒棘球绦虫的感染率为26.67%;人的棘球蚴感染率为0.25%。对1~5岁龄的绵羊各约100只,进行了血清流行病学调查。间接血凝试验结果:1岁羊血清滴度较低,2岁和4岁羊的滴度较高,而3岁和5岁羊的滴度略低于前一年龄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结果:1岁羊血清平均OD值最低,2岁最高,以后各年龄组略微降低,并大致保持平稳状态。  相似文献   

16.
将隔离饲养至35日龄麻鸭90只分为3组,每只鸭分别感染包氏毛毕吸虫尾蚴70条,待粪检呈阳性后Ⅰ组和Ⅱ组分别按每只鸭投喂吡喹酮25 mg和丙硫苯咪唑30 mg,隔日再投药1次,Ⅲ组为感染不投药对照组.结果Ⅰ组鸭转阴率为96.67%,Ⅱ组鸭转阴率为73.33%,组间差异显著(P<0.05);Ⅰ组和Ⅱ组鸭从肝门静脉和肠系膜静脉分别检出崩解虫体10条和237条.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应用粗制绵羊包囊液作抗原致敏经戊二醛处理的鞣酸化绵羊红细胞,进行微量间接血凝试验(IHA),检测棘球蚴病羊血清400份、健康羊血清45份、细颈囊尾蚴病羊血清13份、肝片吸虫病羊血清21份、边虫病羊血清20份、多头蚴病羊血清1份,阳性反应率依次为83.1%、13.33%、33.46%、4.35%、0%、0%。以40%饱和硫酸铵盐析抗原对上述健康羊血清、细颈囊尾蚴病羊血清及96份棘球蚴病羊血清的检测结果依次为13.33%、38.46%、87.5%。对分段盐析的其他组份及葡聚糖凝胶层析抗原、醋酸盐析抗原、牦牛肺包囊液抗原、鼠包囊液抗原也进行了初步试验,均未获得满意结果。  相似文献   

18.
本实验应用体外培养方法制备细粒棘球绦虫六钩蚴排泄分泌(ES)抗原,将其与弗氏不完全佐剂乳化后免疫绵羊2次,最后一次免疫后2周每只试验绵羊攻击1000枚虫卵,攻击后7个月剖杀试验羊观察肝肺包囊寄生情况。结果表明六钩蚴ES抗原具有很好的免疫原性,诱导的免疫保护力(减囊率)达96.04%;混合抗原为93.39%,囊液抗原为76.21%,囊壁抗原为30.62%。免疫后试验羊的抗体滴度与免疫保护力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道磺苯咪唑乳剂对实验感染猪旋毛虫包囊肌幼虫的杀虫效力及毒性试验。实验用35头猪分四次进行。对膈肌和腓肠肌肉样进行压片、消化及生物学试验检查杀虫效力。并对部分治疗猪进行了病理形态学观察。结果表明,30mg/kg一次肌注的杀虫效力为99.47%,二次及三次肌注的杀虫效力均为100%,并经重复试验证实,从而获得了能对感染宿主各部位包囊肌幼虫完全杀灭的良好效果。该药毒性低,用量小,效力高,建议有关领导部门组织生产,以供临床之急需。  相似文献   

20.
应用清虫佳口服液、丙硫苯咪唑、左旋咪唑对绵羊进行了驱虫效果对比试验。结果表明 ,3种药物间隔 7d分 2次用药后 ,对羊线虫均表现出明显驱虫效果 ,但清虫佳组粪便虫卵转阴率(90 % )要高于丙硫苯咪唑组 (80 % )和左旋咪唑组 (80 % ) ;就对羊肝片吸虫的驱除效果而言 ,丙硫苯咪唑要好于清虫佳 ,而左旋咪唑的效果则很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