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移民搬迁安置农村贫困人口是我国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移民搬迁政策执行状况事关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精准扶贫的实施绩效。调查发现,移民搬迁政策在实践中存在"搬富不搬穷"、"见户不见人","四移四不移"以及"背皮"搬迁等执行偏差现象。提升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精准扶贫成效,既要关注移民搬迁政策执行偏差的负面影响,也要不断提升政策的执行力。  相似文献   

2.
自2006年以来,我国政府有序推行"易地扶贫搬迁"策略,试图打破区域生态资源与人群集中居住之间难以协调的发展模式。经过多年的研究,目前国内外关于易地扶贫搬迁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成果,国内尤其是在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思想方面,更是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通过分析发现,目前的研究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今后关于易地扶贫搬迁的研究重点应该向移民群体的文化感知、移民后空间的生态环境问题以及原地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等方面拓展。  相似文献   

3.
精准扶贫"最后一公里困境"是当前中国基层治理中的突出问题。本文通过对贫困地区"镇——村"场域内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运行逻辑进行分析,以了解扶贫资源和扶贫压力如何由乡镇基层政府传导到贫困村庄,以及在村庄内部形塑何种治理状况。贫困村庄的私人化治理,精准扶贫政策的应付型执行,扶贫资源的低效率使用,贫困户动员不足等是精准扶贫偏离其最终靶向的重要因素。走出"最后一公里困境",需要充分发挥农村党组织的引领作用,有效引导贫困户参与扶贫工作,通过强化扶贫资金监管,加强村务公开、落实村民自治等途径,完善农村基层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4.
易地扶贫搬迁(也称"移民搬迁")是我国开发式扶贫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运用政策文本量化分析方法,对我国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实施15年来的90余部国家政策文本进行编码分类,提取出财政与金融政策等七个政策维度,并在此基础上,将我国易地扶贫搬迁划分为试点探索、全面推进和脱贫攻坚三阶段,得出我国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发展演变具有以下特征:搬迁基本原则由政府引导型到政府主导型演变;搬迁机制由整村搬迁到精准搬迁转变;各政策维度不断完善,初步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易地扶贫搬迁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5.
对大石山区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有规划并切合实际的移民搬迁,可以有效整合资源,降低扶贫成本。当前移民搬迁工作涉及多部门多层面,各方利益诉求大体一致,但实施过程中却存在一定错位。按照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整体思路,充分尊重并综合各方利益诉求,不断创新实践,有效开展移民搬迁工作,实现精准脱贫。  相似文献   

6.
易地扶贫搬迁初期,政府和移民对贫困认知存在分歧,搬迁便意味着风险环境酝酿。生活过渡期,由于政府扶持政策的脱节,移民的生计存在可持续困境,加之被激活的发展渴求,风险便被移民感知,谨慎抵抗抑或自助便成常态。而在社会放大机制下,这些不稳定要素便有了酿成社会稳定风险的可能,表现出“风险环境—风险感知—风险行为—社会放大—社会稳定风险”的风险传导链特征,呈现出双向传递性、集聚性和扩散性。如此,为实现安置区的稳定发展,应加快构建易扶安置区社会稳定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做好风险评估,并有针对性地探索形成基于安置区特征的有效治理路径。  相似文献   

7.
基层政府在我国精准扶贫中扮演着政策执行的重要角色。通过对17个乡镇的实地调研,发现基层政府在执行扶贫政策过程中往往呈现出"共谋""备考""规避"等执行样态,这本质上反映的是基层政府在"科层制"和"压力型体制"环境下的一种"正式权力的非正式运用"的权力运作方式。在压力型科层体制下,科层制的组织结构和自上而下的压力型体制往往使基层政府嵌入三种关系之中:压力型体制与科层制的关系,目标责任与资源匮乏的关系,参与式扶贫与政府主导型扶贫的关系。这三种关系的存在使基层政府在压力型体制、科层制和参与式扶贫的胶结状态下寻求政策执行的策略,并塑造着基层政府精准扶贫政策执行的样态。  相似文献   

8.
陕西省委、省政府提出,用10年时间对陕南三市居住在深山半坡和地质灾害点上的60万户,240万群众实施移民搬迁,这是解决陕南恶劣环境地区群众居住安全和生存发展的重大民生工程。要达到"搬得出、稳定住、能致富"的目标,就必须大力推进搬迁工作的规范化建设。笔者认为,应在搬迁工作制度化、规划选址科学化、工程建设规范化、搬迁安置项目化、资金筹集多元化、安置政策优惠化、社区组建新型化、移民致富产业化等八个方面进一步推进移民搬迁工作规范化建设。  相似文献   

9.
乐山市的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工作,在责任体系明确、兜底政策明晰、基础扶贫稳步推进的基础上已踏入实质性的联动攻坚帮扶和个别县整体脱贫阶段。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工作在取得阶段性成效的同时,也存在"扶贫军令状"下扶贫政策失灵问题和"扶贫产品"供需错位的结构性矛盾。从"需求侧+供给侧"扶贫思路出发,以"新"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策略,可以增强扶贫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实现"点穴式"扶贫,提高乐山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的质效。  相似文献   

10.
易地扶贫搬迁是我国行之有效的扶贫措施之一,它指向的是那些生活在"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居民。从1983年"三西"搬迁到现在30多年的易地扶贫搬迁实践中出现了大量研究成果。通过对已有文献的回顾与梳理,可以发现目前学者对易地扶贫搬迁的研究主要聚焦易地扶贫搬迁的原因、搬迁意愿、安置形式、居民的社会适应、搬迁社会影响、搬迁过程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案等方面。对于后续的研究,我们可以尝试用社会学等多种视角、多维度开展研究,以此弥补目前碎片化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11.
精准扶贫主要是以项目的形式对扶贫资金和资源进行安排,扶贫项目的合理选择和安排成为扶贫绩效的前提和抓手。通过对某区(县级)项目扶贫的案例分析可见,缺乏行动者的充分参与导致项目扶贫的绩效偏离了扶贫目标。形成政府主导的、各方行动者各尽其能的多元扶贫治理结构,是精准扶贫取得成效的关键。因此,当前科层制度下的压力型扶贫模式应该向社会治理下的参与式扶贫模式转变;对扶贫机构和人员的"任务目标"亲贫困增长考核模式应该向以"贫困人口"为本的发掘贫困者资本的政策模式转变;要实现行动者在明确职能定位和责任这一前提之下的角色转变。  相似文献   

12.
易地扶贫搬迁是国家实施全面脱贫攻坚的战略工程,是针对生活条件相对匮乏人群实施的一项惠民政策.贵州易地扶贫搬迁前后移民的生计模式发生了明显向好变化,主要体现在移民的职业变化更大、收入来源更宽、生活理念更优等方面.贵州易地扶贫搬迁的实践表明,物质资本、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对移民生计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3.
精准扶贫政策执行领域形式主义问题突出,制约政策执行成效。欲破除其形式主义,目标群体参与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治理路径。目标群体参与可促使精准扶贫政策执行从贫困村贫困户的客观实际出发,紧密联系贫困群众,克服政策执行中的“面子工程”现象,真正实现政策目标。目标群体在精准识别阶段整体参与水平偏低、精准帮扶阶段消极被动参与、贫困退出阶段参与功能弱化、脱贫考核阶段参与有效性不足等问题,引致在克服形式主义方面力有不逮。应在精准识别阶段提升目标群体整体参与水平,精准帮扶阶段提高参与主动性与能力,贫困退出阶段加强参与制度保障,脱贫考核阶段增强参与的有效性,以从根本上治理形式主义这一政策执行不良现象。  相似文献   

14.
碧江区坚持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头号工程"。易地扶贫搬迁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资金使用、项目管理、社会稳定等风险,可通过规范资金使用关口、严格项目管理工作程序、做好社会风险防控等措施做好易地扶贫搬迁领域的风险防范。  相似文献   

15.
精准扶贫作为新时期扶贫工作的基本方略,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紧密的联系,深化扶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精准扶贫的新着力点和新动力。文章基于供给侧改革背景,对毕节市七星关区"一市五金多套餐"问需式扶贫模式做相关调研,总结提出了具体实现形式和有益启示,为精准扶贫模式机制创新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农户作为精准扶贫的对象和重要参与主体,其对精准扶贫的评价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精准扶贫政策绩效。以扶贫资金使用和分配合理性为中介变量,利用中介效应模型分析基层党政干部在精准扶贫中的责任履行对农户扶贫满意度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基层党政干部精准扶贫责任履行程度与农户扶贫满意度、扶贫资金使用和分配合理性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扶贫资金使用和分配合理性对农户扶贫满意度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扶贫资金使用和分配合理性在基层党政干部精准扶贫责任履行程度与农户扶贫满意度之间起显著中介作用。为此,建议通过强化基层党政干部扶贫治理能力建设、建立基层党政干部精准扶贫责任履行激励机制、加强对扶贫项目和扶贫资金的跟踪监督提升精准扶贫政策绩效。  相似文献   

17.
作者在文中通过对沅陵县精准扶贫工作的调研,分析了当地贫困村普遍存在基本生活条件欠缺、公共服务设施薄弱、乡村建设人力资源没有形成合力等问题.对如何进一步提升精准扶贫的成效,提出了引入社会工作专业力量参与精准扶贫工作、加大易地搬迁的宣传与行动、多举措改善便民利民条件、扩大公共服务覆盖面、发挥乡村建设主人翁能动性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开展避灾扶贫移民是我国西部山区城镇化进程的重要任务,也是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一种有效路径。基于"避灾扶贫"需要的陕南地区大规模移民搬迁活动,尽管打破了原有的村域界限,也形成了新的居住模式,但是这些移民社区在社区建设和服务管理模式等方面亟待改进。文章深入探讨了加快和完善西部山区避灾扶贫移民型农村社区管理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9.
精准扶贫是攻克扶贫坚实堡垒的一种新战略。自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精准扶贫"以来,广西的精准扶贫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社会公众消极认知扶贫、滥用扶贫资金以及农村青年劳动力外流等问题的存在和公众对扶贫工作的偏激态度阻碍了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尤其是农户消极认知政府的扶贫工作更是增加了扶贫的难度。故而,从上述问题切入,引用迈克尔·布洛维"制造同意"的论证,转变公众认知态度、完善扶贫程序以及鼓励民众积极参与扶贫等,以此来实现扶贫部门微妙强制与公众自愿妥协之间的平衡,从而试图探索制造出公众对政府精准扶贫工作的"同意"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产业扶贫资金是贫困村顺利精准脱贫的重要保障,对脱贫攻坚意义重大,如何高效使用产业扶贫资金还存在诸多现实问题,调查发现,这些问题是由产业扶贫资金政策宣传不到位、贫困文化根深蒂固、产业扶贫资金监管机制难以落实以及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等因素共同作用造成的。因此,需要从压实责任,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多措并举,发展繁荣乡村文化;多角度联动,保障监管机制有效落地落实;多方协作,创新建立奖惩机制等方面协同推进,以实现产业扶贫资金的高效使用,助推脱贫攻坚的高质、高效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