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叔本华哲学最具特色又最遭非议的是他所提出的悲观主义理论.其理论的形成,既受他所生活时代的影响,也是他个人独特的人生经历和他对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盛行的功利主义的认识和感悟的结果.本文试图通过对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伦理分析,以揭示其理论实质及其所蕴含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随着现代西方哲学思潮的涌入,在中国青年中先后流行起萨特热、尼采热、叔本华热。其中,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在大学生中有较大的影响。因此,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剖析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观,是颇有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3.
叔本华是西方非理性主义的代表,“生存意志”构成了他的哲学体系的核心主题,并由此成为他悲观主义哲学的基础,但深受康德二分哲学和佛教影响的叔本华还是试图寻找在“此世”中证悟并得到解脱的方法。世界在叔本华眼中是如此悲观的一副景象,却依然没有阻挡他找寻出路的理想,这样的态度本身是积极乐观、值得钦佩的。  相似文献   

4.
叔本华是西方非理性主义的代表,“生存意志”构成了他的哲学体系的核心主题,并由此成为他悲观主义哲学的基础,但深受康德二分哲学和佛教影响的叔本华还是试图寻找在“此世”中证悟并得到解脱的方法。世界在叔本华眼中是如此悲观的一副景象,却依然没有阻挡他找寻出路的理想,这样的态度本身是积极乐观、值得钦佩的。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尼采"超人"学说的分析,揭示了尼采所展现的这种理想的精神超人其真正的意义在于"超人"所表现的积极的悲剧主义精神和伴随着破坏性的伟大的创造性."超人"的真正魅力在于他在悲剧中崛起,在衰败中创造.从而彻底摈弃了叔本华那种追寻涅槃寂灭,灭绝意志,超脱欲望的悲观主义.  相似文献   

6.
叔本华关于人的发展观是一种以"生存意志"为中心的悲观主义的发展观,其理论本身在对待人生的态度、人生目的等问题上存在着不可克服的矛盾。尼采关于人的发展观是一种以"强力意志"为核心的"超人"哲学,其理论本身在人性、人的价值的评价标准等问题上存在着内在的矛盾。  相似文献   

7.
叔本华的悲苦人生哲学曾渗透了庐隐“思想的骨子” ,并形成了她悲观主义的审美观和小说的悲哀色调。但是 ,叔本华对人生的哲学思考表现出极端的虚无主义 ,认为人的痛苦和无聊是永恒的 ,而庐隐的小说则表现出作家对社会、对人生的强烈使命感和对现实生命价值的苦苦求索。  相似文献   

8.
叔本华意志论中的三个悖论:一是对不可认识的意志的认识;二是无所不在的意志并不存在于认识的纯粹主体中;三是用生命意志本身来彻底否定不可遏制的生命意志。这三个悖论是叔本华的唯意志论与其唯心主义、反理性主义、悲观主义相冲突的三种表现。  相似文献   

9.
刘兴章 《求索》2014,(3):74-78
当叔本华以“意志”为本体来诠释人和世界的存在时,他的目的是要从根基上瓦解传统意识主体哲学。他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身体理论也就是这样被提出的。也正是基于这一理论,一方面,叔本华意欲拯救欧洲从中世纪以来就虚弱的身体文化,再现生机勃勃的自然、社会历史和人生的绚丽舞台,但另一方面,他也据此得出了悲情人生的结论。从初始对生命意志的肯定到后来又回到对生命意志的否定,反映了叔本华哲学从传统到现代的过渡性质和特点。深刻领会叔本华作为意志本体的身体理论,对于我们理解当代方兴未艾的身体文化思潮、对于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舍勒与叔本华在伦理学的建构上有一个重要的共同点,即把为伦理学奠基视为其伦理学的首要任务,为了完成这一任务又必须首先对康德伦理学进行批判。其批判的目的,就是要解救陷入形式主义困境中的伦理学,消除形式与实质、理性与情感之间的紧张或对立。舍勒与叔本华都清楚认识到,正是康德哲学的影响和自然科学的进步,有力地证明了伦理学或道德的原有支撑物己经腐朽。本文将对舍勒和叔本华在这方面的异同进行分析与比较,阐述舍勒在其"情感先天论"基础上对叔本华的同情理论所进行的批判。  相似文献   

11.
约翰.米尔斯海默的《大国政治的悲剧》确实是一个悲剧,它是米氏带着悲观主义有色眼镜审视国际政治的必然结果。米氏自身天生的悲观主义来自于他的文化背景、经历和美国学者的心理优势。  相似文献   

12.
叔本华哲学以意志为核心,形成了认识论、本体论和人生哲学三者一致的哲学体系。其基本构架是“世界作为表象”和“世界作为意志”这两个基本命题。按照叔本华原意理解这两个命题,是正确地分析叔本华哲学的属性及其历史地位的关键。世界作为表象“世界是我的表象”,这是《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书劈头第一句话。这一命题是否如有的同志所理解的指客观世界是我的观念?否。按叔本华的原意,它是指世界是人认识着的世界。  相似文献   

13.
黄洁 《求索》2008,(11):182-184
王国维自幼饱受传统国学熏陶,而后,王国维接触“新学”,叔本华的社会批判意识、悲观主义人生观以及生命哲学对王国维产生了深刻影响。也因此,王国维站在西方哲学的立场,对中国传统文学进行了系统的反思和批判。在表现形式上,王国维以传统“词话”的形式点评前人词作.其作品在内容的深层已与传统词论大异其趣。王国维作品很大程度也影响了传统文论近百年的基本走向,然而,王国维这位亲手断送传统文论的革新者后来成为旧传统最坚定的维护者,并在旧传统“朱颜辞镜花辞树”的无奈中,最终选择了离开。这是王国维留给后人深层次的思考和对中国近代文人的深深的忧虑,或许正是这种忧虑让世人真正领悟了中国转型期的文论理路与时代归宿。  相似文献   

14.
鲍德里亚是后现代著名的哲学家和社会学家。他的理论深刻地影响了文化理论、以及有关当代媒体、艺术和社会的话语”。“仿真”、“类像”与“超真实”理论在鲍德里亚的后现代理论图谱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鲍德里亚以“仿真”替代传统真实观中的“摹仿”,以“仿真”的物化结果——“类像”取代传统的“摹本”,最终在“类像先行”中实现“超真实”对传统“真实”的颠覆。其理论对后现代社会的文化逻辑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但掉进了技术决定论和悲观主义的陷阱。  相似文献   

15.
生命意志和悲观厌世;是叔本华哲学和艺术观的核心,也是作用于中国二十世纪一部分文化人和文艺家的一种心态。它们在表层上是矛盾的:生命意志的冲动意味着某种带有欲望的、向一定目标踊赴的活动;悲观厌世则表现出生命意志的解消。在深层的哲学和文论构架中,叔本华巧妙地乃至有机地把这对矛盾组织在一起,在其代表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得以充分的展示,使他以后的文艺作家从中得到思想的启迪,从而产生与这对矛盾关  相似文献   

16.
在近代中国文艺思想史上,王国维的文艺观念,表现了对文艺问题的认识的高度自觉性。本文试从三个方面论述之。 (一)艺术目的观 王国维的艺术目的观在很大程度上受他的人生观的支配。在人生观上王国维接受了叔本华的哲学思想。我们知道,叔本华哲学的核心是关心生命、生存和人生。叔氏早年研究康德哲学,但是他不满于康德的不可知论。他直接了当地指出,物本体不是绝对的实在,不是上  相似文献   

17.
焦艳会 《传承》2013,(7):138-139
道德一词曾被许多中西方大家们解释过。《道德经》中曾作出过解释。其中康德的所说的道德基础过于脱离现实依据,胡斯所说的道德过于简单化,而叔本华对于道德并未做出直接回答,他指出道德的推动力是基于同情所作出的人类行为。  相似文献   

18.
施莹莹  曹克亮 《传承》2013,(5):138-139
道德一词曾被许多中西方大家们解释过。《道德经》中曾作出过解释。其中康德的所说的道德基础过于脱离现实依据,胡斯所说的道德过于简单化,而叔本华对于道德并未做出直接回答,他指出道德的推动力是基于同情所作出的人类行为。  相似文献   

19.
现代西方危机观念的理论追求与价值取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西方思想家所塑造的危机图景不仅包括全球性危机、西方的危机或欧洲的危机,而且具体表现在生态危机、社会危机与人的危机等方面。透过现代西方危机观念所塑造的危机图景和所提出的拯救方案,可以清楚地把握到其反省理性主义进步观念、揭示资本主义深刻矛盾和关切人类前途命运的理论追求与价值取向。这种理论探索包含着一定的合理思想成分,也表明他们从内心深处对实现社会进步的憧憬与渴望。但是,理论上的非科学性决定了实践中的不可行性,因为没有找到造成全面危机的真正原因与未能科学说明人类追求的理想目标,其无法揭示走出危机与困境的正确道路,最终陷入了虚无主义、浪漫主义、自由主义、盲动主义、禁欲主义和悲观主义的泥潭。  相似文献   

20.
彭曙齐 《前沿》2011,(6):56-59
布哈林是前苏联共产党内的一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他的一生除了从事大量的政治活动外,还撰写了很多哲学专著和论文,其中著名的"平衡论"是其整个哲学思想体系中最有影响的理论之一,这个理论所包含的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重大的理论贡献,而且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