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孔子"和谐社会"的图景是"大同",前提条件是仁爱,关键是中庸,治理之道是"圣王之治". 扬弃孔子的"和谐社会"观有利于为构建我国当今和谐社会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论语》中孔子所言"中庸",是一种实用理论,更是一种实用方法,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通用之"道",即"常道"。它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的理论体系,包括为政、治学、交友、处事等中庸之道。其"中庸"思想传递给我们历久弥新的真理指南,尤其是在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孔子的"中庸之道",仍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李娇 《传承》2013,(6):80-81
孔子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提出的时代背景具有内在一致性。孔子思想的"正名""义""仁""忠""恕"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的提出具有伟大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4.
刘夏 《传承》2008,(22):60-61
仁是儒家传统的道德精华,也是孔子伦理道德体系的最高原则。孔子仁爱思想内涵丰富,基本内涵包括爱人、孝悌、忠、恕、恭、宽、信、敏、惠、礼等。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孔子的"仁爱"思想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孔子和亚里士多德都从人性角度出发,主张构建美好和谐的社会。其政治学说的核心理念在于努力追求"中庸之道",政治学说的核心问题是国家治理问题。孔子主张"人治",亚里士多德坚持"法治"。孔子的"中庸之道"是政治哲学的道德化,而亚里士多德的"中庸之道"则是道德哲学的政治化。孔子的"中庸"观的"三个合一"包括"天人合一"、"人我合一"、"欲理合一",都具有现代价值。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对于我们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孔子仁爱思想内涵及现实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夏 《传承》2008,(11)
仁是儒家传统的道德精华,也是孔子伦理道德体系的最高原则.孔子仁爱思想内涵丰富,基本内涵包括爱人、孝悌、忠、恕、恭、宽、信、敏、惠、礼等.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孔子的"仁爱"思想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君子"与"小人"相对应,是孔子思想中的理想德性人格。"君子三畏"作为"君子"人格的本原、本体和元价值之源,既是"君子"之所以为"君子"的内在根据,更是"君子"之所以不同于"小人"的深层原因。而孔子之所以要将"天命"、"大人"和"圣人之言"作为"君子"人格的本原、本体和元价值之源和"君子"之所以为"君子"的内在根据和深层原因,除了其本身所具有的"自然之序"、"社会之序"和"精神之序"的表征意义外,其原因主要有三:其一是殷周以来的"敬畏"传统;其二是"礼崩乐坏"、"天下无道"的现实归因;其三是"仁"的自觉的内在要求。面对日益严重的"全球问题"和"物化问题",以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意识之间的矛盾和冲突,重温孔子的"君子三畏"思想,培育和强化敬畏意识,完成对人之为人的敬畏之心的存有,无论是对于人类行为的自我约束和德性自觉,还是对于抑制人类中心主义的泛滥,以及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和谐社会的建构,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
"思无邪"是孔子诗论的一个重要观念,传统儒学的"归于正"与朱熹的"使人得其情性之正"的以道德理性为本的"美刺"诗学观,因其明显的附会曲解而时遭抨击;学术界对其的解析仍然是见仁见智,莫衷一是。我们认为"思无邪"本是孔子断章取义,其义当释为"不歪曲,不虚假",孔子本意当是指《诗经》三百篇皆为"直抒性情"之作,他强调的是"性情之真",而非"性情之正"。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学界关于孔子问津故址之说,见仁见智,各持所论,或曰问津之地"在黄",或曰问津之地"在叶"。经过考证,可以肯定:孔子使子路问津之地,只能"在黄",而不能"在叶"。而过去之所以有人误为"在叶",那是由于今本《史记·孔子世家》错简所致。  相似文献   

10.
张利 《传承》2012,(8):73+82
借古思今,挖掘孔子"修己"思想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对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高青龙  高辉 《求索》2012,(3):128-129,58
孔子、孟子的"权"说思想被后世思想家视为"经权说"的理论渊源。近世思想家多以为"经"与"权"是一对对应于原则性与灵活性的方法论范畴。本文认为,孔、孟"权"说之要义在于主体性与规范性之统一,表现为道德境界(孔子)与处世智慧(孟子),而非所谓灵活性所能简单涵概对应之。  相似文献   

12.
美玉 《黄埔》2013,(3):86-89
孔子被誉为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者,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他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本期读懂经典,我们将与您一起走近孔子,感受那一场历经沧桑的盛世绝学。孔子其人公元前551年,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一户人家里极其平凡地迎来了一个男婴,谁也不曾想  相似文献   

13.
2010年初,我在报纸上看到一篇文章,是一位作家在病房中读过《论语》之后,写他眼中看到的一个矛盾的孔子。文章中有这样的话:"读《论语》,很多时候就是听一个抱负难展的人在长吁短叹。有诗意的时候……有讨厌的时候……更讨厌他说过这样的混账话:‘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读到这里,便想将书抛下了。"这位作家对孔子讲"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厌恶与愤怒跃然纸上。经历过上世纪60年代批林批孔运动的,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孔子这句话,认为这句话是几千年愚民政策的理论根据,而孔子就是封建社会愚民政策的老祖宗。  相似文献   

14.
王美利 《传承》2008,(2):48-49
从孔子、孟子以及荀子的"天人观"出发,详尽阐释了他们的"天人合一"思想。联系现实的生态危机,结合当下正在进行的和谐社会的构建,提出了尊重自然、改造自然、保护自然的观点。  相似文献   

15.
从孔子、孟子以及荀子的"天人观"出发,详尽阐释了他们的"天人合一"思想.联系现实的生态危机,结合当下正在进行的和谐社会的构建,提出了尊重自然、改造自然、保护自然的观点.  相似文献   

16.
徐同来 《传承》2010,(24):150-151
孔子、老子作为儒、道两大学派的创始人,他们的思想对我国的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孔子和老子皆论述了"道"这一概念,并且孔、老之"道"最后是发展到了殊途同归的境地。  相似文献   

17.
王玉华 《求索》2010,(7):79-80,13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人际关系和谐是关键。而要实现人际关系和谐,孔子的人际和谐思想给我们提供了最直接的民族文化滋养。在孔子划分的夫妇、父子、兄弟、君臣、朋友五种人际关系中处处透射出了和谐的理念,不仅如此,孔子还提出了"仁"、"义"、"礼"、"信"的实现人际关系和谐的方法论原则,这一原则的精华是我们建立现代和谐人际关系、构建和谐社会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学术界都认为孔子的天道思想充满着矛盾:一方面把天理解成自然的天,另一方面又把天看成具有人格意识的天;一方面并不肯定鬼神的存在,另一方面又十分重视祭祀。事实上,孔子这种矛盾的天道思想并不奇怪,这一思想实际上统一在孔子的"神道设教"和"中庸"这两个思想下。"神道设教"思想使孔子立足现实生活,关注社会人生,因而回避鬼神之有无问题。"中庸"思想使孔子对祭祀、鬼神、天命等都持一种既不肯定又不否定的态度,因而导致对孔子天道观的不同解读。  相似文献   

19.
论孔子修身正己思想的廉政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闫少华 《求索》2012,(9):149-151
早在先秦时期,儒家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们就开始致力于廉政理论建设,而儒家的廉政思想源于孔子的基调和原则。孔子认为为政者注重修身正己是实现廉政的有效途径。修身正己主要通过思、学、行三个渠道:在关于为政之思方面,孔子认为德与才是为政者"所以立"的必要条件;在为政之学方面,仕学相济是由士转仕的重要途径;在为政之行方面,言行知耻是为政者必备的自律机制。  相似文献   

20.
萧斌 《学习与实践》2015,(2):130-140
孔子是开拓中国人文精神世界的至圣先师。孔子仙逝后,"儒分为八"。先秦儒家分化的实质,总的作用是适应了时代的要求,促进了中国古代"人学研究"的深入发展。荀子在弃"宗本社会"之旧、图"利本社会"之新的价值观指引下,大无畏地对诸子之学进行批判、吸收,形成了"广识精虑、兼收并蓄"的荀学特色。荀子以"性为恶、礼为伪"的学术之刀解剖社会,开创儒法合壁的政治秩序新说。通过对战国文化的整合,荀子在学术上回应了时代急切要求创新的意识形态构建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