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陶犁 《思想战线》2012,38(2):99-103
"文化廊道"作为我国线性遗产区域整体性开发保护的概念而提出,与"遗产廊道"和"文化线路"的核心理念相近,但在时空构成、学术内涵及在我国的现实性开发领域有其特色。"文化廊道"是一种新的线性遗产区域旅游开发思路和方式,一方面可以创新遗产区域保护和开发途径并发掘其多元价值;另一方面,作为一种对线性旅游产品最深刻的表现形式,"文化廊道"的旅游开发可以在地域差异基础上形成不同的旅游开发思路和模式。该问题在我国理论和实践层面都有深化的必要。  相似文献   

2.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传承与保护主要依赖于传承主体的实践,而时下的遗产保护却侧重于外部给予,从而造成活态遗产形态的丢失.因而文化传承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需要特别强调"家园生态"的维持与重建,以及地方文化持有者的重要作用.笔者以"畲族小说歌"为倒,试图阐述"家园遗产"理念对于后现代语境下的文化传承与遗产保护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刘朝晖 《思想战线》2012,38(2):85-89
在移民安置过程中,社区民众通过社区参与、文化主张、协商行动等文化抗争的方式,维护自身的文化权利,达到对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的目标。基于"价值管理"的理念,不但可以充分保障社区、群体,甚至个人的生存权和发展权,而且还可以有效地保障社区的文化形态和文化权利。社区保护的实质是以"非物质性的"生活方式的保护为基础,在保护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也应囊括尚未进入现有"遗产谱系"的文化形态,其是"社区价值管理"的突出价值之所在。  相似文献   

4.
一 口头和非物质遗产这个名词虽然对中国人来说 有些生涩,但对这种文化遗产本身却并不生疏。中 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和文化大国,也是一个口头和非 物质遗产的“超级大国”。 近代以来,随着民俗学、文化人类学等学科的 西学东渐,中国学人选择了“民间文化”遗产及 其民间文学、民间艺术、民俗文化来表达所谓口头  相似文献   

5.
李强 《今日浙江》2012,(10):8-9
历史文化村落承载着许多历史积淀下来的宝贵物质遗产、非物质遗产,是不同自然、社会、历史条件下人们生产生活方式和生活习俗的活态体现,是一种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主要包括古建筑村落、自然生态村落、  相似文献   

6.
不能片面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非物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万建中 《北京观察》2007,(10):55-56
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往往很难区分,两者只是侧重点不同而已。调查和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忽视其中"物质"的形态。具像、直观的"物质"形态对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促使非物质文化得以流传,使之成为遗产的不可缺少的因素。离开了物质的成  相似文献   

7.
王明添 《传承》2011,(16):82-83
"公路文化是劳动者在公路建设、养护、管理的实践活动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公路文化作为一种公路行业文化,它是伴随着公路物质层面发展而存在的文化现  相似文献   

8.
文化线路是世界遗产领域一种新型遗产类型,是一定时间内国家和地区之间人们迁徙、流动和交往留下的线路遗产,代表了多维度的商品、思想、知识、价值的互惠和持续不断的交流。文化线路不是遗址遗迹的简单组合或线性遗产串联,而是不同时空下线路的存续状态和发展路径的总和。文化线路是时空演化的结果,承载着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丰富信息。建构和营运好文化线路,实质是通过遗产保护性利用实现其时代价值。文化线路的功能是时空重构,本质是价值共享。当下,文化线路应展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命运休戚、兼容并包的文化传统,为各民族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人类文明新形态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物质和精神双重支撑。  相似文献   

9.
陈眉江  张辉 《创造》2007,(10):50-51
城市遗产承载着人类社会的文明,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体现.云南特色城镇所蕴含的地缘特征、文化意识、思维方式、想象力和创造力,是维护云南独特文化身份的根本.从云南省现阶段特点来看,云南城市遗产保护工作应包含以下两方面内容:建立城市遗产信息库,建立名城名镇保护体系.当下,尤其是云南省的情况是其保护体系有名录而弱内容;因此,对其相关信息库进行构建,是我们这些珍贵的城市遗产有效而系统保护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谢禾生  王鹏 《人民论坛》2012,(26):186-187
世界科技名著《天工开物》诞生于新余,给新余留下了宝贵的"天工文化"遗产。"天工文化"是用城市主题文化理念提炼出来的响亮的城市品牌,是最符合新余城市精神的、最具有发展力的城市品牌。新余城市主题文化建设要将天工文化全面融入到整个城市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建设当中,整个城市系统都应围绕天工主题文化科学运作。  相似文献   

11.
周洪宇 《政策》2013,(7):8-12
"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相对于物质而言,精神文化有着穿越千古的强大生命力,历经岁月洗礼而能愈发沉淀和积蓄,散发出智慧气息的芬芳,承载起民族繁衍生息的脊梁,更能让人从中汲取奋然前进的力量。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来说,精神文化是魂魄、是根基,一切物质终将消逝,而精神文化的生命力亘古常青。纵览人类历史,我们看到,一个民族无论面对多  相似文献   

12.
2007年6月10日,是中国第二个文化遗产日。去年6月,首个"中国文化遗产日",本社与云南民族博物馆联合举行的"云南民族文化遗产保护论坛"至今仍余音萦绕。在我们精心梳理我们的民族文化遗产的时候,惊讶地发现,原本在我们平常的生活和熙熙攘攘的人群里,就隐藏着若干无形的文化遗产,各民族的音乐舞蹈、民间传说、方言习俗、节庆礼仪、生活生产方式……几乎每一项遗存都积淀着久远的岁月印迹,记录着活灵活现的民族审美。所以,当我们迎来第二个"中国文化遗产日"的时候,将关注的目光聚集在"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上。与物质遗产的固态化不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形态一直在发生着改变,所以对它的保护,不像保护自然和历史遗产那样单纯。在对非物质文化的研究、认定、保存和传播等方面,都有许多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为此,本刊特邀请了我省部分从事民族传统文化研究及保护工作实践的专家、学者撰文进行研讨。  相似文献   

13.
北京既是古老的,又是现代的,作为国家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北京的文化充分体现了古老与现代的统一,历史与传承的统一。在继承和发展北京文化的过程中,一项极为重要的工程就是系统地认识北京传统文化留给我们的丰富遗产,最大限度地保护北京传统文化中的多种遗产,同时坚持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文化思维,在对遗产的利用中传承北京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4.
摘要:旅游发展背景下,民族文化作为“遗产”,被政府、文化持有者、外来者等不同主体表述和开发利用。在文化资本化的大潮中,遗产已成为经济、社会和政治利益的中介。由于不同主体之间的激烈争夺,地方性遗产的归属与表述并不比世界遗产明确。外来经营者迎合了地方政府对地方文化表征塑造的需求,因而得到地方政府的支持,成为纳西刺绣的“代言人”。文化持有者本应具有更强的合法性,却由于客观能力的不足,在遗产的归属与表述中处于弱势。在遗产工业大行其道的当下,遗产的开发利用更应从“文化持有者的内部眼界”出发。  相似文献   

15.
王人杰 《今日浙江》2014,(20):56-56
正近年来,温州市龙湾区大力挖掘"古堡文化"、"名人文化"、"民俗文化"和"书法文化"中蕴含的有益养分,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更加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增强"古堡文化"自信心,大力激发"爱国爱家"的民族情怀。龙湾有丰富的体现当地人民保家卫国精神的历史遗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永昌堡"、炮台山等。这些遗址、纪念馆、陈列馆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拓展阵地功能。针对龙湾在外乡亲人数众多的特  相似文献   

16.
《公安教育》2012,(1):4-8
<正>红色文化,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者的有机统一体,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继承和发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积极吸纳人类先进文明而形成的先进文化。江西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其中,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是江西红色文化的精髓和核心。以"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  相似文献   

17.
流动青少年进入城市以后,由于生活方式、行为习惯、价值观念等深层次的变化慢于物质文化的变迁速度,而产生的"文化滞后"现象严重影响着该群体的社会融入。主要表现在:城市生活不适应、角色定位不清、身份认同感较差、主观规范意识模糊以及流动青少年犯罪问题等。为此,需要从加快制度创新,促进文化融合与物质融合的协调发展;加强文化适应性教育与宣传;从促进流动青少年"文化自觉"能力的形成入手,尽快消除文化滞后。  相似文献   

18.
传统文化是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的统一,文物属于传统文化范畴,文物返还是传统文化保护问题的突出表现之一.传统文化是文化权的客体,不仅为<世界人权宣言>所确认,并被<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所重申.国际人权法的实施机制为传统文化的保护提供了保证.而"兽首拍卖案"从文化权角度而言是对中国人权的严重侵犯.  相似文献   

19.
迟小秋 《北京观察》2015,(10):27-29
<正>全国文化中心,不是全国文化资源中心。光有"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大地上的遗产"还不行,光有诸多高校、文化人也不行,必须得"活起来",这才是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讲到,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他还指  相似文献   

20.
胡新民 《政策瞭望》2012,(12):51-54
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了"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现代化浙江"的总目标,从农村发展看,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就是既要让农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农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如何认识"两富"现代化背景下的农村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如何以"文化乡村"为载体、推进农村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如何创新机制推进农村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上作出新的思考和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