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一词多义的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在原型范畴理论的基础上,多义词研究逐渐成为热点。文章主要以“黑色”为例,通过对维吾尔语颜色词“黑”的研究,欲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框架下,探讨关于原型理论和隐喻转喻在颜色词发展过程中的认知作用。  相似文献   

2.
隐喻与对外政策:中美关系的隐喻之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交评论》2017,(2):85-112
自国际关系界"第三次大辩论"以来,语言在国际关系中的建构性和生产性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不过,当前语言视角下的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主要集中于语言建构了什么,即规则、规范和身份等,而很少关注语言的内在建构机制。隐喻是语言中的普遍现象,是人们认知世界的基本方式,是理解语言建构性内在机制的一把钥匙。因此,本文在借鉴认知科学特别是认知语言学和政治心理学的相关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一个隐喻与对外政策的分析框架,并以"利益攸关方"和"修昔底德陷阱"两个关于中美关系的隐喻为例,分析了其对对外政策的建构作用,发现两种不同隐喻框定了不同的对外政策。最后,我们从隐喻认知的角度,还对中美"新型大国关系"隐喻构建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3.
多模态隐喻是指源域和目标域分别由不同符号模态呈现形成的隐喻,以多模态形式表征的民族纪录片是民族形象在话语层面的重要承载。运用多模态隐喻探析壮族纪录片《那坡那坡》中的隐喻及其认知动因,发现《那坡那坡》中多模态隐喻存在石具隐喻、节日隐喻及服饰隐喻三类,其中源域常示以语言模态,目标域由图像、声音及语言模态结合呈现,该片多模态隐喻的构建是多民族文化共性和黑衣壮文化个性相结合的认知产物。基于多模态隐喻理论探究黑衣壮文化的认知构建,不仅揭示黑衣壮以黑为美、勤劳朴实的民族形象,且有利于促进黑衣壮原生态文化活态传承和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4.
法学家们传统上对隐喻有一种本能的敌意,但语言学家和认知科学家把隐喻视为人类认知的主要工具。本文从讨论隐喻的基本特点人手,通过对美国法院判决书中言论是火的隐喻的分析,认为隐喻在法律话语中具有特殊的认知和建构作用。  相似文献   

5.
隐喻是语言的基本特性,也是人类基本的认知工具。在帮助人们形成新知识中,隐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本文结合大学英语教学的实际,阐述了隐喻意识培养的重要性,以及隐喻意识培养在英语词汇教学和文化教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原型范畴理论是基于人类认知基础上的范畴化理论,其理论依据为利用人类自身感知基本经验,以生活经验为原型,基本范畴类词汇获得隐喻用法。以人体词汇例,经由从源域到靶域的隐喻化映射过程,大量人体词汇非人体域的抽象用法。  相似文献   

7.
隐喻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语言中处处充满隐喻性的表达。隐喻由认知而起,又是认知的结果,词义的变化(如英语的一词多义)不仅仅是语言经济原则的结果,更是隐喻认知的产物;词句乃至篇章的隐喻效果常常与隐喻性的词语有关。隐喻的投射在不同的域之间进行,投射是建立在认知,相似性等的基础之上的。本文拟从认知的角度来探讨隐喻的投射机制,以及由它所引起的词义变化,如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8.
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格近年来受到诸多认知语言学家和研究人员越来越多的关注,这些研究使人们认识到:隐喻并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重要的它是一种人类的认知现象.有关方面的研究众多,但本文与以往研究相比主要存在以下不同:一方面本文是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探讨"上、下"的方位隐喻并引用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进行证明,有关地理方位的探讨更是一个新的着眼点;本文的另一个创新点在于着眼于方位隐喻"上、下"在不同语言中所体现的相似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9.
隐喻是一种认知过程。人们根据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同点,将喻体映射到本体中,通过喻体的特点,来更好地认识本体本质特征。在英美文学作品中,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段被广泛应用。本文从多个角度认识了隐喻的理论概念及其特点,详细地剖析了广泛存在于英美文学作品中的动词、名词、形容词隐喻实例,深刻探究了隐喻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认知角度探讨了隐喻的本质及其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作用和意义,通过具体实例重点分析了在英语词汇教学中隐喻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对教学的重要意义,旨在加强英语教学者和英语学习者隐喻观的建立和隐喻思维的培养.从而达到对语言的深层次的理解和记忆,形成一个系统全面的英语词汇教学学习体系.  相似文献   

11.
隐喻语言是思维的载体,在公共话语中担任认知方式的表达媒介,是话语分析的重要考察对象。当前,多数聚焦隐喻的公共话语分析基于概念隐喻理论展开。相关研究从具身体验角度考察了公共话语中概念隐喻产生的心理过程,但未描写和解释语境中隐喻语言的表意网络创设。文章采用隐喻的复杂系统分析法,以英文报刊对金砖国家概念的隐喻构建为例,考察公共话语语境中隐喻语言的表意系统性。研究显示,隐喻语言在公共话语语境中自下而上形成系统隐喻、隐喻情节和隐喻叙事,三者环环相扣,受到话语目的、社会文化、语言语境及认知活动的交互施动。研究发现,隐喻的复杂系统分析法能有效捕捉语境中隐喻语言的协同表意,利于揭示公共话语中隐喻语言产生修辞论辩效果的复杂动因。  相似文献   

12.
钻井英语是石油科技英语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属于科技英语体裁的一种,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隐喻。本文通过分析钻井英语词汇中存在隐喻形式,结合隐喻的种类,分析这些隐喻词汇背后的认知基础和实际技术意义的联系。探讨其翻译可行性,有助于推动钻井术语翻译的标准化。  相似文献   

13.
依据原型范畴理论,V—ed(英语过去时)分别表过去、表虚拟和表口气委婉的三种不同用法是得益于隐喻概念的形成和使用的,其认知理据为空间上的距离通过人的隐喻认知机制分别被隐喻到时间域、事物或事件的真假性概念和心理认知域。在语法教学中,可以充分应用原型范畴理论。  相似文献   

14.
论隐喻的认知本质及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尹辉 《工会论坛》2002,8(2):105-106
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 ,而且是人类的一种思维方式。人类通过隐喻性思维来构建其概念系统 ,从而达到了解世界的目的。概念隐喻普遍存在于该概念系统中。隐喻性思维还是人类语言创新和语义扩展的重要工具。本文主要从认知学角度论述了隐喻的认知本质并在文章最后探讨了该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人的思维从本质上说是隐喻的,隐喻也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模式,是新的语言意义产生的根源.人在与动物的频繁密切接触中了解到动物的各种特性,这些特性由于与人、其他事物或概念有相似性而被语言使用者通过隐喻思维映射到人、其他事物的特性上,从而产生出认知隐喻意义.  相似文献   

16.
传统修辞学把隐喻看成一种修辞现象,而现代认知语言学家认为隐喻决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从根本上讲,隐喻是一种认知现象。隐喻性思维是人类认识事物、建立概念系统的一条必由之路,它深植于人类语言、思维及文化中。  相似文献   

17.
风险社会与当前中国民众的风险认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风险感知的两种理论范式——个体主义的和背景主义的范式——分别强调个体认知结构因素和社会环境背景因素对人们风险感知的决定作用。本研究根据风险感知的"知识理论"、风险的社会扩大理论及社会制度结构对风险感知的束缚作用,分别建立相关的研究假设,试图寻找这些理论在中国经验中的证据。文章的数据来自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06)的调查数据,研究发现,总体而言,当前中国民众对中国社会发展可能面临的问题有强烈的风险认知,尤其对当前中国社会发展可能面临的能源问题和环境问题有最强烈的风险认知。另外,民众的风险认知主要受个人的认知能力、媒介接触、城乡分割和社会阶层地位的影响。具体说来,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媒介接触越频繁的人、阶层地位越高的人风险认知越强;城市居民比农村居民有更强的风险认知。  相似文献   

18.
英语广告文体中的隐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体的功能决定着隐喻的个性。广告隐喻不仅具有一般语言学上的认知意义,并且直接服务于广告交际目的,影响整个广告的效果。英语广告文体中的隐喻对于广告的作用还反映在它的类型分布特点与翻译体现的交际制约方面。应用文体的认知研究不仅要关注文体语言间的共性,更需关注文体的个性形成。  相似文献   

19.
隐喻是语言中最平常也是最重要的一种语言现象.因其具有的独特思维性而成为语言学和哲学的研究对象.近些年来对隐喻的研究主要是在认知语言学的领域展开的.  相似文献   

20.
从认知角度谈隐喻的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喻是交际中使用最多的修辞方式,关于它的翻译问题历来是中外各国专家学者探讨的焦点。由于源语言与目的语在文化、历史、地理等方面的背景千差万别,也就是说两种语言读者对同一喻体认知的出发点不同,所以在我们的翻译过程中必须考虑认知的因素。本文试图在全面分析隐喻概念的基础上,从认知的角度探讨其翻译问题,提出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