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闽南地区的民间信仰,以其数量类别的繁多和有异于五大宗教的特色而引起各界的关注。其中,泉州通淮关岳庙则是闽南最负盛名的民间信仰活动场所之一。它位于涂门街,与清净寺毗邻,有着千年历史,是关公信仰六大祖庙之一,历来作为泉州官绅祭祀武圣专庙。关岳文化,其精神精髓是“忠”、“义”2字,“忠”就是忠于祖国,“义”就是民族大“义”。关岳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可贵人文特质。关岳文化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历史文化长河的一朵奇葩。  相似文献   

2.
文化折扣     
《时事报告》2012,(4):78-78
“文化折扣”是指对于产品所反映的风格、价值观、信仰、历史、社会制度等内容不熟悉的消费者,文化产品的吸引力、影响力大大降低的现象。  相似文献   

3.
关帝文化及其在台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帝文化是中国历史文化长河中的一朵奇葩。关帝信仰始于唐宋,兴盛于明清,关帝集忠、勇、仁、义、礼、智、信于一体,一直成为各行各业所推崇的一种精神。至今关帝已是东方职业伦理的化身,成为世界华人共同信奉的神。学术界、宗教界对关帝的精神、行为、品德等研究认为,关帝信仰的深层现象是个民族文化问题,并已形成发展为关帝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4.
民间信仰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不可绕开的重要议题之一,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它与我国的现代化进程究竟是怎样的关系?究竟有没有融合的可能?因此,在跳出原有的研究学科范围、更新将民间信仰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来的理念之后,应注重从文化社会学的视角重组对民间信仰的研究。而探讨民间信仰与中国现代化的关系以及如何挖掘其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价值、在实现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方面发挥怎样的作用等则应是题中之义。  相似文献   

5.
李树义 《台声》2002,(12):39-41
旨在探讨河洛文化与台湾关系的“河洛文化与台湾”研讨会,于今年10月15日至17日在河南郑州举行。一此次研讨会是由全国台联策划发起,全国台联与河南大学、河南博物院、河南省台联共同举办。在3天的会议期间,来自海峡两岸的40多位学者,围绕河洛文化与台湾这一主题,分别从历史、姓氏、民俗、信仰等方面发表论文与演讲。大家认为,河洛文化指形成于夏商周时期的黄河、洛水地区的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源头与核心,它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台湾文化源于河洛文化的传播、继承和发展,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
满族剪纸     
曾闻 《今日民族》2013,(10):51-51
抚顺满族剪纸有200多年的历史,具有浓郁的满族文化特色,它以满族文化和民俗节日活动为主要表现内容,保存了大量满族民间活态的民俗和丰富的文化,包括满族宗教信仰、民间传说、神话故事、乡风民俗、人生礼俗、花鸟草虫等。满族剪纸是以剪、说、唱为一体的一种综合性的艺术表现形式,将满族剪纸、民歌和故事结合在一起,通过边唱或边讲的形式剪出作品。剪、说、唱一体,心、脑、手并用,这种独特的具有综合陛的剪纸方法,其价值不仅仅表现在剪纸的技艺之中,也是一种仪式,一种信仰,一种文化,是了解、认识和研究满族历史和兴衰的一面镜子。  相似文献   

7.
《精神文明导刊》2011,(3):16-17
保护和创新并不是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结构。继承和弘扬节日文化,既要保护传统,也要创新内容和形式。保护是尊重传统,尊重历史,尊重祖先的智慧。纵观历史,没有传统作为依托,任何创新都难成功。我们既要保护春节文化的精华,又要在传统基础上创新。保护不反对创新,创新有利于更好地保护。首先,创新是适应文化变迁的需要。文化变迁是所有文化的一种永恒现象,世界上没有静止不变的文化,只不过是速度快慢或程度不同而已。  相似文献   

8.
文化的本质和核心只能是宗教、信仰等核心价值观。在一个文明中,核心价值观是各种“文化”的总开关和制高点,它渗透到了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习俗文化、物质文化等方方面面。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但不是每个民族的文化都可以被称为“义明”,只有产生了属于自己的达到宗教、信仰高度的核心价值观,才配称为“文明”。中华文明或日华夏文明是与两方基督教文明同样高度的文明。河洛文化是华夏文明的核心,河洛文化的本质是信仰、是核心价值观,河洛义化是具有高度超越性的文化。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虽然没有直接提出"文化安全"的概念,但是他提出了一系列蕴含着丰富的国家文化安全思想理念的观点。本文认为,近代以来帝国主义侵华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屈辱历史和文化伤害,是毛泽东思考新中国文化安全的历史起点;捍卫共产党安身立命的信仰系统和价值追求,是毛泽东对国家文化安全的现实考虑;维护民族利益,捍卫国家文化主权,是毛泽东提出文化安全思想的深层涵义。由于毛泽东对文化安全形势的估计过于严重,反而导致了新的文化不安全。  相似文献   

10.
历史是通过信仰的培育、人性的不断改造而走向自由的进程。一个国家必有其灵魂与躯壳,灵魂者,信仰也;躯壳者,经济物质也。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不是单纯的经济转型.而是整个社会结构即“经济一政治一文化一社会一生态”五元结构模式的转型。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念体系,价值观念体系的核心是信仰,也就是说,中国人的信仰问题已成为中国社会转型时期文化建设或文化重塑的核心问题,信仰重建是当代中国人最高的精神诉求。  相似文献   

11.
没有文化的人类历史是无法想象的,任何民族都离不开文化;任何个体无法脱离文化,个体总是需要认同某种文化,没有文化的个体人生是不可能的。大到国家、民族,小至每一个历史时空中的个体,人的存在本身就是文化的存在,文化环抱着人迈向自己的未来,个体通过自己的作用承担起所属文化圈的职责,并将自己所属文化发扬光大;任何文化选择并非轻松随意的,文化链条的断裂总是会带来形形色色的文化失语。  相似文献   

12.
新疆少数民族中华文化认同的困境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认同是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进行认知、接纳、传播和创新的过程,通过文化认同构建起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文化心理、精神信仰和价值归宿。中华文化认同是包括各少数民族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对中华文化最核心的价值观念、精神信仰、历史记忆进行认知、接纳、传播和创新的过程。当前,新疆少数民族群众对中华文化认同的整体现状不容乐观,给民族团结和边疆安全带来了潜在的隐患。我们应当重视新疆少数民族中华文化认同存在的困境,并探索可能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中国法治之难,在于公众对于法治没有形成普遍的信仰。正如法谚所言: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形同虚设。但法治信仰的文化如同土壤的改良,是一个日积月累、潜移默化的过程。制度建构与法律文化熏陶着这一问题的两面,何者应先行,似乎并不是一个非此即彼的选择。制度根植于文化之上,法治能否得到较好的运行,取决于民众对于法治的信仰程度。但是,一项好的制度的建构与运行,对于文化土壤的形成,也有着积极的作用。正如在一块贫瘠的土地上,有经验的农民,选择的往往是先栽种一些绿肥或豆科植物。法律文化的形成亦如是。  相似文献   

14.
民间宗教文化 ,是指流行于社会中下层 ,源自本国社会历史 ,以自然崇拜、图腾崇拜 ,祖先崇拜以及其他地方神灵崇拜为核心 ,缺乏统一信仰体系和宗教圣典 ,具有分散性、自发性、民间性的非制度化的自然宗教及其信仰习俗的统称。海峡两岸民间宗教文化是具有交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群众基础广泛的一种文化现象 ,是我国宗教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 ,台湾的绝大部分民间宗教是由大陆传入的 ,所以 ,长期以来他们与大陆的民间宗教组织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大陆民间宗教文化传入台湾的历史与汉人移民的历史同样久远。两岸民间宗教文化交流的历…  相似文献   

15.
论我国选举文化的三个层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举文化作为政治文化的一个分支,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一套选举态度、信仰和感情.选举文化可以分解为三个层次,即选举体系文化、选举过程文化,以及选举政策文化.正确系统地了解当前我国的选举文化,可以使选民们更加清楚地内省自己的选举态度、信仰和感情,从而为逐步完善我国的选举体系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  相似文献   

16.
文化的魅力     
文化是一个古老的问题,因为文化与人类几乎同时诞生,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文化史。在任何时期,人类本质上都会非常注重文化。文化又是一个新问题,因为人们对文化的魅力,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关注过、重视过。这种关注和重视,在某种情况下甚至是达到了崇拜的地步。  相似文献   

17.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建筑,建筑也离不开文化,一个建筑的形态会体现一种文化现象,民族文化对民族的延续和发展至关重要。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能像中华民族那样,在历史的演化过程中,她的文化始终没有间断过,这历史的延续,一脉相承的民族文化,可从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建筑中得以充分体现。一支没有文化的民族,是一支爬行的民族;一支没有精神信仰的民族,是一支没有灵魂的民族;一座没有文化的建筑,是一座腐朽的建筑;一座失去文化价值的建筑,是不会得以继承发扬的。建筑只有赋予民族文化,才能给后人留下精神财富。为什么这么谈,改革开放之后,建筑风格多…  相似文献   

18.
王芳  丁知平 《前沿》2007,4(10):246-248
中西方不同的历史文化传统造就了不同的官僚制度和官僚文化,考察中西方官僚制的文化传统,有助于更好地借鉴各自官僚制的科学形式和工具理性。中西方官僚制的文化传统在生成环境、历史基础、政治形态以及信仰观念等方面存在区别。  相似文献   

19.
潘祥辉 《人民论坛》2023,(2):100-103
中国文化饱含了对土地的历史记忆,从神话传说到民间信仰再到语言词汇,处处可见土地的印记。“恋土情结”使中国人形成了乐天知命、安土重迁、脚踏实地、吃苦耐劳以及重视乡土情谊等民族心理和性格,对土地的依恋是中国文化的一种基因,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和行为逻辑。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中国文化中“恋土情结”的传承和转化十分必要,在人与土地的关系中,中国文化主张“天、地、人”的和谐共处,这种“三才合一”的观念无疑是一种中国智慧,对于今天的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而言,也极富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20.
贝叶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秦家华 《思想战线》2006,32(3):23-28
贝叶文化是指以贝叶经为核心的傣族传统文化。贝叶经不仅记载了南传佛教经典,而且记载了哲学、历史、法律、语言、历法、文学、艺术、道德、科技、医学等内容,是傣族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贝叶文化的内涵和特点主要表现在绿色文化、农耕文化、信仰文化、和谐文化、开放文化、柔情文化等六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