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和矛盾凸显期,弱势群体的问题逐渐暴露并日益引起政府和人民的关注。保护社会弱势群体的权利,不仅是基本人权的要求,更是社会正义的基本要求。法律作为调节社会关系和平衡社会利益的重要手段,只有对弱势群体提供足够的权利保护,才能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基于对弱势群体权利法律保护的重要性的认识,本文以弱势群体法律保护为选题,借鉴国外的有益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从立法、执法、司法三个层面进行研究,以期对实现我国弱势群体权利全面的法律保护、促进我国社会的平稳转型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
弱势群体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主要问题,保护弱势群体的权利是法律不可推卸的责任,在法律的各个环节都必须树立人权观念,坚持公平正义的法律价值观,解除社会危机的隐患,建立和谐、秩序的社会。  相似文献   

3.
弱势群体的权利救济机制论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咏梅 《政法学刊》2005,22(4):60-62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出现了贫富分化,社会上弱势群体的人数有不断增加的趋势.这一现象的成因,既有弱势群体本身主观方面的因素,也存在社会大环境方面的客观原因.我们渴求实现社会的实质公平,就不能忽视对弱势群体提供法律保护的问题.只有认识到现有法律对其利益保护的不足,并且认真探求如何完善其权利保护机制,才能真正有效地维护弱势群体的权利.  相似文献   

4.
弱势群体是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客观存在的,他们的权益一直以来备受人们关注。本文通过揭示对弱势群体权益保护问题展开讨论的原因,指出由于他们缺乏对政治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占有,因此弱势群体应该享有的最基本政治权利、经济权利、文化权利都无法得到很好的保护。最后指出要想有效的保护弱势群体的权益,只能通过平等分配资源来实现。  相似文献   

5.
良好法律的价值是公平正义。良好的法律能平等地赋予每一个社会民众自由和追求有序的权利为基础,同时对社会弱势群体赋予法律权利的方式,保证社会民众之间力量对比的基本平衡,实现权利与权力相互制约的机制,从而达到保证社会民众通过对妥协合约建立利益基本均衡的社会关系之目的。运用良好法律治理的社会可谓是法治社会。  相似文献   

6.
对于社会弱势群体的以“权利”为立足点的关怀和保护是人类特有的道德法则 ,也是实践中制度理性之重要表现。本文通过对于什么是“社会弱势群体”、社会弱势群体保护的权利视角和社会弱势群体权利保护理论的基础等三个问题的分析 ,认为对于社会弱势群体应该通过权利的方式进行保护 ,其基础就是实质平等理论。这种理论昭示着人权范围的扩大及国家义务的扩大 ,从而给予了社会弱势群体有效的保护。  相似文献   

7.
嘉兴市整体来说地处东部,经济相对发达,各方面工作都不错,但也不可避免地也要面对弱势群体权利保障问题.本文主要分析了弱势群体的概念,分类,结合嘉兴市基本情况分析了嘉兴市弱势群体的特征以及对弱势群体进行法律保护的必要性,进而提出了嘉兴弱势群体保护法律制度构想。  相似文献   

8.
吕晓丽 《法制与社会》2012,(23):265-266
弱势群体在法律上与社会学的上的含义决定了对其保护应当以法律为后盾保障其正当权益.这就要求对弱势群体在政治权利,经济与社会权利方面的法律制度化,而法制化是对弱势群体法律保障的最终制度保障形式.  相似文献   

9.
略论对弱势群体的法律保护   总被引:41,自引:0,他引:41  
“弱势群体”是对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生理健康等方面处于弱势地位的人群的总称 ,其缺乏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占有能力。弱势群体的成因既有先天因素 ,亦有后天社会因素。现有法律不足以保护其利益 ,故需探求新的保护机制和方式。在法律理念更新的基础上 ,采取多方位、多层次的保护措施 ,完善保护弱势群体的法律体系 ,方能实现社会的实质公平。  相似文献   

10.
弱势群体权利保护国际立法初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就弱势群体的生存现状、法律的发展演进、各国立法与研究现状进行了较全面的介绍之后 ,深入分析了弱势群体权利保护所面临的问题和法律发展趋势 ,以期能引起人们对弱势群体权利保护状况的关注与重视 ,并努力改善之。作者指出 ,某些民族和宗教的固有传统由于与现代人权观念相冲突而成为改善弱势群体人权状况的最大障碍之一。文章最后深刻指出了弱势群体权利保护的三个发展趋势 ,即对弱势群体权利保护的加强、相关法律的趋同化、国际社会本位观念的贯彻执行。  相似文献   

11.
法律公正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法治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海松 《行政与法》2007,1(3):17-18
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社会不公多与法律制度不公有关。完善法律制度,保证立法公正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基本的制度保障。完善社会主义法律制度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实现以体现公正价值,体现民众意愿,适应社会发展的良法之治。同时还应该完善违宪审查制度,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树立社会主义法制权威,夯实社会和谐的法治基础。  相似文献   

12.
李江发 《法学杂志》2012,33(4):152-156
正义是社会的价值追求,法是社会正义的表达,正义的司法是能够满足社会公众利益最大化要求的司法。周美知等人不服不起诉决定申诉案的受理和查处,实现了民众情感、社会公理和法律规范的有机结合,揭示了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语境下司法决定和社会正义价值认同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维护社会正义是舆论、媒体与司法实践的共同目标。从系统论看,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有助于社会正义的实现。司法案件舆论引导是三者互动的一种常见状态。在司法案件舆论引导中,供给专业法律知识能够促进三者的良性互动。本文以极具代表性的昆山案为例展开案例研究,发现新闻媒体通过法学专家向公众供给专业法律知识、司法机关自媒体向公众供给专业法律知识,能够促进舆论与司法的良性互动,实现司法案件舆论引导效果。社会正义的维护并非仅靠法治实现,司法与舆论、媒体的互动能够更好地落实法治的正义精神。  相似文献   

14.
人们关于社会正义的认识是多元的,这要求居间作出的司法判决应当经得起理性论证的检验,以防范法官选择正义立场时的任意。经得起理性检验的判决又必须借助修辞方法的使用,才能使其为判决不利方接受。在社会正义的司法实现过程中,修辞具有重要的方法论作用,但它必须在法律论证框架下使用,才符合其秉承善意而加以应用的本质。  相似文献   

15.
孙国华  方林 《法学杂志》2012,33(3):51-58
重视和做好社会矛盾化解是新时期、新形势下我国的现实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社会矛盾实质上是最终受一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制约的社会关系、利益关系的矛盾,公平正义则是在这种物质生活条件下基本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达到一定平衡的从而能为大多数人认同为公平、正义的利益关系。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平正义是预防和化解现阶段我国的社会矛盾的根本原则,完善社会主义法制、厉行法治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的根本原则和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16.
现代法的本体价值及其对我国民事立法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少伟 《河北法学》2006,24(9):49-55
在法的价值体系中,至为根本并决定其他价值者为法的本体价值.受现代社会整体文化结构、经济结构之决定,现代法的本体价值为个人自由与社会正义的统一,并与传统和后现代法的价值相区别.对我国民事立法而言,现代法的本体价值有助于我们克服价值迷失和主体误置之弊,坚持个人自由这一核心价值,切实贯彻私法自治原则,并注重社会正义价值,实现个人自由和社会正义的统一与和谐.  相似文献   

17.
Similar to many criminologists, my interest in pursuing this career was driven by a desire to improve responses to injustices, on both small and large scales. I believe that among criminologists, this dedication to effect changes in social and legal justice disproportionately drives those of us historically kept out of the academy due to our race, gender, class, sexual identity, and/or other marginalizations. Fortunately, there is a growing diversity among criminologists and this has had a powerful impact on expanding the scope and depth of the field. At the same time, I am concerned that academic training and university climates frequently work against our commitment to advancing social and legal justice changes, what I refer to as “criminology activism.” This address is a call to action, stressing criminologists’ responsibility to advocate for social and legal justice on small and large scales. Numerous types of criminology activism are identified (e.g., in research, service, and teaching), including the requisite to continue diversifying the representation of criminologists.  相似文献   

18.
吴永科 《法学杂志》2012,33(2):124-127
本文从司法和谐的基本内容入手,论述了在当代我国经济、政治、社会全面发展的背景下,实现司法和谐的现实困境,即"特权文化"心理促使人们追求逃避法规的特权,泛行政化的权力结构不利于实现司法公正,社会利益冲突加剧使司法和谐变得困难,社会价值多元化让司法活动受到更多拷问,从法社会学角度展望了我国"司法和谐"的前景。  相似文献   

19.
张东 《法学论坛》2012,(1):36-43
收益公正分配是转型时期社会公正的重要维度,维系人权保护、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与国家治理,蕴涵着分配正义理论。多种因素决定经济法分配正义是复合正义,强化在市场分配机制基础上的国家再分配职能,以促进社会基本结构的公正。经济法分配正义理论通过奠定收益分配之理论基础,提供收益分配之制度属性的路径促进收益公正分配,进而实现以社会公正为中心的可持续经济发展,推动中国社会顺利转型。而以分配正义为衡量尺度,我国收益分配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20.
财富分配不公是我国现阶段亟待解决的重大社会难题。针对该问题,有学者仅从财富分配正义的单一价值目标展开有关探讨,而忽略或较少涉及到风险分配不公的问题。由于社会分配的对象既包括"看得见摸得着"的财富,也包括"看不见摸不着"的风险,因此,社会分配正义价值目标的实现亦应相应地包含财富分配正义和风险分配正义的双重路径。基于此论点,本文探讨了财富分配正义和风险分配正义各自不同的运行机理和两者之间的互动逻辑关系,并从法律调整的层面上提出和论证了财富分配正义中的"机会正义"和"结果正义"问题以及风险分配正义中的"归责前置机制"和"责任承担机制"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