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关于“自然界客观性”的说明,为什么要强调“人类产生之后……”那几段的论述?教材按照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思维要求,首先论述“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其次论述“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也不依人的意识为转移”,但重点是“人类产生之后”的论述。之所以这样来论述,主要原因是:第一,从理论上说,把唯物主义同辩证法统一起来、把自然现和历史现统一起来进行讲述,能更充分地表明自然界的客观性。人类产生之前的那个自然界,其客观性对一般人来说几乎是“不证自明”的。而人类产生之后,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历史就…  相似文献   

2.
刘婕  颜新云 《传承》2013,(10):128-130
随着人类步入低碳经济时代,发展生产力的核心不再是人类如何征服和改造自然,而是人类在尊重自然和保护自然的前提下更好地满足自身需要,进而实现人(社会)与自然和谐、永续发展。时代发展必然要求为以往生产力概念注入新内涵,并对其构成要素进行重申。低碳经济时代自然界在构成和发展生产力中重要性凸显。  相似文献   

3.
潘石 《长白学刊》2010,(6):82-87
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其研究对象不能不涉及人类的本质属性问题,即人性问题。人性科学是一切科学的“心脏”,自然构成经济学之基础。人类社会与自然界是不可分割的,人依赖于自然界又主要在人类社会中活动,所以人必然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人的自然性是其社会性的基础与奈件。经济学视阚中的人,绝非孤立的人,而是社会中的人,其中主要是“经济人”。“经济人”的本性,绝非单纯是“利己”的一元性,而是具有“利已”与“利他”二元性,其任何经济行为都是利己性与利他性二元属性的综合或复合体,是利己与利他二元属性博弈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人类生存和进化的历史.是一部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历史。近百年来,伴随着人类征服自然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人类自身也饱尝了自然无情的惩罚。环境污染、生态恶化、能源危机以及工业化和经济增长所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愈来愈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威胁。钱的事实证明了恩格斯一百年前的断言。“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o自然界以它一次比一次更为残酷的报复告诫人们,人对自然“掠夺式”的改造,带来的不仅仅是财富,而且还有各种各样对人类生存不利的灾难。进而言之…  相似文献   

5.
在人类不同的社会历史文明时期,对应着不同的文明观。人类社会的早期,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很低,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基本上是以顺应自然的方式进行生产和生活的。人们视天为畏物、为神,畏天、敬天。在中国古代老子哲学中,称为“天道自然”。在古希腊哲学中,赫拉克利特则称之为“逻各斯”,认为人的本性就是顺应自然,服从自然。这个时期是人类顺应自然生活的阶段。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对自然界认识和改造的能力加强,人类的自我意识观念也不断强化。这时,开始了人与自然的对立状态。人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开始改造和利用自…  相似文献   

6.
何成学 《传承》2001,(3):18-21
一、“法轮功”邪教产生的历史根源及背景 “法轮功”邪教,其滋生发展的历史根源和背景主要地可概括为如下三个方面: 首先,迷信思想最初是人类愚昧无知的产物。在生产力低下和科学知识贫乏的古代社会 ,人们对世界的起源以及自然界和社会中纷繁复杂的现象,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于是便把 自然力拟人化,求助于虚构和幻想来加以解释。比如对下雨天的雷电现象,便认为有雷公、 电母在操纵;对于刮风现象,便以为有风神在施威;每个人的生死祸福,也是由天上或阴间 的鬼神掌握的。在这种超自然、超人类自身的力量面前,人们只能消极地服从…  相似文献   

7.
浅论现代科技道德问题的起因与出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杨波 《岭南学刊》2010,(1):15-17
工业革命之后科技道德问题的凸显之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人类思维方式的限制,人类的知识水平的不足,人文关怀的匮乏,社会政治、经济因素的制约。这些因素使得来自于自然、但又毕竟高于自然界所有生物的人类对自然的统治理念和方式产生误区。面对未来,人类需要摆正自己在自然中的位置,在尊重自然界的生成规律、保护人与自然协同演化的生存环境、懂得对自然界承担法律与道德责任的前提下确立对自然界的主宰地位。  相似文献   

8.
黄湘燕 《湖湘论坛》2001,14(5):63-65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理论和发展模式,已成为全人类的共同战略和中国的必然选择。这一全新理念,与传统的发展有着显著的区别或不同,把可持续发展作为未来发展战略目标或发展模式,表明人类对发展问题认识发生了根本性转变,是人们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的更新。 一是人类自然观。传统的发展观认为人是自然界的“统治者”,凌驾于万物之上,可以通过自己的力量来支配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对自然进行“改造”,实行“征服”。在这种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发展观指导下,以一种征服者的快意和掠夺者的态度对待自然,野蛮贪婪地开发自然,…  相似文献   

9.
“规者,正圆之器;矩者,正方之器.”无规不成圆,无矩不成方.“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是耳熟能详、人人皆知的名言.我认为人们常说的“规矩”,是客观事物内在联系的外在表象,自然界的“规矩”就是自然规律,人类社会的“规矩”就是社会发展规律在人们心里的烙印或用文字的表述.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有五千年的辉煌历史,充分证明中华民族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知智慧和把握能力,历史事实表明,中国人是守规矩的!  相似文献   

10.
一、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关系,反映着人类文明与自然演化的相互作用。人类的生存发展依赖于自然,同时也影响着自然的结构、功能与演化过程。总体而论,人与自然的关系,体现在两大方面:一方面,人类对自然的影响与作用,包括从自然界索取资源与空间,享受生态系统提供的服务功能,向环境排放废弃物;另一方面,自然对人类的影响与反作用,包括资源环境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制约,自然灾害、环境污染与生态退化对人类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1.
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人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人来自自然,是自然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它必须要依赖于自然界,受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同时作为“社会化的动物”的人,又是自然界的主人,它能利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制造工具、使用工具,并在劳动的实践中,不断地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支配自然,使自然界不断改变,为人类自身的生存、繁衍的需要服务。所以说,人口──态──经济──文化是互为因果的循环圈。从生态学的角度讲,自然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空间。这个空间,是由光、热、大气、水、土、岩石等无机物质和动…  相似文献   

12.
正感受自然之美,领悟自然的馈赠,反思人类的丑行,推行对生态的呵护机制,让大地自由地呼吸,人类才会有舒展的呼吸;让自然回归自然,人类才能获得自由的境界。人类发展到今天,文化越来越厚重,自然界受到的破坏却越来越严重。当下的自然,已经不再是原生态意义上的自然,而是历史遗留的自然、科技涉足的自然、人类欲望直接干预的自然。  相似文献   

13.
《天演论》第一篇《察变》曰:物竞,天择,“此万物莫不然,而于有生之类为尤著。物竞者,物争自存也,以一物以与物物争,或存或亡,而其效则归于天择”。“天择者,存其最宜者也”。这就是《天演论》宣传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一思想理论震撼了戊戌变法时期及以后的数代人,唤起了中国人的危机意识、忧患意识。一代又一代先进中国人以“落后就要挨打,落后就要灭亡”自警自励,以变法图存,革命救亡,振兴中华自任自勉。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是自然界的公理,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人类社会的“物竞”,可以说“尤著”于自然界。人与人,商品与商…  相似文献   

14.
什么是先进生产力,以及如何发展先进生产力,只有科学地回答了这类基本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思想才能更好地为群众所掌握,变成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一从一般原理来看,作为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衡量人类进步与社会发达程度的一个重要的标准。那么,影响生产力先进性的一些主要因素是什么呢?首先,生产力不是单纯的存在,它具有一定的内在结构,主要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三个比较公认的要素。从生产力的三个要素来分析,人是最活跃的因素。…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坚持实践观点和唯物史观,认为自然界进化与社会经济发展内在统一,并认为人是一种自然存在,因此,人类始终不能真正摆脱自然界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天然制约作用。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在揭示资本主义生产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同时,也以大量篇幅阐述其生态思想。其中,物质循环理论实质上是循环经济理论的最早思想渊源,而发展循环经济是马克思生态思想的题中应有之义。深入挖掘并开创性探索其所蕴含的思想内涵,对于我国当前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一般认为,人工自然是指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是人类将天然形成的自然材料予以变革、加工、创造出的自然界原先根本不存在的各种自然物。科学技术是人工自然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内容。人工自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并可以主要地由“人与自然”的关系状况来表征。我们可以大致地将“人与自然”的关系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在人类社会产生近代科学技术以前,这是人依附自然,受自然界的奴役的阶段。由于仅能制造、使用极为简单的工具,对自然只能进行极微小的改变,故而基本上保持了自然的环境,这一阶段的人工自然属于原始型;第…  相似文献   

17.
<正> 唯生产力经济论认为,发展社会经济的唯一途径是提高生产力。然而,唯生产力经济论忽略了自然界。生产力只有和自然界在一起,才能创造生活资料。那种“先提高生产力,等发展经济后再说”的观点所以错误,是因为发展经济永无止境,而对自然界的破坏,则会使损失将难以挽回。有效地利用资源,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  相似文献   

18.
张昕 《创造》1999,(11)
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是在经济领域,而其最初的着眼点却在于自然环境的保护,最终的关怀是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从历史的角度看,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曾走过了主客不分、浑然一体的时代。不论是西方的“自然神论”,还是古代中国的“天人合一”思想,这些观念与其理解为对人与自然合谐共融的自觉反映,倒不如说成是主体意识的缺乏更为恰当。十五世纪下半叶,以牛顿力学为代表的第一次科学革命,使人类真正得以以“主体”的自觉意识,全方位地———从局部的、细节的、整体的———对自然界进行革命性的征服与改造,由此推动社会发展。二战后…  相似文献   

19.
马秀明 《前沿》2001,1(11):35-37
“精神胜利法”这一名词源于鲁迅的小说《阿 Q正传》,从“精神胜利法”这一名词的提出到现在还不到 1 0 0年的历史 ,但这一心理现象的产生可追溯到人类社会的早期 ,可以说它是人类社会共有的一种心理现象。本文试从“精神胜利法”的萌芽、产生、发展说明“精神胜利法”这种心理现象的实质。精神胜利法作为一种心理活动无疑也是一种意识 ,任何一种意识和心理的产生都源于人们的物质和社会存在。列宁精辟地指出 ,人的心理是“头脑的机能 ,是外部世界的反映”(1 ) 所以 ,研究精神胜利法首先要探讨自古以来人与自然界的关系。马克思说 :“自然…  相似文献   

20.
袁德娟 《前沿》2004,(11):31-33
如何解决困扰当今人类的生态破坏大难题 ,中国的传统哲学早已为之提供了富有启发性意义的智慧成果 ,那就是“天人合一”思想。“天人合一”所包涵的基本内涵与可持续发展思想中世界的整体性以及人与自然的相互依赖性有许多契合点和相通之处。本文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的出发点 ,是期望对“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及其理论体系的发展完善起到点滴功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