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我国的社区矫正风险评估主要是对社区服刑人员人身危险性的评估,集中在服刑期间进行。目前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地都开展了社区矫正风险评估的初步探索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这项工作在我国没有经验可资借鉴,故评估方式方法还不成熟,有待我们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不断进行完善,以便取得更好的评估成效,为社区矫正工作服务,为预防犯罪、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2.
社区矫正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是社区矫正工作精细化的抓手,可分为四个模块,分别衡量矫正对象的遵纪守法能力、心理人格完整程度、社会适应能力以及道德素质水平。运用AHP层次分析法构建矫正效果评价指标体系,首先应建立层级结构模型,其次是成对比较矩阵计算各项指标的权重,然后对指标进行一致性检验并确定各项评价指标的分值。在分析各项指标的赋分与理由的基础上制定一套社区矫正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权重分布表,并以百分制计算出社区矫正效果评价指标的分值。应定期开展社区矫正效果评价,评价结果可以作为及时调整社区服刑人员个性化矫正方案、实施动态的分级处遇和提出延长矫正期限建议的依据,也可以为解矫之后的安置帮教工作提供参考。为此,需要在《社区矫正法》第6章增加规定:"矫正对象不服从社区矫正监督管理,严重违法违规,但又不构成犯罪的,社区矫正机构可以提出延长其矫正期限的建议,并由法院裁决。"  相似文献   

3.
社区服刑人员矫正效果评估是检验社区服刑人员矫正质量和社区矫正工作效果的重要手段,是社区矫正工作的关键环节和基础工作。以社区服刑人员再社会化为中心,遵循罪犯矫正的本质与规律,构建科学、实效的社区服刑人员矫正效果评估体系,是提升社区矫正工作整体水平,促进社区矫正工作发展的现实需要和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4.
2003年由"两院两部"联合颁布的<关于开展社区矫正工作试点的通知>中所确立的社区矫正组织管理模式是:由"司法行政机关牵头组织有关单位和社区基层组织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会同公安机关搞好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监督考察,组织协调对社区服刑人员的教育改造和帮助工作.街道、乡镇司法所要具体承担社区矫正的日常管理工作".经过7年多的...  相似文献   

5.
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具有特殊的身心发展状态,在社区矫正工作中必须探索与之相适应的矫正项目。心理服务具有专业科学性、对象针对性及特殊的"中介作用"等独特专业优势,可以有效提升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的矫正效果,促进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专业化和个别化建设。  相似文献   

6.
在社区矫正力量有限、增长速度缓慢,社区矫正规模不断扩大的现实背景下,准确鉴别出再犯风险高的罪犯加以重点控制,并根据高致罪因素进行个别化矫正是目前唯一可行、科学的策略。因此,制定科学有效的社区矫正人员再犯风险评估工具,将其应用于审前社会调查和罪犯监管矫正是一种当然选择。基于同期群比较研究研发的CIRAI系统经过实践部门两年实际应用,多次修订完成了社区服刑人员再犯风险评估评估表修订版(CIRAI-R),并取得了明显的实践效果。  相似文献   

7.
社区矫正风险评估机制应当贯穿于判决前、入矫后、解矫前三个阶段,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应严格按照"首要标准"的要求,每个阶段都对社区服刑人员的再犯危险进行分析和评估。判决前矫正期内的再犯危险评估是基础,评估的重点在于社区风险的防范;入矫后的再犯危险评估是根本,以消除社区服刑人员的犯罪危险性人格,不断提升矫正效果为目的;解矫前的再犯危险评估是关键,以实现社区服刑人员的再社会化为目标。  相似文献   

8.
由于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的身心特点,需要对他们实行特殊的社区矫正制度。对此,应当恰当作出刑事判决、发展专门工作队伍、恰当开展矫正工作、努力避免消极标定。这些方面应是未成年人社区矫正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浅析防城港市社区矫正与社会维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区矫正工作的不断深入,社区服刑人员大幅增加,社区矫正与维稳工作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文章结合防城港市社区矫正工作实际,研究如何进一步提高社区矫正工作质量,进一步发挥社区矫正在维稳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部分社区矫正工作者和许多社区服刑人员在社区矫正过程中都存在认知偏差,使社区服刑人员在接受社区矫正期间产生各种不良的情绪和行为问题,影响其顺利回归社会,不能够按期解矫。对社区矫正工作者和社区服刑人员的认知偏差进行调整,是一种简单、直观、操作性强的社区矫正教育矫正方法,是当前最具有应用前景的社区服刑人员教育干预的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1.
我国社区矫正工作必须和我国的法治社会建设同步推进,实现法治化的转型与升级。社区矫正工作理念要从法制治理向法治治理升级;对服刑人员属性的价值判断从一元化到多元化升级;对社区矫正的行刑属性认知上,由空间物理强制转向行刑仪式化,由标签化的外在表现向人性化的内在展示转型与升级;对服刑人员的社会评价功能由肉体控制和精神惩戒向"健全人"和"健康人"转型与升级;社区矫正的实践要从依法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的要求转向社区矫正法治化的实践。树立法治目标,崇尚法治理念,重构法治精神,追求法治愿景是社区矫正法治化的标志和文化符号。  相似文献   

12.
推动特殊人群的帮教管理创新是当前社会治安必须关注的重要环节。社区矫正作为特殊人群帮教管理的一种重要方法,在新形势新情况下,更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针对目前女性社区服刑人员的特点和当前矫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要进一步完善女性社区服刑人员社区矫正,需要尽快建立社区矫正工作人员队伍,完善社区矫正项目,创新社区矫正方法,提高社区矫正的社会化水平,加强社区矫正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社区矫正的相关立法。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深入开展,对社区服刑人员的心理矫正被作为一种具有现实意义的改造手段加以运用,而青少年犯作为一个比较特殊的犯罪群体,其生理、心理等方面都与成年犯有着比较明显的区别,因此应针对青少年犯的身心特点对其开展心理矫正工作。本文的目的就是通过对象z某的个案分析,提出对财产型青少年社区矫正对象的心理矫正模式.以利于实践中对他们心理矫正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社区矫正已经被确定为刑法执行的一种方式,同时也是刑罚矫正服刑人员再社会化的重要途径,理应朝着纵深发展。社区矫正执法人员身份、职权的不明确与社区矫正机构的未法定化一样,阻碍着社区矫正的进一步深化。因此,加强社区矫正执法人员队伍建设,有效解决社区矫正执法人员的身份问题,确定社区矫正执法人员的社区矫正官定位,有利于社区矫正工作的专业化、区分社区矫正与监禁矫正、更好地体现社区矫正的特点。加强社区矫正执法人员职务体系的建设,需要加快立法进程,严格社区矫正官的准入资格,完善社区矫正官职业保障机制,强化对社区矫正官的执业监督。  相似文献   

15.
社区服刑人员"异地管理"是我国社区矫正制度面临的甚为棘手的问题。尽管我国出现社区服刑人员"异地管理"现象具有客观必然性,但其易造成衔接工作不到位、执行监管不得力、矫正效果不理想等问题。因此,建议设置县级统一的社区矫正执行机构,建立全国统一的社区矫正心思系统,补足完善社区矫正制度的相关内容,以尽力化解"异地管理"之难。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区服刑人员“属地化”管理制度的确立,基层司法所将面临着非本地户籍矫正人员增加、管理工作难度增大等一系列问题。川沙司法所面对这一挑战,通过一系列规范化的建设、严肃性的执法、人性化的服务、针对性的教育,在工作中不断总结和探索,摸索出一套既符合执法程序又符合自身特点的管理教育新思路,不仅有效控制了非沪籍社区服刑人员数量的增加,也对纳管后的非沪籍社区服刑人员进行了有效的管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社区矫正教育是社区矫正工作的关键。在整个社区矫正阶段,应当针对社区服刑人员在不同的时期所呈现出的不同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措施,制定不同的教育矫正计划,以充分提高社区矫正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是社区矫正适用对象的特殊类型,与成年社区服刑人员相比,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在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矫正工作者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实施主题不同的思想、法制、道德和文化教育,并根据其心理状况,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以有利于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身心发展,并达到预期的刑罚目的和矫正效果。  相似文献   

19.
《刑法修正案(八)》首次从法律上明确肯定了社区矫正制度,对社区矫正服刑人员的矫正工作从此有了法律依据。目前暂予监外执行罪犯已基本纳入社区矫正,随着非监禁刑监管方式的变化,社区矫正对象重新犯罪呈现出新的特点,从社区矫正工作的角度对矫正对象重新犯罪的原因进行分析,对预防社区矫正对象重新犯罪,促进社会管理创新和社会和谐无疑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0.
社区矫正个案管理服务,是帮助社区服刑人员中面临多重问题、且无法有效使用社会资源的当事人顺利回归社会的一种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其目的。是帮助社区服刑人员发展社会资源网络及培养运用这个网络的能力,建立与社会环境及其规范的复和(和解)。它是一个通过合理使用社会资源而抑制社会服务成本的社会服务方式。在现行基层社区矫正工作中.引进这种方法,可以有效使用社会资源为当事人提供优质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