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探寻合乎德性的现实出路,培养良好的实践智慧,追求"值得过的生活",这是关于道德教育的一种卓越体认。那么,走向情感的道德教育的智慧求解,应该厘清道德的相关基础,把握道德的内涵、起源和属性;揭示道德情感的深刻本质,判别情感与情绪以及阐释道德情感的重要性;探索情感的道德教育进路,解读道德情感教育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原则。可以说,唤醒沉睡的道德意识,激发人和人之间的相互理解,以我心懂你心的感同身受,提升个体的道德能力,让道德教育依凭情感、走向情感之维,这是新时代道德教育的重要使命,对促进社会进步、国家繁荣和民族昌盛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2.
道德责任,是一个兼具深刻理论意义和重要实践意义的问题。是个体和社会生活世界中的一个现实而紧迫的问题。目前,就我国社会的道德现状而言,道德责任的缺失已成为一个公认的社会焦点问题:就青少年的道德发展状况而言。道德责任的缺失已成为学校道德教育成效低下的一大痼疾。因而,加强道德责任教育。增强学生的责任心。引导学生树立基本的责任意识.养成对自我行为、社会行为的道德责任,对于规范学生社会生活的良好秩序,对于加强学生道德建设,对于提高学校道德教育的有效性,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隋牧蓉  卢黎歌 《探索》2022,(2):179-188
个体道德自觉是构成道德图景的实质和基点。个体道德自觉是一种包含个体自主识善的道德认知、自发亲善的道德情感、自愿向善的道德追求和自觉为善的道德实践的个人品质,不仅指向认识层面的自觉意识,还强调实践层面的自觉行动力,最终表现为个体道德上的知行合一。个体道德自觉何以可能,从根本上说是道德教育在个体道德自觉形成中发挥了建构、塑造和统合功能。基于已有研究,这个问题至少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探讨:在个体道德自觉意识的内在生成中,道德教育培育了个体内心道德的直觉、道德自觉的思维、道德的理性品格;在个体道德自觉行动力的外在养成中,道德教育培养了向善为善的能力、道德行为习惯与道德行动自治力;在个体内在德性与外在德行的有机合成中,道德教育促进了道德情感、道德需求与道德规范对内外的统合。  相似文献   

4.
道德是社会生活的规范和准则,道德教育源于社会共同生活的需要,是作为引导入们解决社会共同生活中出现的个体与群体、认知与行动、情感与意志、利己与利他等诸种矛盾的方式而存在的,离开了社会共同生活的需要,道德教育既没有产生的可能,也无存在的必要。同时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也不是为了让人遵守某种务必如此的道德律令,而是为了使人过上一种道德生活,  相似文献   

5.
叙事伦理学通过讲述个人经历的生命故事提出关于生命感觉的问题,营构具体的道德意识和伦理诉求。现代叙事伦理可分为两种类型:人民伦理的大叙事和自由伦理的个体叙事。叙事伦理克服了道德教育中"生活"与"观念"的间距,为个体道德能力的培植找到了现实土壤。它通过构建主体间性关系,形成了陪伴的伦理,从而增强了道德教育的可接受性。叙事伦理所蕴涵的实践理性,有利于提升个体道德实践能力;叙事伦理所营造的道德情境与氛围,有利于提升个体的道德移情与道德同情能力;叙事伦理倡导教化而非规训,起到了隐性教育的效果,有利于提升个体的道德自我构建能力。  相似文献   

6.
伊榕 《新湘评论》2004,(9):26-27
作为城市反贫困主体的贫困个体,在反贫困行动进程中,不仅要坚守必要的道德原则,还要恪守相应的伦理规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适时的贫富观,弘扬和培育优良的德性,并通过社会的道德教育和自身的道德修养,将这些道德原则和伦理规范内化为个体的道德品质,外化为实实在在的道德实践和伦理行为。为城市反贫困行动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公德教育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问题。文章分析了传统道德在当代社会的价值所在,以及当代大学生道德缺失与传统道德教育不力的内在关系,从而阐明了加强大学生公德教育必须重视中国传统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8.
个体道德体验是基于真实情境中的道德教育个体产生的图景思维活动,它是个体道德生成和展开的方式。师范教育特有的职业道德和师德品质要求赋予了师范生个体道德体验的特殊意义,形成了诱发个体道德体验发生的"道德体验场",提供了师范生道德教育的可能生存样态。深刻挖掘师范教育在知识技术传授以外的教化与育德功能,是促进师范生个体道德智慧与德性有效生成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李朗 《探索》2005,(3):162-165
上个世纪西方现代道德教育领域内存在的“两条道路”之争,即传统品格教育理论和进步主义教育理论之间的争论,其分歧主要体现在道德观、教育途径和教育内容等方面。通过这一争论,可以得到关于我国现代道德教育的有益启示:一是应该正确看待现代中国社会道德共识的困境问题;二是必须对传统道德教育进行认真的反思;三是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必须在高扬主旋律的前提下重视人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0.
公民道德的动力不足,是当前我国道德生活和道德教育面临的突出问题,甚至出现故意作恶、自己不为善甚至抨击别人为善、几乎否定任何道德宣传说教等极端现象。公民道德动力不足的主要原因有:道德信仰迷失,道德价值观混乱;社会整体道德责任感弱化;道德教育与道德实践反差大;做好人可能有风险甚至付出代价等。解决公民道德动力不足问题客观要求:用科学的道德观引导人们的生活;利用制度的力量引导人们向善;通过道德训练培养"道德人";解决"道德之知"与"道德之行"的矛盾;创建德、利、福相统一的道德环境等。  相似文献   

11.
德育中的道德内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道德内化,是指学生在一定的社会思想、道德要求的影响下,将其转化为自身需要,形成社会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德育中,道德内化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关键,实现内化既是德育的出发点,也是德育归宿。道德教育的主要意义在于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铸造他们良好的道德人格。在实施德育过程中,教育者是组织者和领导者,因此,教育者必须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来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既是教育的主体,也是教育的客体,学生经过教育者恰当的启发和引导,当其主观能动性被调动起来后,学生就会由客体变为主体,道德教育就会由被动变为主动。  相似文献   

12.
于杰 《世纪桥》2011,(1):76-77
当前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环境问题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威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应将环境保护意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作为重要的教育理念来培养学生,提升大学生生态道德素质,这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本文通过对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现状分析,研究培养大学生生态道德的教育方法,探讨如何更好地增强大学生生态道德意识,使他们树立科学正确的生态道德观念。  相似文献   

13.
运用道德模范来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是行之有效的方法.道德模范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具有示范、引导、号召、激励和鼓舞等作用,通过唤醒价值观念、激发道德实践、引导道德自律、规范道德行为和营造道德教育环境等途径,能使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收到明显成效.  相似文献   

14.
道德内化是将外在的道德规范、道德原则等转化为个体的道德认识、道德意识和道德自觉的过程。在道德教育过程中,不仅外在的道德环境、道德规范等客观条件会影响道德内化效果,个体的道德需要、道德能力等主观条件也会影响道德内化效果。为此,在公民道德教育中应当整合道德内化的主客观条件,建构道德内化的合力机制,以更好地推进社会规范的道德内化。  相似文献   

15.
班级日常生活是学校教育与个人发展的重要场域,也蕴藏重要的教育价值和教育契机。依据相关的文献与研究,当下学校道德教育出现了四重困境:道德教育过程的知识逻辑化、学校道德教育权威弱化、道德主体的自我迷失、脱离生活的道德实践等。文章重点在于论述学校道德教育的困境与解决对策,提出基于班级日常生活的道德教育实施模式,强调教育者应该从班级日常生活入手,挖掘蕴藏的道德教育资源,直面道德发展中产生的道德冲突,最终推动道德教育从思维转向行动的转变。  相似文献   

16.
魏江峰 《世纪桥》2009,(7):100-100,102
法律与道德是现代社会时而冲突时而亲合的两大规范体系。如何深度理解法律与道德的作用,怎样将法律与道德有机地结合起来,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和谐社会构建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入手,分析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融合的必然性,进一步提出德法并举、有序融合的原则和措施。  相似文献   

17.
生命道德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使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命道德研究的是人与生命之间的道德关系,个体生命必须通过学习才能获得.文章在阐述生命道德教育含义、解读漠视生命原因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生命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和措施.  相似文献   

18.
时代精神是每一个时代所特有的普遍精神实质,当今中国的时代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集中体现了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当下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工作中,出现了面对娱乐化、犬儒化的社会风气,诚信道德问题及多元文化新发展的教育方式脱节等情况,亟待进行改革。改革要与时代精神相适应,本文试从适应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尊重大学生主体选择、加强诚信教育、重视实践活动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对道德教育改革方式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作为对善的愉悦体验的"荣感"以及对恶的痛苦体验的"耻感",是道德意志形成的必不可少的两个环节。当前我国的道德教育中,往往注重正面教育("荣感"的教育)而忽视负面教育("耻感"教育)。道德教育中耻感环节的缺失,不利于个体道德信仰的确立。应当重视"耻感"教育在我国道德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关于道德教育目的的规定,一直只存在个体和社会的两个视角,而忽视了教育自身,这导致现有的道德教育目的存在着社会目的对本体目的的驱逐、应然和实然之间的剥离、目的和手段的相互分离甚至相对立等倾向。从道德教育自身即道德的目的性出发来重新考量道德教育的目的,可以使我们对原有的“美德袋”论、道德能力论等道德教育目的观点有一个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